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官员册命制度考论

2018-02-25 03:34张攀利
关键词:朝堂官员

张攀利

(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西安 710119)

册命起源于先秦时期,从出土的商周青铜器铭文中已可寻其踪迹。册命也称策命,《说文》:“册,符命也。诸侯进受于王者。象其札一长一短,中有二编之形。凡册之属皆从竹。”《左传·昭公三年》:“授之以策”,注:“策,受命之书”。即指诸侯受命于天子。陈汉平先生说:“所谓册命,简而言之,即指封官授职,是为封建社会中之隆重典礼。无论天子任命百官,封建诸侯,……皆须举行此种礼仪。”[1]册命在古代又称锡命。锡者,赐也,指在封官授职的同时又有赏赐。册命一般指天子对臣下的任命、赏赐,包括封建诸侯、任命官职、赏赐舆服等。

西周时期,册命成为周天子封邦建国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周礼的重要组成部分。到了中古社会,册命仍用于天子封授王公贵臣。两汉时期,皇帝在分封王公时要举行隆重的册命仪式,即所谓“茅土之封”,只是越往后所封诸侯不再临土治民。东汉中期以降,官制与爵制出现逐渐融合的趋势,到隋唐时期官爵合一过程全部完成,因而授官与封爵结合在一起,即为封授。魏晋南北朝及杨隋在封授王公贵臣时仍有同类册命礼仪的茅土之赐。唐代完全将封爵分别按品秩高低纳入职官系统,对官员的册命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就笔者所见,当前学者就对此问题讨论尚少,仍有深入研究的必要。故笔者拟就唐代官员册命有关问题予以探讨,以就教于诸师友方家。

一、唐史史料中有关官员册命用辞考辩

根据笔者整理的《旧唐书》《新唐书》《通典》《大唐开元礼》《唐大诏令集》《册府元龟》等古籍资料,发现唐史史料中表示册命官员的用辞有册、册授、册封、册拜、册赠等。唐史史料中,册有时不与其他词汇结合,单独使用即可表示册命之意。如《旧唐书》记载大历十四年(779)郭子仪受册太尉一事:“(闰五月)甲午,册太尉子仪。自开元以来,册礼多废,天宝中杨国忠已册司空,至是行子仪之册。”[2]321

唐代前期授官时按照品级高低采取不同形式的任命方式。唐史史料中所见的“册授”是对于高级官员的任命形式,即行册命仪式。据《通典》记载:“凡诸王及职事正三品以上,若文武散官二品以上及都督、都护、上州刺史之在京师者,册授。”[3]359从上述史料仍可发现唐代官、爵已经合一的事实。“诸王”的册封显然已包含在册授之中。唐史史料所见的“册封”针对爵位而言,沿袭了分封世袭之意。唐代封爵是以功和血缘为依据的,除了宗室子弟因血缘受封外,官员亦有凭借功劳而被封爵的。唐前期李靖、长孙无忌等一批开国元勋均封国公,唐代大臣中也有因功封王(通常为郡王)者,如张柬之等五人因复辟唐朝之功均封郡王。唐史史料中“册”与“封”多数情况下不连用,而直接以“封”表“册封”之意。

唐史史料中出现的“册赠”是一种特殊的册授,指对死去高级官员赠官的册命。如唐代宗大历十二年(777)杨绾薨,“帝惊悼,……即日诏赠司徒,遣使者册授,欲及其未敛也。诏百官如第吊,遣使会吊。”[4]4665根据册授的划分标准,唐代官员的册赠也有一定的品级限制,需要满足职事官三品以上、散官二品以上的条件。值得注意的是,此官品指的并非受赠者卒前的官品,而是根据死者的赠官品级来决定是否予以册赠。[5]杨绾被追授为司空(正一品),因此享有册赠的资格。有别于逝者,唐史史料中所见的“册拜”一般指对在世高级官员的册命。唐史史料中表示官员任命常用“拜”,并没有一定的品级限制,涉及高级官员的任命时才使用“册拜”。而在相当情况下,即使是高级官员的“册拜”,“册”字也多略去,只留“拜”字表意。“册赠”和“册拜”是唐代史料中记载官员册命较频繁使用的词汇,仅《旧唐书》中就分别出现了几十次之多。唐史史料中还会使用“检校……”“可……”“以……为……”等说法来记录封授事件,这样的言辞使用范围很广,有时即表示册命的多种官与爵,如司徒、尚书左右仆射、开府仪同三司、国公等。

