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庆勋
摘 要:本文主要从县域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构建的基本原则角度出发,阐述了图书馆总分馆制发展概况及建设必要条件,论述了县域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的建设模式,并从不同角度进行详细分析和讨论,从而为县域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的构建与实现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总分馆制;服务质量;公共服务
实施县域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能够有效促进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提升,同时是实施公众文化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能够有效创新公共文化体制,提高效能、统筹发展、服务下移以及资源上移,从而为基层群众提供均等化、标准化的公共文化服务。
一、县域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构建的基本原则
(一)可持续发展和因地制宜原则
首先,实施县域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首先要依照相应的客观规律来实施,主要基于服务、人员以及资金三个要素,从而实现县域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的可持续发展,避免出现“一刀切”工程,加强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防止出现“政绩工程”、“面子工程”以及资源浪费和无可持续发展后劲的工程。其次,遵循因地制宜原则主要是指实施县域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时避免一味借鉴其他区域的先进经验,要依照当地的实际状况来实施,并根据当地的文化、政治以及经济环境来科学规划和建设总分馆制模式。
(二)统筹规划和效益优化原则
首先,县域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在实施建设过程中要实施有效规划和战略统筹,从而对流动图书馆和分管实施合理布置,避免再次出现行政区划的限制,同时依照人口服务和范围服务来布置分馆,并将技术支持力度、物流便捷程度、管理便捷性、资源共享力度以及读者方便程度考虑进去,注重建设以及后期使用的经济性,从而合理选择馆址、基层服务点以及分馆。其次,县域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要注重运行成本降低、服务效益提升以及发展成本,尽可能在总馆的统一管理和调配下实现相关设备、人员以及资金的有效规划,从而优化管理制度,实现总分馆体系共享效率和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利用最小的资源来获取最高的效益。
(三)适度原则和普遍均等原则
首先,实施县域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要适度设置管理单元的层级和主体,首先要确保建设主体的适度性,确保由县级或县级以上作为建设主体,其次是设置适合的管理机构,避免出现不变管理和主管机构管理成本过高情况发生,管理机构过小容易出现管理力度较小情况,管理机构过大容易导致出现管理不变情况,所以,要尽可能通过县级主管机构来实施。其次要遵循普遍均等原则,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全面覆盖,从而为群众提供完善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对此,总馆不仅要和乡村、乡镇、社区以及街道实施有效关联,同时要促进自身服务质量的提升,积极加强基础性服务设施,并积极延图书馆服务,尽可能覆盖到乡村等区域,从而实现县域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模式建设的均衡性。
二、图书馆总分馆制发展概况及建设必要条件分析
(一)图书馆总分馆制发展概况
图书馆总分馆制早期出自于西方国家,是一种实施公共图书馆的管理制度,即出资方为一个主题,并由一个主管机构来实施管理,并由其中一个图书馆为总管,其他作为从属馆,从而有效实现资源、经费以及人員的统一管理。早在2002年,我国注重加强基层群众文化的建设力度,并下发了《文化部关于进一步活跃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的通知》,该文件明确表示,要在条件允许的区域积极筹建中心图书馆以及建设分管制,从而有效发挥中心图书馆的作用,实现学校图书馆、社区图书馆、乡镇图书馆以及区县图书馆文献资源的统一共享、通借通还、集中分编以及统一采购等,从而有效扩大中心图书馆的服务范围和服务能力,从而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在2015年上半年,我国对实施县域文化馆加强力度,并积极筹建总分馆制度,该项措施的实施能够有效加强总分馆制度的建设,从而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
(二)公共图书馆是总分馆制建设的主体
在建设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其主要组成之一为公共图书馆,公共发展目标以及公共物品性质的要求决定其依照自身的资源优势来担负起公共文化建设所要担负的责任,从而为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和公共文化的普及性提供普遍均等的机会,因此,每一个县域要实施县级公共图书馆建设,并以此为基础来实施总分馆制的建设,从而促进图书馆服务能力的提升,达到总分馆制建设的目的。第二,总分馆制建设要以政府支持和经费保障为基础,作为一项开创性和新型的事业,总分馆制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不仅需要大量的财力、物力以及人力,同时需要实施一定协调和配置,对此,整个过程都需要一定的后盾基于全力的支持,从而确保总分馆制度有效实施下去,因此需要县政府和县委归于支持,并且要积极借鉴中外总分馆制建设的先进经验,并依照当地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不断优化和布置,从而规范县域总分馆制建设与发展的考评办法、服务内容、经费保障、人员配置、建设流程、模式、条件以及目标,确保实施建设的总分馆制度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尤其是在后期发展过程中,要给予运行经费的支持,从而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实施建设的分馆要配备专业化的工作人员,并加强培训力度,从而为其建设与发展提供保障,在具体落实过程中要由专职人员来进行管理,并设置相应的服务窗口来满足人们的相关需求,并对开放的时间进行设置,同时要定期开展管理人员指导与培训互动,并由总馆来制定专人定点服务,从而确保各项措施和服务有效发挥作用,满足总分馆制建设发展的要求和标准。
