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画创作与生活关系研究

2018-02-24 05:15曹建红
大观 2018年10期
关键词:关系创作艺术

曹建红

摘 要: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丰富的生活感受也为人们艺术创作带来了更为多样性的思考。生活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发生了转变,审美理念将艺术引向了贴近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的“金字塔”中。结合个人的版画艺术创作探讨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艺术;创作;生活;关系

人类为什么需要艺术?就像人类需要宗教一样,人类需要艺术是源自于人类自我超越的愿望。一幅艺术作品往往倾注了创作者的体力、脑力以及情感。它就如同一个婴儿,艺术创作者需要经历一个不断孕育的过程,才能创作出表达自身的艺术作品。

我的艺术创作显示出了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生活体验是我的艺术作品最直接的源泉,它们之间交集紧密。个人在生活中的经历、关注点、偶然事件都曾对我的艺术创作产生影响,生活能够给艺术带来的“惊喜”远远超出你的想象。

我们都知道“艺术源于生活”,源于真实生活的创作往往能够带给观者一种真实感。我的创作大多数都与个人经历,以及关注点有关,表达的都是个人感觉具有趣味性的内容,当然也体现着不同年龄阶段所具有的特性。

版画是一种创作手法非常多样化的艺术门类,生活中各种你能想到的或者不曾注意到的物品或是工具它都能作为创作媒介而存在。它不同于别的创作形式,它是间接的,它存在着更多的可能性和空间。但就创作想法而言,和其它的绘画艺术一样源于对生活中各种情感因素的抒发和表达,所表达的内容或是轻松,或是压抑又或是由内心深处向外喷发的灵感表达。无论我们涉及到哪种艺术形式,生活中不同的人生经历、人生阅历、审美能力往往在个人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创作往往联系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你想表达的事物(通常是生活中的经历或者关注点),二是适当的构图(这是个人在生活中审美能力的体现),三是符合你画面需要的表现手法(体现出的是平常生活中所关注和学习的东西)。潘公凯就曾在《现代艺术的边界》一书中提到:“艺术作品与常态生活中的其他事物的共性在于,它们都通过一定的形式呈现出来,或者说都是以一定形式得已存在。而且艺术作品的存在形态始终都与生活中其他事物相关联。甚至柏拉图的那句话仍然有用:艺术是生活的影子。”当然,随着创作的不断深入,创作的意义也在不断提升,同时它们所传达出的情绪化也就更加生动感人。

基于以上的论述,我将进一步探讨生活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

一、生活经历与艺术创作相交织

刘淳在《版画》季刊《生存境遇的关注视角》一文中曾提到:“优秀的艺术作品,描绘人的情感,描绘人的命运。因此艺术家应该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之上,具有普世的价值,去表现人类情感的共同性。深入到普通人日常的、最普遍的生活中去,亲身体验,创作出自己感触最深、心中最痛的感觉。”立足于自身生活的艺术创作,更能真实传达出艺术本身所具有的艺术价值。

以我的本科毕业创作作品为例,其灵感最初来源于一部法国经典短片——《红气球》。这部短片拍摄于1956年,短片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孤独的小男孩在回家的路上解救了一个被困在路灯上的红气球,红气球于小男孩而言,无疑是天赐的幸福与美好,因为红气球从此成了小男孩形影相随的伙伴,他带着它上学放学。红气球既淘气又懂事,每天都紧紧地跟随着他。小男孩带它穿梭于不同的街道、学习的教室,一起玩耍。整部短片温暖而又充满趣味性。这些不断刺激我的创作欲望,也使得自身一些类似的经历被激发出来。

回忆里,气球作为一个有趣的事物往往会吸引一群小伙伴的目光,都渴望拥有它。回忆里,在酷暑的季节,置身于房屋前的阴凉处,大人聊天,小孩则是一起游戏和娱乐。回忆里,常被父母带去各种不同的婚宴、酒席场所,热闹而又有趣。回忆里,气球永远能给予小孩最长情的陪伴。