二、唐代官员册命的对象与分类

唐代官制的主要部分是职事官制,与散官、勋官、爵位制并行,构成了一套完善的官制。唐代官员的册命与职事官、散官、勋官、爵位制度紧密结合存在着。《旧唐书·职官志》明确记载:“(职事者)三品以上,德高委重者,亦有临轩册授。”[2]1804上引《通典》“册授”条记载可资补充,诸王、职事正三品以上,文、武散官二品以上的官员及都督、都护、上州刺史之在京师者才有资格接受册命。为了进一步弄清相关具体情形,再征引两条史料如下,唐太宗贞观八年(634)颁布了《三师三公以下诣朝堂受册敕》,敕云:

拜三师、三公、亲王、尚书令、雍州牧、开府仪同三司、骠骑大将军、左右仆射,并临轩册授。太子三少、侍中、中书令、六尚书、诸卫大将军、特进、镇国大将军、光禄大夫、太子詹事、九卿、都督及上州刺史,在京者朝堂受册。[6]489

唐高宗显庆元年(656)九月敕云:

拜三师、三公、亲王、尚书令、雍州牧、开府仪同三司、骠骑大将军、左右仆射、侍中、中书令、诸曹尚书、诸卫大将军、特进、领军、镇国大将军、光禄大夫、太子詹事、太常卿、都督及上州刺史,在京者诣朝堂受册。[6]489

两道敕文都规定了官员受册的具体对象,不同的是高宗年间敕对受册的对象和方式有所损益。前者规定的受册对象中九卿(太常卿为正三品)为从三品,其余职事官均为正三品以上,文、武散官为二品以上,册命方式有临轩册授和朝堂受册;后者规定太子三少和九卿(除了太常卿)不再朝堂受册,增加了领军(正三品)一职,亲王、都督及上州刺史如故,所有受命官员均到朝堂受册。

《唐大诏令集》中保留的任命官员的册书共有60篇,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册亲王官(21篇)[7]161-166、册郡王官(1篇)、册异姓王(3篇),册三公(8篇)、册国公(5篇),册群臣(13篇)[7]338-341、册赠(9篇)。以这些册书结合《旧唐书》《新唐书》等史料加以考察分析,可以掌握更多唐代官员册命的具体情况。《唐大诏令集》中所见授官册书主要集中在唐前期,以高宗时期居多,唐中、后期较少。其中高宗朝授官册书比较完整地反映了唐代官员册命的对象,所受册的具体官职有太子太师、左相、吏部尚书、工部尚书、司列太常伯、司元太常伯、左监门卫大将军、右金吾卫大将军、左卫大将军、特进、太子詹事、司宗卿、鄯州都督、越州都督、青州刺史、单于大都护等。这里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龙朔二年(662),唐高宗李治曾改百官名,三公以下多易名,职使如故。册授中出现的左相即左仆射,司列太常伯即吏部尚书,司元太常伯即户部尚书,司宗卿即宗正卿。二是唐高宗册授亲王或郡王一定官职。唐代皇帝使皇室成员充当都督、刺史或其他官职,皇室子弟也就成了官员队伍中受册的特殊群体。如龙朔二年,唐高宗册授陇西郡王乂为特进、司宗卿。[7]172关于高宗朝册命三公,《旧唐书》也有一条记载:“是岁(贞观二十三年),册拜(李勣)尚书左仆射。永徽元年,抗表求解仆射,仍令以开府仪同三司依旧知政事。四年,册拜司空。”[2]2486高宗即位初,为了拉拢褒奖重臣,就册命李勣尚书左仆射,后又册拜为司空。同上引高宗显庆元年(656)敕文规定相比,可以发现太子三师(太子太师)、宗正卿应也在受册之列。唐前期特别是唐高宗时期,对官员的册命应当是实际执行的。