三、县域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的构建与实现探析
(一)县域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多源整合模式的构建与实现
整合模式主要融合不同图书馆工程,其中包括乡村图书馆对接政府工程、乡村图书馆对接社区、县图书馆对接街道,其中政府工程主要包括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党员远程教育工程、农家书屋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以及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该模式主要对农村公共资源实施整合和优化,并加强建设县域公共图书馆总分馆的建设,从而将村级图书馆、乡镇分管以及县域总馆作为基础,实现自上而下的资源整合模式,从而促进图书馆服务质量和专业化管理质量的提升,将基层图书馆的管理成本降低最低,并且可以对基层图书馆的资源配置模式进行合理优化,最终实现多个主体获益的效果,基于该模式的建设,主要实施主体为政府机构,从整体的角度来进行规划和统筹管理,从而将政府相关部门的力量充分发挥出来,积极筹建协调型理事会模式,即从总馆主体到分管主体,从分管主体到理事会,从理事会到总馆,从总馆到分管,通过一个系统的框架来进行总体性的协调,从而有效实施总分馆制的构建,其中要明确管理主体,从而合理利用人力资源,有效整合资金,并通过签订合约的方式来分配相应的责权范围,从而实现管理系统的自动化和服务平台的统一化,同时,政府要积极起到主导作用,从而对总分馆的财政关系、人事安排以及主管机构进行统一管理,有效完善相应的评价机制和规章制度。
(二)县域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公私合作模式的构建与实现
公私合作模式涉及以下组成元素,主要包括民营图书馆、民间组织、社区乡镇图书馆、乡镇社区图书馆以及县域街道图书馆,公私合作模式作为一种民间私人图书馆和公益图书馆合作模式,主要有政府驻主导,以社会中的主体作为辅助参与其中,从而促进基层圖书馆的有效发展,实现总分馆制度的建设与应用,该模式在实际应用时能够有效解决传统图书馆建设存在的弊端,比如实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完善,需要政府部门给予大力的支出,但是公共服务体系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其工程比较庞大,如果一味依靠政府财政给予支持,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需要依照现代化发展趋势,给予政府为主要核心,积极联合不同主体单位,将个体、民间组织以及非盈利组织引入其中,从而解决政府部门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可以引入市场经济规律,通过有效的鼓励来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从而实现县域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度的建设与发展,对此,要积极设置非公有制经济,从而实现由农民参与、民家组织加入、社会团体参与以及行业驱动和政府主导的公司合作模式,从而获取有效的效果,满足人们的需求。
(三)县域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复合模式的构建与实现
复合模式主要融入图书馆联盟和总分馆制度,其中包括不同经济实体、教育以及文化图书馆,并融入乡村图书馆、乡镇图书馆以及县图书馆,从而基于服务体系来实现两种共享模式的建设和应用,整个模式在构建和实现过程中会将部分使用总分馆制模式,而剩余部门应用图书馆联盟和总分馆制合作模式,从而在整个系统当中实现图书馆群的资源共享,而在整个系统之外可以通过联盟关系来共享不同图书馆的资源,在用该方式会导致出现两种管理模式,一种是政府主管的总分馆制模式,另外一种是系统外的制度模式,但是两种模式的共同使用会有效实现资源的共享,一味的使用总分馆制集中模式会导致基层图书馆与其他行业间脱离,导致总分馆制建设受到影响。在实施操作过程中首先要实施公共图书馆成员馆建设总分馆,其中包括乡村图书馆、乡镇图书馆以及县域图书馆,其次是实施跨系统联盟建设,其中包括经济主体、教育主体、文化主体以及县图书馆,即企业图书干、基层学校图书馆、乡镇文化站、县图书总馆,通过整合资源来实现不同结构的合作,从而确保县域图书馆总分馆制的建设与实现。
四、结束语
在实施县域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过程中,要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和管理制度模式,并依照实际情况来实施优化,从而寻找到适合县域图书馆总分馆制实施的模式,有效发展基层群文化事业,满足群众对文化信息的需求,同时要构建统一的管理平台,实现不同分馆管理的统一性和专业性,从而达到图书馆全面覆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马岩,郑建明.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模式、特色与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5(7):42-45.
[2]金武刚.论县域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十大要点——兼及《关于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解析[J].图书馆建设,2017(5):4-11.
[3]马月丽.县级图书馆总分馆制环境下乡镇图书馆建设提升的研究[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7(5):7-10.
[4]王以俭.公共图书馆实行总分馆制管理模式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10(01):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