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市旅游精准扶贫基础与发展模式研究

2018-02-24 09:01樊飞龙
绿色科技 2018年3期
关键词:昌都精准扶贫

樊飞龙

摘要:指出了昌都地处横断山脉、三江流域,为我国特殊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发展旅游扶贫符合高原生态及少数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条件。通过对昌都市扶贫概况、致贫原因的研究,结合昌都市旅游精准扶贫基础条件分析,提出了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旅游小镇辐射模式、景区带村和整村推进模式、“平台十基地”特色旅游产业扶贫模式、区域联动和政策及援藏扶贫模式五种昌都旅游扶贫发展模式,以期对昌都及其它贫困地区旅游精准扶贫工作有所裨益。

关键词:精准扶贫;旅游扶贫模式;昌都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8)03-0207-03

1 引言

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的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准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1]。旅游扶贫是指针对旅游资源条件较好的贫困地区,通过扶持旅游发展及创新理念的输入,发挥旅游业的联动效应,形成长期的、稳定的扶贫支持的一种区域发展方式,是具有强大市场优势、新兴产业活力、强大造血功能和巨大带动作用的精准扶贫[2,3]。

2016年11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科学谋划“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面对“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临近,脱贫攻坚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4]。“十二五”期间(不含2015年)全国通过旅游的发展带动了10%以上的贫困人口脱贫,旅游脱贫人数达1000万人以上朝。

2 昌都市精准扶贫概况

2.1 基本市情

吕都市位于西藏自治区东部,横断山脉、三江流域,平均海拔3500 m以上,高原亚温带亚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在7.6℃,年降雨量400~600 mm,区域面积10. 86万km2,辖11个县(区)、138个乡(镇)、1142个村(居),总人口78万人(藏族占95%以上)。境内山高谷深,沟壑纵横,自然景观雄浑秀丽,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但由于历史、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制约,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成本高,呈現出点多面广线长、致贫原因多、返贫率高、脱贫难度大的特征[6]。

2015年底昌都市总计建档立卡贫困户36744户,170473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为24.95%,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分部在138个乡镇1130个行政村(居),占到了98.95%,至2017年初剩余贫困户数29229户,136898人,是我国特殊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国家扶贫攻坚主战场之一。

2.2 致贫原因

2.2.1 资源贫瘠,自然灾害频发,贫困面广且程度深

资源匮乏、高寒缺氧,部分地区受到地震、滑坡、地方病等威胁生产生活环境恶劣,呈现出“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状态。全区土地面积16301万亩,牧草地面积占51.74%,但质量差,草畜矛盾突出。人均耕地仅为1.5亩,且海拔3700m以下河谷地带的只占31%,海拔3700~4300m高原上的占69%。全市138个乡镇1142个行政村(居)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占到了98.95%,11县(区)中贫困人口发生率超过30%的县有6个,超过50%乡镇有16个,在40%~50%之间的乡镇有17个,24.95%~40%之间的乡镇有39个,集中连片贫困现象突出。

2.2.2 缺乏内生动力,造血严重不足

地处高原,以农牧业为主,参与副业及多种经营增收渠道少,靠天吃饭现象突出。区域内部缺乏龙头企业带动、辐射范围有限,现有的农牧企业合作社及乡村集体经济等管理运营缺乏规范,带动能力较弱,可依靠致富带头人少,且自身市场开发能力不足,全区缺乏主导产业,现有的扶贫产业未形成规模效益。宗教的负面影响还广泛存在,维稳与发展任务重,另外贫困群众思想观念落后,受教育及开放程度低的主观限制也广泛存在。

2.2.3 生态脆弱,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公共保障能力不足

吕都位于“三江并流”世界遗产地、长江上游干支流及怒江、澜沧江的天然水源涵养林区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高原生态屏障,生态极其脆弱。目前仍有93个乡(镇)未通油路、1个乡(镇)41个建制村不通公路,2633个自然村未达到通达标准,占全市4377个自然村的60.16%,有6万余户,37万余人没有用上安全可靠的电,水浇地仅有38.25万亩,只占总耕地面积的52.4%,水、电、交通等基础设施极不完善。