成书于唐玄宗开元时期的《大唐开元礼》总结了唐前期的各种礼仪制度,对于唐朝官员册命的对象和分类有更为详细的记载,也更为完整。它将唐朝官员册命分为三种:临轩册命诸王大臣、朝堂册命大臣[8]507-508、遣使册授官爵[8]509。临轩册命的对象有三师、三公、亲王、开府仪同三司、太子三师、骠骑大将军、左右丞相和京兆牧及河南牧;朝堂册命的对象有太子三少、特进、辅国大将军、光禄大夫、镇国大将军、侍中、中书令、诸卫大将军、六尚书、太子詹事、太常卿、都督及上州刺史在京者。前已言及,笔者认为唐代官员册授的对象应当包括爵位。按照册授的划分标准,唐代九等爵位中只有亲王、郡王、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前五等有资格享受册命仪式。《唐大诏令集》中涉及爵位的册书有9例,册授对象包括国公和郡王: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高士廉、李勣、程知节、侯君集、段志玄五人授封国公,中宗神龙元年(705)张柬之、崔玄两人授封郡王以及僖宗乾符五年(878)册封王景崇为常山郡王。唐前期官员受册高等爵位(如国公和郡王)十分有限,安史之乱后,出于奖赏军功和安抚藩镇的目的,官员中多有一批封王者。如哀帝天祐三年(906),册封朱全忠为梁王、钱镠为吴王。[2]806

遣使册授官爵作为册命方式的一种在史料中也时有出现。贞观十一年,唐太宗封赏功臣,册命长孙无忌等人为代袭刺史、国公。其中《册程知节改封卢国公文》云:“维贞观某年月日甲子,皇帝使某官某副使某官某持节册命曰:‘於戏!盖宣条作牧……’,虽不言使者为何人,但确知乃遣使册授程知节官职。而同日发出的《册高士廉改封申国公》等册书却未见使者。”[7]337-338稍晚一点的,如乾符五年的《册王景崇常山郡王文》云:“维乾符五年、岁次戊戌、十二月壬申朔三日甲子,……今遣给事中柳韬、副使吏部郎中赵祕持节、策尔为常山郡王。”[7]333因而遣使册授官爵,有唐一代应都存在。册赠也是遣使册授官爵,只不过册命的对象是已经去世的官员。早在西周时期,就有对死者追加册命的制度,称为“追命”。唐代对去世官员进行册赠的现象较普遍,史料多有记载,兹不赘述。

三、唐代官员册命礼仪

(一)册授的程序

唐代册授官员时,有一定的程序和礼仪。册授的一般程序,是先制(诏)后册,即先以制书(或诏书)发布除拜命令,再由有关部门起草册书,准备相关事宜,择日举行册命典礼。贞观七年(633)《长孙无忌司空制》载:

开府仪同三司齐国公无忌,器宇凝正,风度峻远,……允副具瞻。可司空,所司具礼,以时册命。[7]216

制文中即言明,唐太宗任命长孙无忌为司空,仍令所司准备册礼事宜,择时册命。《唐大诏令集》中同时保存了《册齐国公无忌为司空文》,可见册授官员前后有制有册。唐代中期,德宗册拜李晟时之情形也可资证。《册府元龟》记载:

(贞元)三年三月,诏加李晟太尉,依前中书令。四月,帝御宣政殿,备礼册拜。晟受册讫,具羽仪,乘辂谒太庙,遂赴上于尚书省。[9]

从李晟的例子可进一步看出,册授一般分两步进行,先以制诏宣布任命,再举行册命典礼,其间由所司筹备册礼事宜仍需要一定的时间。官员在任命制书发布之后举行册命典礼之前,一般还会象征性地上表让官,以示才德不足,难当重任。

(二)册命礼仪

宋人洪迈认为:“唐封拜后妃王公及赠官,皆行册礼。”[10]据此笔者以为,唐代官员册命礼仪应当包括临轩册命礼、朝堂册命礼、遣使册授官爵以及册赠礼。按《大唐开元礼》的规定,临轩册命礼、朝堂册命礼、遣使册授官爵属于嘉礼,册赠礼是凶礼之一,往往也由朝廷遣使完成册命。