基于这些美好回忆的作品,旨在传达出孩童时期最纯真的快乐和天真浪漫的情怀。就如同夏加尔,一个“醉心梦幻意象的画家”。他的画风浪漫而又梦幻,画面色彩夺目。但抛开这些表现手法不说,他的创作都源于其生活中的个人经历,例如他的经典之作《生日》,体现的是作者与妻子之间炙热的爱。他描绘的不是物体的外观形象,而是心理感受的世界。《走进大师夏加尔》一书中曾提到:“艺术大师的生活和常人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他们对生活有着更加真挚甚至偏执的热爱。同时,他们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对常人司空见惯的事物有时会有独到的感受和强烈的表现欲望。一个不热爱生活的人不可能热爱艺术,更不可能成为艺术大师。大师是属于时代的,大师作品是社会生活的产物。”生活就像是艺术的“缪斯”,让创作者的作品呈现出多彩的面貌。

二、生活中的关注点与艺术创作相作用

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都存在着一个不断学习、吸收、借鉴的阶段,这与个人在生活中的关注点有关。像弗里德里希·埃因霍夫、巴塞力兹、德库宁、杜马斯、费舍儿、大卫·萨利等艺术家,都或多或少曾对我的艺术创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创作过程中我不断从中吸收学习从而形成自己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以弗里德里希·埃因霍夫为例,他的肖像画极具表现力,笔下的人物生动而又有趣。自由的线条、耐人寻味的肌理感、稳重的色块,使画面充满趣味性和感染力。他的人物有着能够牢牢抓住你的视线的魔力。

我在创作的人物表现手法上更多地吸收了埃因霍夫的表现形式,学习其人物的造型、语言的运用、画面的处理方式,从而使得画面更加贴合且具有独特的趣味感。在画面分割方面则又受到了大卫·萨利的影响。

三、生活中的偶然性与与艺术创作相伴随

前面提到版画不同于其它的创作,它是间接的,存在间接性、复数性、肌理感、偶然性等特性。创作从最初的草图到绘版、制版再到印刷的整个创作过程中,它时常伴有这样或那样的偶然性发生,在制版环节中偶然性体现得尤为明显。以铜版为例:1.“肌理”对于铜版画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画面组成因素,偶然出现在版面上的肌理,往往显得格外的自然、生动。对于这些偶然的现象,如果取舍和利用得当,画面丰富性会更强。2.在制版中偶然不经意所犯的小错误,也许会让你踏入一片不一样的天空。画面会显得更加自由。不小心把松节油滴到了有飞尘的板面上,腐蚀时忘记捞版,从而导致腐蚀时间过长。又或者腐蚀时封堵失误,画面被腐漏等等。看似严重,实则充满趣味感。在有一次铜版画的创作过程中,第一遍飞尘出现了很严重的失误。由于尘烤过了的原因,画面几乎全都沒有腐蚀上,整个版面出现的是深深的像龙卷风刮过的痕迹。运用取舍和保留的方式,先将不想保留的部分用粗砂纸配以细砂纸进行反复打磨,然后再进行第二遍飞尘(此时应该避免再次犯同类失误),会发现画面出来的效果会较正常一遍遍飞尘的效果而言更加自由,画面的层次更加清透,肌理感也较之更具表现力。

生活于艺术之间的影响存在于各个方面。在匆忙的生活中,艺术之美给予我们放慢脚步的理由。我们用艺术观察生活、记录生活、塑造生活,对艺术之选择亦不断刻画着我们。

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代表人物雅尼斯·库奈里斯,他作品大多数表达对大规模城市符号、工业文明和个人价值的关注。他一直主张“艺术应该被生活本身取代”,“艺术不再居于高高在上的象牙塔中,而代之以亲近大众、与观众积极互动”。这种揭示本真、内心精神世界的艺术追求,正是我们艺术创作中所应该寻找的,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应该有艺术。进入新世纪的我们,数字科技的不断进步,为生活带来改变的同时,也为艺术创作注入了新的元素和力量。数字化、网络化,给生活带来了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在艺术创作中被运用得越来越广泛,艺术创作的方式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

综上所述,生活与艺术,就如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交织不断前行,这既是个人的创作观,更应该是艺术创作的本心。英国哲学家罗素曾说过:“人的真实生活不在于穿衣吃饭,而在与艺术、思想和爱,在于美的创作和冥想以及对于世界合乎科学的了解。”曾经,艺术被束之于高阁;如今,艺术正在融入生活空间。因为高端的人群对于生活的需求早已不限于普通的衣食住行,而是高品质的艺术生活。

作者单位:

鲁迅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关系创作艺术
Jazz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
创作失败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