2.2.4 致贫原因及贫困人口结构复杂,返贫形势严峻

目前,吕都市有42676人主要因缺少发展生产资金处于贫困,占贫困人口的25.03%。有39185人主要因缺少致富技能、缺乏实用技术、缺乏就业途径等致贫,占贫困人口的22.9%。有10090人主要因自身发展能力不足,缺乏内生动力,占贫困人口的5.92%,呈现出致贫原因的极度复杂化且吕都大三岩片区等部分地区是我国大骨节病及各种自然灾害的高发区致使返贫形势严峻。

3 旅游精准扶贫基础条件分析

3.1 自身优势及发展机遇

3.1.1 国家政策扶持,迎来良好发展机遇

国家力导精准扶贫战略,《“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也强调要实施旅游扶贫,在旅游精准扶贫方面取得新突破,旅游精准扶贫已成为精准扶贫工作的先行者。国家层面多次提出要在西藏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突出精准扶贫、旅游扶贫,切实抓好特色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保三项重点,努力把西藏建设成为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7]。国家旅游局规划建没的九大区域中吕都就占两个,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及青藏铁路沿线区域。国家旅游局和全国对口援藏省市旅游部门、企业通过政策扶持、导游援藏、干部援藏,产业援藏、智力援藏等多项措施,助力西藏旅游发展。

3.1.2 品牌特色鲜明,区位优势明显

“三江流域、茶马古道、康巴文化、红色文化”等品牌特色鲜明。作为藏东门户,拥有藏东唯一空中枢纽与G317、G318和G214已基本形成了公路和航空相互交叉的对外立体综合运输体系。毗邻的青海、云南香格里拉、林芝等地区旅游发展火爆,与周围旅游城市成都、昆明、拉萨等地联系紧密,区域联动优势突出。

3.1.3 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市场逐步扩大

吕都作为中国香格里拉核心旅游区,拥有茶马古道黄金线路、三江并流世界遗产、“锅庄、弦子、热巴等独具特色的康巴文化及吕都古镇、强巴林寺、然乌湖、红拉山金丝猴自然保护区等共210多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堪称“人间圣地、藏东瑰宝”。

“十二五”期间,随着周边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以及基础设施的逐步改善,共接待游客482.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7.59亿元,分别是“十一五”的3.54倍和4.17倍,到“十二五”末,旅游收入占全市GDP总量的8.8%,旅游业已逐步成为吕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3.2 发展困境与挑战

3.2.1 扶贫工作任务重,难度大

吕都经济社会发展不仅存在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也存在群众思想观念落后等主观问题。贫困人口多、程度深、致贫原因多、脱贫成本高,呈现出点多面广线长、返贫率高、脱贫难度大的特征[6]。目前吕都市旅游扶贫作用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缺乏高度站位、全域思考、统筹规划和市场对接,旅游扶贫机制不完善。

3.2.2 旅游发展起步晚,水平低,竞争压力大

吕都目前旅游投入主要靠国家和地方政府,渠道单一,直接参与旅游景区开发的企业较少,整个旅游业发展处在相对较低的层次,引进社会资本参与景区开发建设还处在探索阶段,还不具备向大量游客提供接待服务的能力。地处藏、川、滇、青交界区域,受自然条件影响、旅游开放区域有限、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跟不上市场发展速度、同质资源竞争等带来巨大竞争压力。

4 旅游精准扶贫模式构建

吕都旅游精准扶贫应突出特色,强调个性化的同时,坚持空间、产业、要素、管理全领域的统筹协调,为吕都旅游精准扶贫奠定扎实的产业基础、市场基础和制度保障。坚持产业融合及区域差异化发展理念,做到全区域覆盖,全要素参与、全产业融合,充分发挥吕都市资源、文化、区位优势,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4.1 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

