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科研活动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意义及举措

2018-02-24 02:35梅德清郭冬梅周雪芬张登攀朱宗宁
青年时代 2018年34期
关键词:科研活动人才培养创新

梅德清 郭冬梅 周雪芬 张登攀 朱宗宁

摘 要:为了适应以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为特点的新经济生态下国际科技竞争新形势,迫切需要培养造就一批多元化、创新型、高素质的工程科技人才。而大学生科研活动是我国高校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本文从科研活动对锻炼大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养大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等几个方面阐述科研活动对于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和意义,同时结合某高校开展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实例,从组织学生普遍参与多级科研活动、以创新创业带动大学生科研活动、搭建校企联合培养创新人才平台、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角度提出建议,希图各高校能够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促进大学生个人综合素质和整体科研水平的提高,为培养新兴产业和新经济所急需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提供保障。

关键词:大学生;科研活动;创新;人才培养

当前,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產业变革加速进行,以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为特点的新经济蓬勃发展,为了适应国际科技竞争新形势,迫切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多元化、创新型、高素质工程科技人才。基于此,我国提出了新工科人才培养的重大工程教育改革方向,为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和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提供重要的保障。

高等学校教育,尤其是本科生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担负着为社会输送各类专业人才的重任,具有其他教育不可比拟的重要地位。但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学生通常到了研究生阶段才参与科研活动,这种教育模式使得大学生对知识的实际应用程度偏低,同时也严重阻碍了科技人才创新思维的培养。为了扭转这一现状,各大院校都在探寻与国际接轨的工程人才先进教育模式,积极组织大学生参与以新兴产业为科研导向的各项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努力造就符合国家发展需求的新工科人才。因此,积极组织和开展好大学生科研活动,对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新工科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科研活动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可以激发学生探究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拓展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更好地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进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在参与科研活动中,有助于大学生实现专业知识(知)与社会实践(行)的有机结合与统一(合一)此外,还能接触到与本专业交叉相关的科技新潮流,激发起大学生探索崭新领域科技知识的欲望,自觉地由被动学习向主动求知模式转换,扩展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综合来讲,科研活动大大提升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在新工科背景下,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助于锻炼大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创新的英文Innovation起源于拉丁语,原意有三层含义:(1)更新,(2)创造新的东西,(3)改变。与之相对应,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够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具有重大价值的思维成果。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模式下,大学生习惯于现有书本知识的学习,满足于知识的记忆和重复,缺少科研训练,缺乏对真知的灼见,更毋论主动探索与创新思维的实践了。而大学生科研实践是与课堂学习完全不同的一种活动,在已获得的知识基础上,大学生还需要运用较强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并整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对待解决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和推理,大胆想象并提出全新的观点和见解,进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实现创新目标。

是否具备创新性思维已经成为衡量科技人才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准。科研训练所激发的强烈创新动机,能够引领大学生突破固有思路、活跃思维方式,对多元信息进行独创性、综合性、发散性的加工,探索科学问题的解决方案并努力实践达成科研创新目标[1]。与此同时,大学生在科研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逐渐形成爱思考、敢质疑、善超越的创新品质。

(二)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十六大提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学习是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是创新的前提、进步的基础。随着新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不断出现,使人们越来越多地意识到知识已成为社会的核心,而学习已成为社会最基本的要求。

在科研活动中,不同的入口条件及外界环境状态等都会产生不同的实验现象。正是对这些实验现象的好奇心,激发起学生探索事物发展规律的兴趣。为了获得解答,学生需要查询文献资料,仔细观察实验过程,与老师同学交流讨论并对事物规律归纳总结,这是一个积极寻求知识、运用知识、转化知识的主动学习过程,改变了学生被动、单向接受知识的教育观念。所以,探索事物背后的规律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驱动力。此外,学生通过科研活动整合与加工知识,主动链接、耦合旧有的已沉睡的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构建更活跃、更具创新势能的认知体系。

所以,科研活动为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开发学生的禀赋和潜力、探索理论联系实际等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和环境,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参与科学研究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精神,成长为善于独立思考问题、具有科学思维习惯、勇于实践和创新的高素质人才[2]。

(三)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人才综合素质的内涵主要包括知识、能力、思想品德、心理素质、思维方式、方法等基本素质,这些基本素质紧密结合构成综合素质体系。创造能力是人才综合素质的核心,属于智力因素。具备一定综合性知识的人,说明其已经有创造能力的势能,而只有在面临实际问题时能够将已掌握的知识得心应手地发挥出来,灵活敏捷地作出创新性的解答,才能将创造能力的势能动态地转化为综合性创新的动能。人才综合素质的水平,最终是通过实践中的综合性创造能力体现出来的。在从事具体的科学研究中,除智力和业务因素外,还会受到一定的思想品德、心理行为、道德规范等的约束、调整和支配。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属于非智力因素,但却是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是人才综合素质的导向。