《大唐开元礼》卷一○八至一○九记载册命诸王大臣之礼,临轩册命诸王大臣有皇帝亲临,仪式略繁,极其隆重。临轩册命当日,诸位次、乐悬、仪仗等大体如常仪,皇帝服通天冠、绛纱袍乘舆出,受册者服朝服,发第备卤簿至朝堂,群官各服其服集于朝堂,各就其位。册命时由中书侍郎持册进授,中书令负责读册,侍中奉礼。若册三师、三公、亲王,则皇帝服衰冕之服,鼓吹令设十二案、乘黄令陈车辂、尚辇奉御陈舆辇、诸衙设黄麾半仗。朝堂册命大臣,无皇帝亲临之仪,礼数就简单了许多。册命之日,受册者着朝服升辂,发第备卤簿至朝堂。读册命的降为中书舍人,有两位,一位持节,一位持案。官员受册完毕,还要进谒太庙,赴尚书省初上。

遣使册授官爵行册礼于受册者之家。使者以下皆服公服,受册者著朝服,非朝服者皆公服。唐制,某些大臣死后赠高官者,遣使行册赠之礼。《旧唐书·礼乐志》记载:

其以敕使册赠,则受册于朝堂,载以犊车,备卤簿,至第。……册赠必因其启葬,既葬则受之于陵寝,既除则受之于庙。主人服公服而不哭,或单衣而介帻。受必有祭;未庙,受之寝。[4]442

由上可以看出册赠礼仪的一般程序:册赠使者朝堂受册,备卤簿、乘牛车前往受赠者家中行册赠之礼。又视其不同情况,也在死者陵寝或庙行授册。1986年出土于昭陵的《大唐故开府仪同三司鄂国公尉迟君墓志铭并序》云:

显庆三年十一月廿六日终于隆政里之私第,春秋七十有四。皇情轸悼,为之流涕,于云龙门举哀,辍朝三日。乃敕京官五品以上,及朝集使等就宅吊慰,赠司徒……所司备礼册命,给班剑三十人、羽葆鼓吹。赠绢一千五百段,米粟一千五百石,陪葬昭陵。葬事所需,并宜官给,并赐东园秘器。仪仗鼓吹送至墓所,仍送还宅,并为立碑。仍令鸿胪卿、琅琊郡开国公萧嗣业监护,光禄少卿殷令名为副,务从优厚,称朕意焉。[11]

可见,行册赠礼时仍备羽葆鼓吹,并与辍朝、会吊、赙赠、会葬等仪式相结合,以示天子对死者的深切哀悼。

《大唐开元礼》规定的各种册命礼仪,在唐前期尚能实际执行,唐中、后期官员册命制度渐有变化,《旧唐书》记载了这一变化情况:“自神龙之后,册礼废而不用,朝廷命官,制敕而已”[2]1804。结合池田温先生所编《唐代诏敕目录》一书收录来看,神龙之后到唐玄宗在位期间,几乎没有册授官员。唐后期关于官员的册命文书亦屈指可数。[12]神龙之后,官员册命礼仪日渐式微,但并没有在制度上完全废除。唐玄宗天宝末册命杨国忠为司空、大历十四年册尚父郭子仪都曾行册礼。前已言唐德宗册李晟太尉时仍行册礼,但情形大不如前,《旧唐书》同记载此事:

及册晟太尉,故事,临轩册拜三公,中书令读册,侍中奉礼,如缺,即以宰相摄之。延赏欲轻其礼,始令兵部尚书崔汉衡摄中书令读册,时议非之。[2]3609

《唐会要·册让》记载此事补充说张延赏令左散骑常侍刘滋摄侍中奏礼毕。[6]489张延赏因为与李晟有仇隙,竟以个人喜好降低了册礼中读册、奏礼官员的等级。而自此后,临轩册命宰臣不再亲行其事。穆宗朝册命裴度也曾行册礼,史载:

(长庆二年)丙辰,守司徒裴度正衙受册讫,谒太庙,赴尚书省上,宰臣百僚皆送,赴尚书省,皆送。[2]496

正衙即指朝堂,裴度仍是朝堂受册并谒太庙,赴尚书省上,但朝堂受册的具体情形是否完全依旧制,史无明言。唐后期,朝廷对于有特大功勋的人仍行册命之礼,如郭子仪、李晟、裴度,甚至两度受册。但这些人已是特例,朝廷更倾向于听允受命者辞免典礼,如会昌三年(843),李德裕就曾辞免司徒册礼。[13]原先册授的官员,也多采用制授、敕授的形式,就是真授册书也未必行册礼,因而实际册命的官员大大减少了。因此,唐中、后期官员册命礼仪终是一再衰落,毫无复兴之势了。实际上,唐代朝廷任命官员一直主要采用制授和敕授,册授的高级官员毕竟只是占了庞大官僚队伍的小部分。