社會急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城镇由于其聚集性、多元性和开放性,被现代化潮流席卷,日益同质化,而相对偏远、人烟稀少的乡村成为守住地方传统文化的命脉和乡土特色的重要载体。吕都地区以农牧业为主,具有旅游资源富集地与贫困人口集聚地高度重叠的特性,因此应发挥藏东乡土地域文化特色,开展以藏民族高原文化、康巴文化、红色文化等为依托,以农村为基础,以农民为主题的特色化、精品化乡村生态旅游,突出传统文化的社会价值,发挥贫困乡村自然、生态、文化优势,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和农业经济结构调整。

4.2 旅游小镇辐射模式

特色小镇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方式之一,吕都地区内部以曲孜卡、茶马城、然乌湖、噶玛沟等为代表的一批特色突出,发展优势明显的地区已在旅游方面取得初步成效,针对此类地区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镇化建设的同时,应该加强规划引领,整合周边主要旅游资源,通过产城融合,促进家庭旅馆、特色餐饮、土特产销售等方面的发展,发挥其对周边村镇的辐射带动作用。

4.3 景区带村,整村推进模式

针对吕都贫困人口及旅游资源分布点多面广线长的突出特点,在景区开发,旅游精准扶贫中必须以贫困村为基本单位,集中力量解决影响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最突出制约因素,实施“整村推进”的旅游扶贫模式[8]。重点改善景区周边村落基础设施.社会事业、村容村貌,加强农牧民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的教育与培养,适应旅游发展要求。

4.4 “平台十基地”特色旅游产业扶贫模式

吕都地区以芒康葡萄、察雅苹果、康巴蜜橘为代表的农产品观光、采摘资源;以阿旺绵羊、类乌齐牦牛、卡若香猪、红拉山鸡等为代表的养殖资源;唐卡、金属锻造、藏香、民族服饰等手工艺资源;丁青虫草、藏药材等各类产业资源丰富,但由于交通,生产条件及农牧民自身能力等限制,产业特色没有得到发挥。针对此类地区易采用“龙头企业十农户、旅游公司十农户、合作社十农户”等方式打造特色旅游产业基地,通过“平台十基地”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以洒咧营地、各类旅游服务站、特色旅游小镇等作为旅游展销平台,扩大生产规模,延长产业链的同时树立基地旅游形象,推动基地旅游事业发展。

4.5 区域联动.政策及援藏扶贫模式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藏区工作,国家层面在政策、资金、人力、智力等方面对藏区发展特色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等给予大力支持,努力把西藏建设成为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投入、项目落实、人才援藏等多种形式,以及导游援藏、干部援藏、产业援藏、智力援藏等多项措施,国家旅游局和全国各对口援藏省市旅游部门、企业已走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旅游援藏之路。吕都地区的藏民族文化、高原文化,以及区域性的香格里拉、茶马古道旅游产品形象与四川、云南、青海等周边地区存在相似性,同时吕都为非开放地区对周边旅游市场具有较高的依赖性,因此应加强与周边省区的旅游战略协议共同打造香格里拉无障碍旅游区,推进实现“资源共享、客源互送、线路互推、信息互通”的目标,助力旅游精准扶贫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小海,曾亮,罗明义.精准扶贫背景下旅游扶贫精准识别研究 [J].生态经济,2015,31(4):94~98.

[2]张祖群.Pro - PoorTourism公益性研究:文献基础、机制与展望 [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3):11~19.

[3]彭 华,冉 杰,卢宗源,等.秦巴山片区旅游精准扶贫调查研 究——以巴中市恩阳区万寿村为例[J].四川农业科技,2016(8): 65~67.

[4]张宗虎.抓党建引领促脱贫攻坚[J].四川党的建设,2017(3):36.

[5]发展旅游带动贫困人口脱贫[J].农家顾问,2015(21):6.

[6]昌都市委外宜办.吕都市脱贫攻坚工作情况汇报[EB/OL].2016 -09-06.

[7]国家旅游局.旅游援藏:合力将西藏建设为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 [EB/OL].2017-09-11.

[8]高 星,姚了龙,余成群.西藏农牧民贫困特征、类型、成因及精准 扶贫对策[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31(3):328~336.

猜你喜欢
昌都精准扶贫
精准审计的现状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昌都三江流域的新风景
一个新型的昌都正在悄然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