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以前,我国法定的劳动者每天工作时间8小时,每个星期工作6天,只有一天休息。上班族只能把所有的家务活都放在周日干,那时流行这样一种说法:“战斗的星期天,疲劳的星期一。”
1994年3月1日,开始实行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44小时的工时制度,即“1+2”休假制度。每逢大礼拜,就可以休息两天,而在小礼拜就只休息一天。1994年3月5日,一个星期六。这是我国新工时制实行的第一个休息日,人们感到了一个不小的“解放”。但显然当时人们对这种大小周工作日还不习惯,当时一家报纸有这样的新闻:轮到第一个双休日(当时是隔周休息一个星期六),全市有几十个单位的工作人员忘了“今天我休息”,照常一大早赶到单位。另一个不适应表现在人们对双休日的利用方面。有些人在第一个双休日里并没有觉得特别轻松,倒是觉得很没意思,待在家里不知道该做些什么。
1995年3月25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修改〈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的决定》,决定自1995年5月1日起实行双休日,即“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实行统一的工作时间,星期六和星期日为周休息日”。规定从当年的5月1日之后改为每周工作时间40小时,即家喻户晓的双休日工作制。
新工时制使人们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增多,同时也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星期五成了周末,电视台也纷纷调整节目编排,每逢周末,安排许多综艺娱乐、文艺晚会之类的节目。社会上增加了花样繁多的双休日活动,人们的生活质量在双休日制度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改善和提高,给商家也带来了不小的财富。
1999年和2007年,国务院两次公布《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决定将春节、“五一”“十一”的休息时间与前后的双休日拼接,从而形成7天(2008年之后,“五一”7天长假改为3天小长假)的长假。“黄金周”的概念是在国办发[2000]46号文件下达后才明确提出的。
(文/松 风)
在时下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当中,常常把“御医”和“太医”混为一谈,剧中人一会儿喊“御医”,一会儿又喊“太医”。其实两者之间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先来说“御医”。“御”表示对帝王的所作所为及所用之物的敬称,简单理解就是:凡是跟皇帝和皇室相关的人与物,都可以与“御”沾边。“御医”指的是宫廷医生,就是专门为皇帝及皇室成员看病的大夫。
再说“太医”。太医指的是古代的医官。周朝时期,宫廷中把掌握医药的官员称为医师。隋朝时,朝廷在太常寺下设立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太医署——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医学院雏形。元明清三代,朝廷均设有太医院,是国家最具权威的医学机构。虽说是全国最高等级的医学机构,但在里面工作的太医们级别却不高,太医们分“御医”“吏目”“医士”“医生”等几个级别。只有最高级别的“太医”方可有资格给皇帝和皇室看病,也即最高级别的“太医”才可称为“御医”。
以清朝为例,御医院在清代称作太医院,所以御医也就被人们统称为太医,但是被尊为“太医”的绝大多数都不是御医。据《清史稿·职官志》记载,太医院的大夫分四个级别,第一等叫“御医”,只有13人,雍正乾隆时期为七品,和县令一个级别;第二等称为“吏目”,八品与九品各13人;第三等叫“医士”,共20人,“给从九品冠带”;第四等叫“医生”,有30人,无品,相当于医院里的助理医师。
清代太医院紫铜印章
太医院的“御医、吏目、医士”这三级大夫是可以独立看病的,也就是说,有处方权;第四级的“医生”只是当助手,没有处方权。“医生”的“生”字,是“生员”的意思,“医生”就是指见习大夫,和我们现在所称的“医生”有很大的不同。
(文/钱俊男)
现在的日常生活中,大家都会提及一句话,请问您贵姓?一般人这个时候会客气地回复“免贵姓……”,我们把这视为谦卑,但是仔细想,姓氏不分贵贱,为何要免贵?
免贵,从字面理解意思就是不需要用“贵”。联系上文“贵姓”,免贵只是显示自己的谦虚,表示自己和大家一样,在姓氏上不比别人尊贵。要说姓氏的贵贱,还得从我国古代说起,现在很少人区分姓和氏,不过在古代商周时期,礼而为上,讲究尊卑贵贱。商周时期是我国古代礼法的先河,所以老百姓和达官贵人之间还是有区别的,哪怕是姓氏。今天,回答别人问贵姓,说免贵姓某,只是表示客气,一种礼貌,当然你不管姓什么也可以不说免贵。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除了国姓,唐宋以后还有两种姓不能说免贵。那就是“张”姓和“孔”姓。
传说,道教中的玉皇大帝姓张,叫张友仁,而且人间还有个张天师,降妖伏魔法力高深。所以张姓被认为本身就是贵姓,在张姓族人被问到“您贵姓?”时都会直接回答“我姓张”,而不会回答“免贵姓张”。这是民间几百年来的习俗,并不是张姓人自己封的。“孔”姓也就是孔圣人的姓氏,所以也不能说免贵。
民间说天下只有两个半贵姓,孔、张以外,皇家的姓只能算半个。这几个姓,如果回答“免贵”“不贵”,很可能闯祸,因为这冒犯了圣人、神明和皇帝。
当然,封建社会早已是过去式,“国姓”自然不复存在,张姓所代表的不管是玉皇大帝,还是张天师,都是文人笔下的而已,与现在的张姓并无实质关联。
在春节晚会和许多文艺演出中,有一种被称为“小品”的文艺形式,多以短剧展现于观众。它贴近生活、幽默有趣,因此深受人们喜爱。翻开报纸副刊,多见小品栏目。诸如读古论今的“历史小品”、纵议时事的“时事小品”、针砭时弊的“讽刺小品”、介绍知识的“科学小品”“知识小品”等。但你知道“小品”的来历吗?
《摩诃般若波罗密经》(部分)
小品,不是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它们很早就成为文学家族中的一员。在中国古代就有“六朝小品”“唐人小品”等。因为小品具有隽永而警辟的特点,文章短小,形式活泼,所以一直沿用至今,并有所发展。
至于“小品”一词的来源,最早出自古老的佛教经典。公元4世纪,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高僧鸠摩罗什等翻译了《摩诃般若波罗密经》,其详译本称作《大品般若经》(27卷本),简称《大品经》;简译本称为《小品般若经》(10卷本),简称《小品经》。于是在佛经中就有了详本(全本)大品和简本(节本)小品之分。在这里始见的“小品”一词,后来则被移用于文学、艺术方面,后也指各类内容单一、言简意赅、短小活泼的散文、短篇杂记、随笔等,文学、艺术中的“小品” 便由此而来。
(文/黄 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