四、唐代官员任命册书

(一)册书的颁行

魏晋以来,册书、诏、敕总名为诏。唐代因循旧制,武则天天授元年(690),因避讳改诏为制。隋唐时期,册书与制书、敕书并列为三大诏令文书,但三者在应用场合、文书形式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别。隋代诏令制度规定,凡封拜、哀讳及赠谥等王朝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典礼均用册书。唐承隋制,对册书的使用范围和场合也有相应的规范。《唐六典》记载:

凡王言之制有七:一曰册书(立后建嫡,封树藩屏,宠命尊贤,临轩备礼则用之),二曰制书(行大赏罚,授大官爵,厘年旧政,赦佑降虏则用之),三曰慰劳制书(褒赞贤能,劝勉勤劳则用之)。[14]273-274

用册书“宠命尊贤,临轩备礼”,如临轩册命三师、三公。在册礼的场合中,册书是颁发给受命官员的委任凭证,“册用竹简,书用漆”[3]359。

册书颁发到受命官员手中,制度运行上有严格的程序。唐代诏令的运行过程一般先由中书省草拟,经门下省审查,再报送皇帝批准。经皇帝亲笔签署批准后,方可盖印再送交尚书省具体执行。在《唐六典·中书省》记载中,有多处关涉到唐代官员册命、册书。中书令职条谓“册命亲贤,临轩则使读册,若命之于朝,则宣而授之”;中书侍郎职条谓“凡临轩册命大臣,令为之使,则持册书以授之”;中书舍人职条云:“中书舍人掌侍奉进奏,参议表章。凡诏旨制敕及玺书册命,皆按典故起草,进画。既下,则署而行之。……凡册命大臣于朝,则使持节、读册命,命之”[14]274-276。从以上史料可知,中书舍人起草册命后,便要进呈皇帝御画,谓之“进画”,如果获得批准,下一步便可在举行册命典礼时颁发册书。临轩册命大臣,中书侍郎持册授中书令,中书令读册,然后颁发给受册者。朝堂册命大臣,册书由中书令“宣而授之”,两员中书舍人分别持节和读册命,颁发给受册者。册书的最终颁发由中书省执行,而非尚书省。在遣使册授官爵中,册书还有朝廷派遣的使者发的,使者官职也非确定。如乾符五年册王景崇为常山郡王,派遣的使者为给事中柳韬、副使吏部郎中赵祕。

(二)册书的内容

《唐大诏令集》里保存的官员册书中,有两种类型的册文:一是对在世官员的册文,二是册赠文。笔者以两例具体的册书内容作简要分析。《唐大诏令集》卷六二《册李宽太子詹事文》[7]339云:

维显庆四年,岁次己未,三月戊寅朔,二十五日壬寅,皇帝若曰:於戏!弼偕储附,必俟才英;总务宫端,允资忠量。故汉朝选德,受礼峻于窦卿;晋代光□,升荣归于谢琰。咨尔金紫光禄大夫怀州刺史上原县开国侯李宽,识局沉谨,理怀详正。勤诚表于内外,智效张于文武。声猷载阐,齿秩兼优。博望断裁之规,与能佥属;承华弹素之寄,任贤在斯。是用命尔为太子詹事,封如故,往钦哉!其祗英茂典,勉修乃职。景前哲之高踪,垂后昆之令誉。封扬休宠,可不慎欤!

