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业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018-02-25 05:00朱昌平
统计与决策 2018年24期
关键词:发展潜力指标体系权重

黄 波,朱昌平

(1.河海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南京 211100;2.河海大学 教务处,南京 210098;3.河海大学文天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31;4.河海大学 物联网工程学院,江苏 常州 201022)

0 引言

专业是高校学科建设的基础,是教学的基本单元和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是高校履行社会服务基本职能,为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的源泉,关系到高校学科水平、社会声誉和长远发展[1]。科学客观评价高校专业发展潜力,适时调整优化专业布局,持续加强专业建设,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社会发展的基本保证。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中指出,“高校设置和调整专业,应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设置专业必须“有稳定的社会人才需求”;“高校应建立和完善专业建设保障机制,开展专业自评工作”,高校主管部门“在新设专业首届学生进入毕业学年时,应组织实施专业评估”,并将评估结论作为新专业继续招生或暂停招生的依据。以上规定从国家战略需求的宏观层面,以及高校自身发展需要的微观层面,强调了高校专业与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行业发展的紧密联系,是当前高校设置、撤销专业,进行专业布局调整优化的行动指南。从已有的案例来看,高校进行专业设置、调整、改造和撤销的过程,是社会、高校、教师、学生多利益主体重新进行利益分配和资源配置的过程,操作不当极易引发矛盾冲突和失衡动荡。

因此,开展专业发展潜力评价,是设置新兴专业、改造传统专业、调整招生计划、停办低质专业的前提和基础。吴雪(2008)[2]从专业评估的目的和境外专业评估实践的视角,认为高校应将产业界和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融合到课程内容中,使得人才培养目标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结合,提高毕业生社会适应性。王庆辉等(2017)[3]通过对上海市两所高校123个专业的专业评估实测数据,以及指标体系的信度和效度分析,认为除个别指标需调整优化外,整体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信度和良好的内容效度。郭国强(2017)[4]认为,专业是连接高校和社会的桥梁。目前市场上出现的“招工难、就业难”现状,直接原因是高校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深层次原因是高等教育供给侧的结构性矛盾,需通过专业评估强化专业内涵建设。

综上所述,高等教育主管部门以及专家学者都一致认为,专业是联系高校和社会的纽带,专业设置需紧扣经济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需要,开展专业评估是加强专业建设,提升专业内涵的有效途径。专业发展潜力评价是专业评估的重要内容,满足行业需求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本文在调查统计分析的基础上,从行业需求的视角构建高校专业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专业发展潜力评价模型,为高校专业布局调整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

1 高校专业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1 数据来源与评价方法

为及时了解行业对高校人才培养、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学生素质的需求,通过2013—2017年网络和纸质问卷调研用人单位2500多家,回收有效调研问卷15000多份,调研行业主要分布在水利水电、交通运输、土木建筑、计算机和电子通信、机械制造、能源电气、银行金融和党政管理等国民经济中主要的行业或部门。调研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学校专业设置与职业相关度、课程体系(结构)合理性,以及毕业生专业知识、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情况、人才培养质量综合评价等,共计三大部分,27项指标。

通过对调研结果统计分析,以及综合“专业评估”、“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等文献资料结论后发现[5-7],影响专业发展潜力的因素较多,既有宏观因素(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又有中(微)观因素(行业发展需求或高校学科专业布局需要),还有外部因素(科技进步和行业整体发展)和内部因素(高校开展专业建设的软硬件条件)。通过对调研结果统计分析后发现,毕业生(校友)和用人单位对高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关注的焦点稍有不同:毕业生(校友)重点聚焦于所学专业与工作岗位的关联度、岗位适应性、课程合理性和能力培养达成度四个方面;用人单位重点关注人才培养目标与单位需求的契合度、培养质量与工作岗位的胜任程度、毕业生的专业基础和发展潜力。本文最终综合多方调研统计结果,经专家咨询后构建了基于行业需求的专业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指标特点,基于简洁实用原则,本文选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 AHP),并利用 MCE(Modern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现在综合评价)V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8,9],建立专业发展潜力评价模型。

