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

2018-02-25 05:00赵晨辉廖科智王治皓
统计与决策 2018年24期
关键词:指标体系京津冀文明

齐 岳,赵晨辉,廖科智,王治皓

(1.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开大学基地;2.南开大学a.中国公司治理研究院;b.商学院,天津 300071;3.浙江工业大学 经贸管理学院,杭州 310023)

1 问题的提出

绿色生态环境治理的发展经历了绿色政治、绿色行政和绿色治理三个阶段的转变,绿色治理作为环境保护的新范式,其研究对象不再仅局限于环境,更包括了与环境相关的经济、社会等相关问题[1,2]。同时,绿色治理也不等同于用生态的承载力去约束经济发展,而是应通过创新的方法与技术去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3]。因此,倡导循环经济发展并持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进行绿色治理的重要内容,当前,已有学者对相关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

在经济方面,基于我国经济转型的背景以及绿色治理的重要性,循环经济评价体系是主要研究内容之一。在该体系研究中,王茂祯和冯之浚[4]在提出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以创新为动力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包括9项一级指标,52项二级指标的评价体系。部分学者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来排除主观因素影响,如庞小宁和王柳[5]以关中-天水经济区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包括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四大系统的指标体系。施生旭等[6]从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率角度构建评价体系,对我国省区市地区进行实证分析。董鸣皋[7]则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选取高频度指标来构建五维度评价体系,并对权重配置进行主要分析。

绿色治理下的环境评价体系主要集中于生态文明建设层面,其代表性研究主要可分为国家、省市、特定区域三个层面。在国家层面上,王文清[8]通过探讨生态文明的主要特征,构建了包括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经济、社会和谐和生态保障五个层面的评价体系;张玲等[9]以生态文明内涵为出发点,设计了包括资源能源、环境保护、生态经济、生态科技和生态精神五大文明的一级指标,共20项二级指标的评价体系。在省市层面上,张欢等[10]利用PSR模型构建了包括生态文明系统压力、健康状态和管理水平的评价体系,并对我国30个省份进行分析;秦伟山等[11]则从意识文化、经济运行、环境支撑、生态人居、制度保障5个层面、35项指标来构建评价体系,并对典型城市的生态文明水平进行测度分析;张欢等[12]以特大型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包括生态环境健康度、资源环境消耗强度、面源污染治理效率和居民生活宜居度四方面的指标体系。在特定区域上,常见的有森林、矿区生态文明建设[13,14]等,该层面的评价体系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一些学者也从协调性角度出发,如李茜等[15]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较为系统地建立了包括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三大准则的评价体系,并从国家和省域角度分别探究了生态文明水平;宓泽锋等[16]则采用双向指标选取方式,以协调性为基础从自然、经济、社会三角度构建评价体系,并对我国各省的生态耦合协调度进行研究。

综上所述,当前针对我国经济和环境的评价体系已经较为丰富,已有的成果也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充分的基础,但是相关研究仍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一方面,各体系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且包括指标的实用性和政策相关性有待提高,另一方面,对生态文明的定量评价研究多强调生态环境效益或经济效益,因此指标间缺乏一定的协调性。

2 构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一套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结构分为总目标层、分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共包括环境、经济和社会3项分目标,10项准则、28项评价指标。同时,本文选取2020年的规划值、预测值以及已有模型的计算值作为指标的理想值进行量化分析。目标值主要来源于《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十三五规划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具体指标理想值见表1。

表1 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

3 权重配置

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对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各指标赋予相对权重。层次分析法通常用1-9标度方法来对所评估体系中的各指标的相对重要度进行判断,从而建立判断矩阵。现设定评估元素集为表示xi相对xj的重要性比较结果,xij取值采用的具体标度方法与含义见表2。

表2 具体标度及含义

基于上述xij的取值标度及含义,对评估元素集X中的元素进行两两比较,从而可以得到判断矩阵P,矩阵中的各元素xij仍为重要度比较结果,同时各元素满足关系:

对于判断矩阵P,利用等式PM=λmaxM计算出最大特征值λmax与对应的特征向量M(n×1),将特征向量M归一化后,即可得到各元素的权重。该过程通常采用和法、方根法和幂法进行计算,此处不做详细介绍。为判断所得权重的科学性,需要引入一致性指标CI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其具体定义为式(1):

对于式(1),CI取值越小,说明矩阵的一致性越好,当CI取值为0时,表明矩阵具有完全一致性。同时,为检验矩阵是否有满意的一致性,需要定义检验系数CR,表达式为式(2):

在式(2)中,RI为随机一致性指标,其标准值见表3。若CR<0.1,则表示该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反之,需要对判断矩阵进行调整,直到通过一致性检验。

本文构建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中的递阶层次结构包括总目标层—分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具体可见表1,其中分目标层中包括了环境、经济和社会三个分目标,基于三者的协调发展,本文认为三者具有相同的重要性并对其赋予均权。

