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世斌
(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金盆乡中心小学 江西赣州 341207)
今天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善于把握数学的本质,从生活中提炼数学,在应用中回归生活。这就要求数学老师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有知识结合起来,设计出有趣而有意义的活动,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体验到周围数学的存在。使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产生对数学的亲和力。它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应用的认识,真正体现了生活问题数学和数学学习的教学理念。数学学科作为工具学科,它的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数学知识必须“生活化”,所谓“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己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低年级的学生虽然有一定程度的生活经验,但对周围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有强烈的好奇心。笔者就紧紧抓住这份好奇心,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创设情境,设疑引思,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
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在风和日丽的春天,鸟儿在飞来飞去,突然天阴了下来,鸟儿也飞走了,这一变化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时老师立刻抛出问题:“天阴了,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学生就会很自觉地联系他们已有的经验,回答这个问题。学生说:“可能会下雨”,“可能会打雷、电闪”,“可能会刮风”,“可能会一直阴着天,不再有变化”,“可能一会儿天又晴了”,“还可能会下雪”……老师接着边说边演示:“同学刚才所说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有些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如下雨,有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会很小如下雪……“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事情可能会发生?哪些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呢?”通过这一创设情境的导入,使学生对“可能性”这一含义有了初步的感觉。学习“可能性”,关键是要了解事物发生是不确定性,事物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让学生联系自然界中的天气变化现象,为“可能性”的概念教学奠定了基础。
数学是一门非常抽象的学科,小学生的思维是以意象为基础的.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容易地掌握数学规律,在课堂教学中,作者努力创造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环境。将学生引入现实生活,通过观察和实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总结、比较、分析、综合能力。在教“元角分的认识”一课中,我首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母亲节快到了,小明想给妈妈买一件礼物,就把自己攒的1角硬币都拿出来,一数有30个,拿着这么多硬币不方便,于是小明就找隔壁的老爷爷来帮忙想办法,老爷爷说这好办,收了小明的30个1角硬币,又给了小明3张1元钱,小明有点不高兴,觉得有点吃亏。你们说小明拿30个1角硬币换3张1元钱的纸币亏不亏?为什么?首先组织学生讨论:有的学生将这30个硬币一角一角地数,每10个1角放在一起,然后再告诉大家这10个1角就是1元,3个10个1角就是3元,所以30个1角和3元是相等的;第二,根据学生的分析,再组织学生观察已分好的硬币,从中找规律:“看看元和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很快得出结论:“1元 10角相等”,“10个1角就是1元”,“1元就是10个1角”,“1元=10角”。
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如学习了折线统计图后,我们就可以布置:“观察你家1~4月水使用量的情况,制成统计图,计算平均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学生通过记录下来,制成表格,再进行计算,这样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同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也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将数学教学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到数学材料,感受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学习数学如果到位,就会产生亲和力,这有利于形成一种熟悉的接受心理。由此可见,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高度重视数学知识的生命,那么就一定会使数学更贴近生命。这样,学生就可以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实用性,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就像数学一样,让数学课堂教学适应社会生活的现实,以培养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总之,今天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善于把握数学的本质,从生活中提炼数学,在应用中回归生活。这就要求数学老师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现有知识结合起来,设计出有趣而有意义的活动,这样学生就能真正体验到周围数学的存在。使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产生对数学的亲和力。它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应用的认识,真正体现了生活问题数学和数学学习的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