1.2 指标选取

本文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过程中主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从行业需求视角,即行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对高校输出的人力资源提出诉求,聚焦行业(主要通过用人单位调研)对高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关注点。二是通过理论假设(设计调查问卷,确定调研对象)、数理分析(统计调研结果,确定指标权重)、专家评分(行业高层管理人员、行业人力资源专家、高校资深教授、专业领域专家深度访谈、咨询和案例分析)和实践验证(校内专业评估、新设专业评审、专业布局调整战略研讨等)四者互证的方式,对指标体系进行调整和优化,最终确定“专业定位”、“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和“培养质量”4个指标为一级指标(准则层),将“行业需求”、“培养方案”、“师资现状”和“专业技能”等22个(拟设专业发展潜力评价为16个)指标作为二级指标(方案层),共同构成基于行业需求的高校专业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

图1 高校专业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结构模型

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集合为 U={U1,U2,U3,U4},现有专业发展潜力评价二级指标集合为E={Ei1,Ei2,…,Eij}(i=1,2,3,4),拟设专业发展潜力评价二级指标集合为N={Ni1,Ni2,…,Nij}(i=1,2,3,4)。在二级指标中,既有只能描述特征的定性指标,也有可以量化测度的定量指标。通过建立科学的专业发展潜力评价体系,同时利用层次分析法将定性指标定量化、规范化,提高评价的精确性和科学性。

1.3 指标内涵

在方案层中,现有专业发展潜力评价共计22个二级指标(定性指标10个,定量指标12个),拟设专业发展潜力评价指标共计16个二级指标(定性指标8个,定量指标8个),各指标具体内涵及观测点如表1所示。

表1 高校专业发展潜力评价指标属性、内涵及观测点

1.4 权重确定

根据层次分析法步骤,建立基于行业需求的高校专业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后,将依次进行构造判断矩阵、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层次单排序和层次总排序等步骤。受篇幅限制,本文不再赘述,详细步骤和过程参见相关文献[8,9]层次分析法相关内容。按照步骤和流程,并利用MCE软件进行处理后,可得到准则层,以及方案层“专业定位”、“课程体系”、“教学资源”和“培养效益”的一致性检验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一致性检验情况汇总表

在层次单排序和总排序后,通过从上到下的逐层计算,可得出相邻两层中下层对上层的相对重要性排序值,并通过公式(1)构建的专业发展潜力评价模型,可计算出二级指标Eij(Nij)对于总目标Z的相对重要性总排序(如下页表3所示)。

公式(1)中,Dij为二级指标Eij(Nij)的评价得分,Wui为一级指标Ui对应的相对权重,Wij为二级指标Eij(Nij)对应的相对权重,Wij′第为二级指标Eij(Nij)的合成权重。

表3 二级指标对总目标的合成权重及总排序

1.5 结果分析

从现有专业和拟设专业的发展潜力评价一级指标权重,以及二级指标对总目标的合成权重和排序结果可以看出:

(1)对现有专业的发展潜力评价,“培养效益Ue4”和“专业定位Ue1”所占的权重(依次为53%和20%)远超“课程体系Ue2”和“教学资源Ue3”,说明从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的视角,更加关注专业的产出效益(即人才培养质量),以及专业定位与行业发展的契合度。对拟设专业的发展潜力评价,“专业定位Un1”和“课程体系Un2”所占的权重(依次为56%和28%)远超“教学资源Un3”和“培养效益Un4”,说明对拟开设的新专业,从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的视角,关注焦点主要集中在“专业定位满足经济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需要”,以及拟开设专业的“课程体系”,分别对应着拟设专业的发展方向(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的实施路径(课程体系)。

(2)现有专业发展潜力评价对总目标合成权重排名前5 的二级指标依次为“专业技能 E41”、“实践创新 E42”、“管理能力 E43”、“师资现状 E31”和“行业需求 E11”,说明行业(企业)对高校已有专业培养的人才更加看重专业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以及专业师资水平和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的契合,这与调研结果是完全一致的。拟设专业的发展潜力评价对总目标合成权重排名前5的二级指标依次为“行业需求 N11”、“目标定位 N12”、“培养方案N21”、“优势支撑N13”和“培养层次 N14”,说明对高校拟设专业而言,对接行业的现实需求,明确专业的发展定位,制订科学完备的培养方案,是新专业开设的前提和基础。所有这些指标在专业建设和专业布局中应予以重点关注。