表3 随机一致性指标RI标准值

同时,本文利用Yaahp11.0.6331软件计算求解指标权重,具体结果如表4所示(已通过一致性检验)。

表4 指标权重结果

4 绿色评价指数与实证

4.1 评价指标处理

由于选取的各项指标的数值和方向不同,因此需要对单指标分别进行处理,从而增强本文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本文包括的指标主要为正指标、逆指标和区间指标,下面对三类指标的具体评价方法进行详细介绍。其中,定义xi为单指标的观测值,x*为该指标的理想值,zi为该指标的评价值,pi为设定的理想区间上界。

4.1.1 正指标

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正指标包括GDP增长率、三次产业占比、进出口增长率、全员劳动生产率、科技进步贡献率、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互联网普及率、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卫生支出占GDP比重、平均预期寿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高中入学率、教育经费占GDP比重、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就业人口比重、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污水处理率、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耕地保有量、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森林覆盖率,共21个,该类指标的评价公式为式(3):

4.1.2 逆指标

本文的逆指标包括城乡居民收入比、万元GDP能耗、万元GDP水耗,共3个,该类指标的评价公式为式(4):

4.1.3 区间指标

本文的区间指标包括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增幅、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城镇登记失业率,共4个,该类指标的评价公式为式(5):

4.2 绿色评价指数计算

实现绿色治理需要从环境、经济和社会三目标的协调性入手,因此,本文提出的绿色评价指数主要通过将指标层的评价指数与相应权重进行线性加权计算得出。绿色评价指数(S)的计算方法如式(6)所示:

其中,wi为指标对应的权重,zi为单项指标的评价值,S为最后得到的绿色评价指数。

4.3 绿色评价指数实证

本文选取京津冀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并通过各地历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年鉴、环境状况公报等获取2008—2015年的相关数据。由于科技进步贡献率、基尼系数、高中毛入学率三个指标只可查询到全国数据,而缺乏省市数据,因此本文在实证研究中未包括该三项指标,其余指标仍采用相同的方式分配权重,此处不做详细介绍。

图1 京津冀绿色评价指数

如图1所示,在京津冀地区,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的绿色评价指数走势趋同,但是指数线间却一直存在着明显差距。北京绿色评价指数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发展速度较为稳定且2015年指数又有明显提升;天津的绿色评价指数处于相对平均的水平且与北京的间距逐渐减小,而河北的指数普遍较低,研究期内虽有所提升,但与京津两地的差距依然明显。从图1也可看出,在京津冀地区,内部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严重。一方面,京津冀三地属于不同的行政地区而存在利益追求的差异,内部协调机制有待改善,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地区一体化发展;另一方面,三地存在着明显的产业结构差异,北京主要依赖于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天津依赖于第二、第三产业的协同发展,而河北则较依赖于污染严重且能耗高的制造业,产业的绿色水平以及地区的产业依赖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京津冀的协同进步。

综合来看,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仍是当前的重要工作。北京作为我国首都,在环境、经济、社会建设的基础与条件上都占有绝对优势,但其在发展过程中并未充分发挥优势带动作用;同时,发达地区的综合优势扩散速度也相对缓慢,尤其在经济方面更是存在着明显的差别梯度。因此,当前积极推进京津冀的协同发展仍有很强的必要性。

图2 京津冀地环境、经济、社会单指数趋势

以京津冀三地的常住人口数比例为权重,将各地的单指数的加权平均结果分别记作京津冀地区的经济、社会、环境单评价指数,具体结果如图2所示。总体来看,京津冀地区的经济、社会、环境单指数在2008年时的差距较大,但随着后期地区建设的推进与社会的进步,三类指数逐步趋于统一,至2015年时各指数间的差距明显减小。从三类指数走势来看,社会指数基础点较高且有着较为平稳的增长趋势,而经济指数基点较社会指数略低,但后期有着较为明显的上升。而基础点较高的环境指数在2013年出现急速转折并下降至低点,后期虽有所回升,但整体改变幅度较小,至2015年时仍未恢复至2012年时的指数水平。

环境指数与经济指数的变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近几年来京津冀地区以生态环境破坏为代价换取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其中严重影响居民生活的雾霾问题是较为明显的现象之一。随着新常态背景下经济降速转型,2014年的经济指数略趋平缓而环境指数略微上升。因此,通过对图2的分析,应该进一步提高绿色生态意识,积极推进绿色治理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从而保证我国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

5 总结

随着绿色治理观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也成为了当下的发展趋势,绿色治理是协调环境、经济和社会之间的系统性任务,为满足三者间的关系,必须在保护中发展,更在发展中保护。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从环境、经济和社会间的协调性角度出发构建了一套绿色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绿色评价指数以对我国绿色治理现状进行研究。通过对京津冀地区的研究表明,地区的绿色评价指数上升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和社会建设的提升,其中环境单指数却在近年明显下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继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猜你喜欢
指标体系京津冀文明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网络空间攻防对联合作战体系支援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对不文明说“不”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文明歌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