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雯雯
摘 要: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软实力,构成习近平文化强国战略的大思路。
关键词:文化自信;文化软实力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文化自信的提出具有特殊的重要的意义。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文化建设方面,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文化软实力就是要发挥文化的无形力量通过文化的吸引力来提升自己、影响他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总结过去五年的工作时指出,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
坚定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软实力,从内在提升和外在影响两个方面促进文化的繁荣兴盛,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文化强国战略的大思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需要坚定的文化自信。
一、坚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
我们的文化自信来源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需要传承和发展的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坚定文化自信,首先要坚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信。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这是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意见》中指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大力弘扬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内容。正是这些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魂”。
(二)对中华传统文化,要勇于扬弃继承,转化创新
在我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值得我们传承和弘扬的精华。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由于产生时代背景的限制,中华传统文化也存在历史局限性,包含一些消极因素,有自身的缺点与不足,有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因素,甚至有一些已经成为糟粕性的东西。因此,从毛泽东同志开始,我们党的领导人都一直在强调对中华文化要吸精华、除糟粕。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说到中华传统文化时,也一直在强调“优秀”二字,他认为,我们要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首先要分辨,区分精华与糟粕;二是激发活力,通过与时代相结合对传统文化做出与时代相适应的新诠释;三是转化创新,接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新理念新观点。
(三)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活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传承至今,说明自身承载着中国人的精神追求,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一种文化想要具有时代特色,代表时代风貌,还要不断激发时代活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市场经济环境下释放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比如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始终,贯穿我们的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个阶段,增强青少年的传统文化素养;比如把优秀传统文化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相联系,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巩固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1917年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爆发之日,正是中国的新文化运动进行得如火如荼之际,正是中国人民对轻视、怀疑和否定自身文化的时期,十月革命的胜利让大家看到了中国革命的希望,看到了中国思想和中国文化的希望。因此,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根本,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可以确保我们的文化不迷失方向。
(二)中国共产党对于文化不断进行理论创新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早在1940年,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要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后来毛泽东同志还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方针;邓小平同志提出,我们不仅要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同时也要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十五大报告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的主要内容就是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我们所坚持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表述,强调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从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提出,到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着理论上的创新,文化理论既一以贯之,又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三、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纽带和道德基础,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了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曾經说过“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2014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强调的一年,不仅对全社会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后来又对大学师生、领导干部、小学生、两院院士、未来的人民教师以及文艺界都提出了要求。
(一)坚守核心价值观,关系民心向背、国运兴衰
一个社会的价值可以是多方面多层次,但是核心价值只应该有一个,核心价值观是作为一个社会的主导价值而存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是没有自己的价值取向,没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那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居无定所,魂无所依。加之现在西方“普世价值”思潮的影响,如果我们不坚守自身的核心价值观,就会成为西方价值观的附庸,成为他人价值观的代言人。
(二)在落实落细落小上下功夫
一种价值观要想真正体现价值,还是必须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相联系。如何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那就要在落实落细落小上下功夫,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知和领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牢固的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这个固有的根本,就是我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可以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精华,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三)重视青年这个群体
青年是民族的未来,是国家的希望。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青年核心价值观的养成对于整个社会未来核心价值观的导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青年的文化自信更能彰显未来整个社会文化自信的新高度。正如十九大报告中所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成为我们讲好中国故事的重点。
(一)广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
我们现在“中国年”“中国周”“欢乐春节”“中华文化讲堂”,这些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将中华文化推向了世界。我们还搭建了“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这些展示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平台。截至2016年底,我国在全球各大洲共建立了30个中国文化中心,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11个。在全球140个国家(地区)建立512所孔子学院和1073个孔子课堂。很多国家开始兴起了“中文热”,一些国家的未成年人父母认为,中国现在经济发展速度很快,汉语将会是一个十分有用的交流工具,学中文有助于孩子未来事业的发展。
现在,随着“一带一路”倡议赢得越来越多国家的响应和支持,很多省市都以各种形式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
(二)创新文化走出去方式,大力发展对外文化贸易
我们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这些光靠正规的新闻发布、官方介绍是远远不够的,靠外国民众来中国亲自了解、亲身感受是很有限的。”那我们就要创新文化走出去方式,思考怎么既能使文化“走出去”,还能“走进去”。在这方面,文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我们创新文化走出去方式,大力发展对外文化贸易,把中华文化以更加立体、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在世界面前,给外国人提供了解中国故事的独特视角。比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被翻译成不同语种,海外发行。再如,随着很多“铁盒里的大使”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主角,近年来,中国电视剧在海外市场的影响力和收视率不断提高。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文化的重要作用,我们需要有坚定的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并不是敲锣打鼓喊出来的,而要靠实践来实现,靠文化软实力的提高来实现。坚定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软实力,我们定能迎来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创造中华文化的新奇迹。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2014年2月17日.
[2]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5月4日.
[3]习近平.黨的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
[4]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