(3)综合一、二级指标及对总目标合成权重排名来看,已有专业和拟设专业发展潜力评价关注的侧重点稍有不同。但需注意的是,这些指标及权重具有历史性和时效性,行业的发展受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科技信息日新月异的当下,在关注指标和权重科学性、稳定性和实用性的同时,也要重视指标的发展性和时效性。尤其是“行业需求”指标,对已有专业和拟设专业都是权重排名靠前的核心指标,高校在专业建设和布局过程中,应广泛吸收行业专家参与评审和论证工作。

2 案例应用与分析

H高校是拥有百年办学历史、教育部直属的高水平行业特色型高校,并依托相关行业,H高校的行业特色、优势学科专业体系整体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H高校重视专业建设,近年来,积极改造传统专业,对已有专业开展专业评估和专业认证,进行“新工科”建设,同时,对接国家重大战略,以行业重大需求为导向,在强化优势学科专业的同时,不断拓展新的学科专业领域。根据教育部本科专业设置规定,结合学校专业发展规划布局,需对校内新申报的、经初审符合申报条件的3个拟设专业A、B、C进行校内评审,最终确定2个专业上报教育部审核备案后进行招生。3在拟设专业中,A专业和C专业都是符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行业急需的新兴专业,B专业是依托学校传统优势学科专业衍生出的复合交叉专业。申报前,3个专业所在学院均开展了充分的调研和论证工作,提交了完备的申报材料。为确保公平公正、客观科学地评价拟设专业的发展潜力,H高校按教育部要求,由校内专家、校外同行专家和来自行业一线专家共同组成评审专家组,对3个拟设专业的发展潜力进行综合评价。正式评审前,3个拟设专业负责人向专家组介绍了拟设专业基本情况,专家组根据申报材料和现场质询情况,对3个专业的发展潜力进行综合测评。专家组根据拟设专业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对每个指标的评价分为5个等级,用“5分”“4分”“3 分”“2 分”“1 分”分别对应“好”“较好”“中等”“较差”“差”。由多名专家对每个专业的二级指标进行评分后取平均值。综合评价得分为:

公式(2)中,Z为综合得分,Wnij′为每个评价指标对应的权重,为专家对该评价指标打分的平均值,n为评价指标的数量。通过综合评价可以看出,A专业和B专业的发展潜力评价得分高(如下页表4所示),建议将A专业和B专业作为H高校当年度新设专业优先申报,C专业暂缓申报。

表4 H高校拟设专业发展潜力评价

对拟设专业进行发展潜力评价,是加强专业建设、优化专业布局、控制建设风险的有效途径。同样,利用已有专业发展潜力评价体系,开展校内专业评估,能科学研判专业发展现状,建立专业建设质量保障体系,并根据评价结果,实时调整专业年度招生计划,促进专业科学发展、内涵发展,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支撑、引领行业发展。

3 结束语

随着国家大力推进“一流本科”教育和“新工科”建设,专业建设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将被放在“一流本科”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高校通过加强专业建设,优化专业布局,为行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实现专业和行业的互利共赢、科学发展。本文从行业需求的视角出发,开展高校专业发展潜力评价,为高校和行业之间建立人才培养的反馈互动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和支撑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通过调研分析、专家咨询和数理统计后构建的基于行业需求的专业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经过案例应用和实践验证,具有过程严谨、操作简易和结论明确等特点,是解决专业发展潜力评价的有效途径。但是,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在专业建设和布局过程中,以专业为主体的利益相关者众多,如何在尊重教育发展规律,平衡和保障各利益主体的核心利益,从多视角探求高校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之道,解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终极目标,还需要继续深入开展相关研究。

猜你喜欢
发展潜力指标体系权重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权重望寡:如何化解低地位领导的补偿性辱虐管理行为?*
权重常思“浮名轻”
网络空间攻防对联合作战体系支援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氯代吡啶发展潜力巨大
为党督政勤履职 代民行权重担当
36个大中城市四新发展潜力报告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冷藏保温车发展潜力被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