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秀霞
(广东省核工业华南高级技工学校 广东韶关 512000)
尽管“大数据问题”(Big Data Problem)是科研学术界和相关产业界的热门话题,但目前在学界中对大数据并没有统一精准的概念。国际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McKinney)在其报告中指出,大数据指的是大小超出常规的数据库工具获取、存储、管理和分析能力的数据集。国际咨询公司(IDC)从大数据的基本特征来定义为:为更经济地从高频率的、大容量的、不同结构和类型的数据中获取巨大价值的新一代架构和技术。
在当下社会中,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已经深入到各行各业中,特别是金融、商业、教育、医疗等。相关研究表明,大量的网络数据正在成为研究者观测人类个体和群体心理行为特征的重要资源[1]。在心理学领域中,大数据运用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通过对学生各类数据的分析、整合、预测,使得大数据与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进行相互融合,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提升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率。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大数据运用的融合研究并不是很多,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教育数据理念的转变问题。过去各院校采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和方法,缺乏大数据意识,对数据的运用率低。二是学生心理健康数据共享的问题。学生相关数据被分散在学校的各个部门中,心理专业工作者很难短时间内共享与汇总所有数据,因此,很难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三是对学校教育者的数据分析处理能力要求高。特别需要对大量原始数据进行整合、统计、分析,建立有效的评估体系,最后以报告、报表、图形等方式呈现出来,对心理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四是涉及个人隐私保护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信息是建立在大量个人信息之上,因此,这就很有可能揭示更多个人的隐私,不利于个人隐私的保护。
在大数据的背景下,依托大数据资源,有助于推进技工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化水平。以省核工业华南高技为例,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大数据在技工院校中的具体运用与实践。
一是建设心理筛查分析平台。预测是大数据的核心价值之一,在实践过程中,每学期会利用心理数据分析平台(如智为、心海等),录入新生信息,建立个性心理健康档案,特别是学生的家庭背景和学习经历、健康体侧数据等,能进一步加强教师对学生具体心理情况的全面了解。二是建立预警跟踪平台。通过对在校学生进行全面心理普查,平台通过对问卷结果的科学分析,筛选心理异常人群。三是建立主动干预平台。坚持主动干预与自主调整相结合,推动大数据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相融合,依托网络和微信平台,开展符合学生需求的心理特色活动,例如心理健康讲座、团辅活动、心理故事征集、心理话剧比赛等。根据平台提供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数据分析,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向学生科普相关心理健康知识。同时我们的平台也增加各种辅助功能,如向学生提供倾诉墙、咨询预约、心理自测等[2]。
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大数据可以帮助实现资源配置优化,提高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推动我们的工作创新。一是在心理预警工作方面。以心理普查为例,在以往工作中,主要是用传统的纸质方式记录和人工分析学生心理数据,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人力、财力。大数据平台能够打破传统研究方式的局限性,直观而又快速地得到分析结果,不仅能够节约工作时间,而且能够更快速筛查出异常学生,及时提醒教育者关注,因此工作效率更高,针对性也更强[3]。二是活动宣传方面。利用各种网络新媒体平台,提高在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的工作效率,丰富了活动形式,吸引了广大学生的参与。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如在实践中,组织开展一场自我对话活动,学生在线下完成打卡任务,同时将自己的自我对话的内容上传至网络平台,由老师进行回复和辅导,活动新颖,覆盖面广,参与学生多,提高宣传效率。三是数据共享方面。技校生的心理问题比较突出,家庭背景复杂,学生心理问题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因此,打破了学生心理健康信息资源共享“孤岛”的独立管理体制,学生心理与行为数据库融入学生成绩、学校考勤数据、体测数据等,实现多个部门的协调作战方式,加强关联数据的整合,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更高[4]。
大数据之“大”并不仅指容量之大,而在于本质上潜在的“大价值”。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借助于先进的大数据技术,使得服务的方式、方法、工作的效率都有很大的优势。在实践过程中,运用先进技术将各种信息数据加以融合,可帮助我们动态掌握学生的心理与行为变化情况,了解哪些同学是高危人群,对重点关注学生建立跟踪日志,确保心理异常情况的早识别、早管理。此外,大数据可以帮助各院校打造更加富有个性化的心理服务体系,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育效果,创新心理健康活动的宣传方式,对于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率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