初中古诗词赏析教学

2018-02-25 05:56王爱军
新课程(中学) 2018年7期
关键词:首诗赏析古诗词

王爱军

(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教师进修学校,河北 唐山)

在语文学习中,古诗词是最具人文价值、审美价值的,而且由于古诗词隽永、含蓄,有着与中国画一样幽远的精神品质和艺术魅力,具有广阔的赏析空间——所以,通过古诗词赏析教学,不仅能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而且能使他们从中汲取营养,发展其精神品质、艺术修养。因而,教师应重视古诗词赏析教学,摒弃单纯以解读、记忆为主的教学模式,突出能力、素养培养。下面,分享一些古诗词赏析教学的经验、感悟,以作参考。

一、从题目入手

有些教师不太关注古诗词的题目,以为这不过是古诗词的一个代号而已,其实不少古诗词的题目包含的信息量是很大的,而且有些题目体现着中国文人所特有的含蓄、中庸、留白等艺术理念。比如“无题”——千万不能理解为作者不知道起什么名字,正是“无题”给读者留出了想象空间,又表达了作者对某一思想内容的感慨。

比如,在教学《登幽州台歌》时,教师问学生“按一般的思路,名字叫‘登幽州台’是不是就可以了,本来它就是诗歌,为什么后面加个‘歌’字?是不是画蛇添足?”这句话吊起了学生赏析的“胃口”——后面,教师带领学生品味:“歌”不仅是一种体裁,还是一种行为和心境。题目中加了“歌”字,不是为了识别诗歌的体裁,而是创设了一个情境,抒发了作者的情感——一个悲愤、落寞的诗人,因为压抑而独自登上幽州台,用纵情歌咏的形式释放情怀。一个“歌”字,给我们带来了画面感,也表达了作者非歌不能释的饱满情感。“其实,在诗歌题目中加入‘歌’字,不是个例,还有一些古诗词也用了这样的题目,大家想一想,还有哪些?”学生纷纷回答“《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大风歌》”……

二、抓背景资料

每篇流传千古的诗词一定不是“无病呻吟”。每篇诗词必有其创作背景、情感基础,其风格也一定与作者的成长环境和经历有着必然关联——不了解诗词的背景,读者就不可能真正走入诗词的精神世界,也就不能准确地欣赏和辨析。

比如赏析曹操的《观沧海》,作品表现了气吞山河、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但这样的情感是怎样激发出来的?是作者一贯如此,还是一时的文字“游戏”?如果不带领学生去感知那段历史,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也只能停留在宏阔的“画面”感上,不能深刻理解诗歌所蕴含的精神。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从历史的角度整理出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让学生理解:这首诗竟然是在中国历史上一个关键节点上出现的,它有厚重的历史背景,是“承前启后”的历史门槛——曹操当年虽然在北方拥有较强实力,但北方并不是他一人的天下,袁绍、袁术等对手是他统一北方的强劲对手——这时的曹操不可能产生南下、一统天下的远大抱负——经过多年苦战,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乌桓,终于平定了袁尚和袁熙残部,“后院”清理干净了——这就有了统一天下的可能,也就有了诗歌创作的思想基础。在得胜回师途中,曹操途经碣石山登山观海,情景交融在一起,这首诗才得以咏出——背景交代清了,学生再去品味这首诗时,厚重的历史感使他们准确把握了作者的思想。

三、重情境创设

中国古代文人讲究作品的意境美,这是中国文化特有的思维特征之一。所以,在众多古诗词中,最常见的就是借物、借事、借景来托情——对于这些诗词的赏析,教师应注重解决学生与诗词间的“代沟”问题。很多诗词中所涉及的景物、人事在现代社会中已经不存在了,学生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不理解所“借”为何物,就不容易对诗词所要表达的精神准确感悟。

比如李白的《渡荆门送别》这首诗,从题目上看,似乎应该是一首伤感的送别诗。而其实不是,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向蜀地“家乡”告别,去追逐自己理想时写的,它不仅不伤感,而且充满了对美好前景的期待,这与李白后期“不得志”时的诗是不同的——所以,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感知蜀地的偏远、落后,并通过景色的宏远理解“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美好期待。但是,现在的“荆门”“楚国”已经不是“平野”“大荒”了,而是一片繁华——这样,教师就不要纠结于景物的地点,在选择展示给学生的景物时,选择一个能体现“视野广阔、人烟稀少”这个情境的场景,比如云贵川地区的一些自然景观的视频或图片来代替千年前的“楚国”——情境的关键在于“情”。

以上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初中语文教师如何有效组织古诗词赏析教学,主要关注了诗词赏析中“情”的把握和引领。但在赏析教学中,教师还应关注古诗词文采、格律、技法等方面的教学,这些也是古诗词赏析的重要内容,不应偏废。

猜你喜欢
首诗赏析古诗词
踏青古诗词
《上课没人抢》
我爱古诗词
我想写首诗给你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过得再粗糙,心里也要有首诗
步辇图赏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