大学生在科研团队项目合作活动中,其智力和非智力素养都能得到锻炼和提高。大学生围绕课题开展科学研究,精心设计项目计划的时间表,制定分工细则和合作攻关的内容,需要团队成员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分工协作。而个性、能力、知识层次各不同的团队成员,在科研活动中能够取长补短,共同促进与成长。另外,科研任务通常具有一定的难度,大学生可能要经过多次失败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这个过程同样能够培养和塑造大学生戒骄戒躁、持之以恒、抗挫败能力等优秀的品质,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最终成长为创新型人才[3]。

二、有效开展大学生科研活动的措施和途径

当前,国内各个院校开展科研活动的水平和程度参差不齐。通过在山东农业大学的前期调研,了解到该校大学生科研活动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人数较少,积极性不高;参加科研竞赛种类较少,一般局限于SRT(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项目、中国工程机器人大赛、山东省科技文化节等传统项目;大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还十分欠缺,过度依赖指导老师和已有项目;科研项目及成果单一等等。

这些现象广泛存在于各大高校,成为学校培养创新人才的瓶颈。为了积极推进大学生科研活动,结合山东农业大学实例,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目前大学生科研活动的现状:

(一)组织学生普遍参与多级科研活动

大学生科研活动的最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从切身经历中感受到科研的乐趣,提升学生吃苦耐劳、敢于钻研的品质。因此,积极引导各层次(年级)大学生参与不同类型的科研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科研活动的兴趣,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4]。例如,针对层次最浅、专业知识最薄弱的大一学生,成立创造发明协会、学生科协或科技指导小组,组织开展创意模型赛、走进实验室、科研活动大讲堂等一系列活动让低年级同学充分了解科研活动的乐趣,消除陌生感和恐惧感。针对有一定专业基础的大二和大三学生,组建创新团队进入老师课题组参与科研活动,学院选拔优秀教师对其进行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等。

(二)以创新创业带动大学生科研活动

针对大学生科研活动经费及资金不足问题,可以将科研创新成果作为创业契机,成立创业公司,实现科研成果的利益转化。一方面,可以有效解决科研经费短缺的问题,间接推动了科研活动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进步。以山东农业大学信息学院启航双创团队为例,他们以自主研制的3D打印为核心竞争技术开办创业公司,成功入驻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实现了技术向资金的转化,他们将资金投入到开发新一代3D打印机的优化中,形成了创新带动创业,创业反哺创新的良性循环链。

(三)搭建校企联合培养创新人才平台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科研活动的开展都应该紧紧围绕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搭建校企联合培养创新人才平台,促进校企深度融合和创新发展,推动大学生科研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优化学校的人才培养机制,同时为企业和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优质的人才储备与智力支持。如山东农业大学机电学院聘请山东格润信息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和淄博鑫旭机电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等多位校外科研导师,指导大学生的科研创新活动,为学生提供最新的科技发展前沿资讯及深入创新生产第一线的机会,帮助学生把握行业科技新方向;校内科研导师则为学生提供实验室场地、器材、技术支持等,帮助学生解决科研活动中遇到的专业知识问题。通过校企深度融合、合作指导,解决企业生产中的科学技术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5]。

(四)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合适的培养机制与之相匹配。针对高等本科教育中实践教育和科研活动所占比例较少的现状,制定鼓励科研与创新的学分与奖励制度,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主要举措如下:设立创新学分,开展创新科研必修课程,将学生参与的各类竞赛、科学研究、发明创造、发表论文等情况纳入学分计算,鼓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建立完善的科研活动扶持政策,如设立科技创新单项奖、学生进导师课题组双向选择制度等,通过建立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科研活动的具体过程;将专业课程学习分为教学板块和实践板块,并适度增大实践板块的课时比例,将实践板块设计为自选研究型、设计性试验,由学生独立选题完成并形成书面汇报得到该模块成绩等[6]。通过积极的人才培养模式调整,落实强化科研实践参与度的人才培养机制,为培养新兴产业和新经济所急需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提供保障。

三、结语

当今国家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科研活动有助于锻炼大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养大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各高校应充分认识到科研活動对于人才培养的积极作用,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模式,组织学生普遍参与多级科研活动,以创新创业带动大学生科研活动,搭建校企联合培养创新人才平台,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大学生个人综合素质和整体科研水平的提高,为培养新兴产业和新经济所急需的高素质创新型复合人才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陈传锋,阙云艳.学生参与科研活动与创新人才培养[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 29(5):145-148.

[2]杜春茂. 浅谈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 求知导刊, 2017(20):68-68.

[3]陈江星,赵叶华,毛海丹.浅谈大学生科研活动对人才培养及就业创业的影响[J].高等教育,2012, (6):31-32.

[4]李晓娜,黄灵芝.新工科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学科探索,2017,11(33):56-57.

[5]梁快,胡顺仁,李双.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 (13): 110-111.

[6]李康,陈金飞.有效开展大学生科研活动对高校育人机制的探索—以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为例[J].企业家天地旬刊, 2012:143-144.

猜你喜欢
科研活动人才培养创新
计算机学科科研活动行为规范建议
国际商务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动力与模式分析*
本科生科研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索——以经管类本科生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