册书内容以四、六句为主,用典对偶,辞藻华丽,乃是唐代前期书写诏策习用的骈体文。册书开头交待册命时间,说明册命的原由,接着对李宽褒赞贤能,称扬功业,于是“是用命尔为太子詹事”,最后表达天子对臣下的告诫勉励。唐人元稹说:“制诰本于《书》,《书》之诰命训誓,皆一时之约束也。”[15]长久以来,册文的书写模仿《尚书》中的诰命训誓,套用其帝王居高临下的口语用辞,形成次序僵化的行文规范:维年号年月日,皇帝若曰:於戏!(事由)……咨尔(对受册者称扬德泽,褒美功业)……是用命尔为(具体官爵),余并如故。往钦哉!(对受册者寄以厚望)以祗(恭)膺宠命,可不慎欤![16]唐代前期,起草册书的中书舍人都是才华出众、饱读经典、深谙典故的文人士大夫,如高宗年间的上官仪就起草了许多册书。

册赠文由于受册对象是死者,行文就有了变化,但大致也遵循《尚书》的用辞套路。《唐大诏令集》卷六三《册赠李珏司空文》[7]345云:

维大中六年,岁次壬申,五月丁卯朔,十六日壬午,皇帝若曰:国有元老,道可咨禀。天命不助,倏然去我。宜加褒命,以慰重泉。咨尔固淮南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管内营田观察处置等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右仆射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御史大夫上柱国赞皇县开国公食邑一千户李珏,立德行道,继长增高,贵而弥笃。在文宗朝,遍历清近;内备顾问,尝摧奸凶;外领事权,善提故典;……今遣使某官副使某官持节,册赠尔为司空。魂而有知,鉴兹诚意。呜呼哀哉!

同前引册文相比,册赠文结构没多大变化,只是在褒扬臣下功业时,主以叙事真实,情感真挚,与唐前期的诏书浮华之风有所不同。该册文的起草者是杜牧,应当是受了唐中期以后韩愈领导的“古文运动”的影响。结合《唐大诏令集》另外的册赠文,可推知册赠文一般的行文规范:维年号年月日,皇帝若曰:(册命原由)……咨尔(对受册者称扬德泽,追美功业)……今遣使某官副使某官持节,册赠尔为(具体官爵)。(对受册者的哀悼)……呜呼哀哉!册赠现象在唐代屡见史籍,册赠文的功能不仅是哀悼、封赐死者而已,更多的应当是对在世人的笼络。

五、结语

册命,可谓赐有命之义。中古社会天子对臣下的册命既是授命,又是赏赐。唐代官员册命制度既是天子任命官员的重要形式,也是朝廷赏罚体系中的有效手段。唐代官制中,职事官、散官、爵位都属于册命的范围,在很多情况下,职事官、散官或爵位同时出现在一次册命中。唐代官员的册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册书的颁发、册礼的举行都有严格的程序规定,需要耗费极大的财力。唐代官员册命的对象无疑是整个帝国中最重要、最有力量的精英分子,皇帝通过册命给予他们身份的合法性,又是对他们为政的极大肯定,从而保证这些精英分子的忠诚和“奉献”,维持上层统治秩序的正常运行。临轩册命礼中神圣的盛大仪式渗透了朝廷的权威性、等级性,体现了选官任官“立国之本”的重要性。唐代中、后期册礼常不举行,但册命制度并未彻底废除,仍作为重要手段赏赐有功之臣和藩镇势力,不绝于史的册赠现象就是最好的证明。

[1] 陈汉平.西周册命制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6:2-3.

[2] 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 杜佑著,王文锦等点校.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2.

[4]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 张琛.唐代册赠使关联问题研究——以《大唐开元礼》所记策赠礼为中心[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12-118.

[6] 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

[7] 宋敏求.唐大诏令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8.

[8] 萧嵩,等.大唐开元礼[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9] 王钦若等编,周勋初等校订.册府元龟(校订本)[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1472.

[10]洪迈撰,孔凡礼点校.容斋随笔[M].北京:中华书局,2005:138.

[11]张沛.昭陵碑石[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3:142.

[12][日]池田温.唐代诏敕目录[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1.

[13]董诰,等.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7226.

[14]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2.

[15]元稹撰,冀勤点校.元稹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442.

[16]王建荣.五方唐代《皇帝诏命》册书刻石考释[J].文博,2014,(6):61-64.

猜你喜欢
朝堂官员
速生林
官员在线
官员在线
官员在线
官员在线
官员在线
剑客
难倒万岁爷
官员晒书榜
四大名著话“拼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