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山
摘 要:电影《春夏秋冬又一春》是韩国导演金基德的代表作品之一,以其清灵隽永的画面和内涵深刻的剧情而广受好评,究其深意,电影中反复出现的各种意象如蛇、鱼、青蛙、门等都从集体无意识的角度揭示了主人公少僧在“本我”和“超我”中挣扎,最后归于平静的人生历程。蛇这一原型作为电影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动物意象,对于剖析电影内涵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蛇原型意义的解读,能够对主人公进行更深入的精神分析,从而挖掘出电影关于人性、欲望、轮回和善恶的主题。
关键词:《春夏秋冬又一春》;蛇原型;精神分析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在弗洛伊德的原型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和拓展,最终将原型分析理论引入到文学批评领域中,经过弗莱等人的进一步发展,原型分析理论已经成为解读文学作品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原始意象和集体无意识等概念也成为分析文本的重要方法。弗莱认为,神话中包蕴着后代文学发展的一切形式与主题。在这个最一般的意义上,弗莱把神话称为文学的原型。“文学起源于神话,正是这一原理才赋予文学以千百年来虽经意识形态一切变化,仍具有其传播的力量”,因此任何文学原型都有着其深远的社会历史渊源,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承载了巨大的文化信息,成为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但是与此同时,原型分析又与精神分析的方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弗莱反溯到荣格和弗洛伊德,我们可以发现,原型分析理论在文本中所承载的意义能够直接又客观地表现出文学作品中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含着两个主要的部分,即意识和无意识”,意识是能察觉到的心理活动,无意识则包含人的本能冲动及出生后被压抑的欲望。于是,在此基础上荣格进一步提出“集体无意识”学说,可以透过文本现象看到主人公内心的精神本质。因此,原型分析方法和精神分析方法相互支撑又层层递进,以原型分析为基点对文本主人公进行精神分析,能够获得更好的解读效果。
从原型分析的角度看,电影《春夏秋冬又一春》中反复出现的蛇、青蛙、鱼等动物形象作为象征和意象,对于分析人物心理,理解电影主题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弗莱在其著作《批评的解剖》中这样说道:“(原型是)一个象征,通常是一个意象,它在文学作品里反复出现,足可被认作人的文学经验之总体的因素。”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文学作品中原型意象的存在是作者或者主人公意识和潜意识的反映,能够帮助揭示文本的内涵。
电影《春夏秋冬又一春》主要分为春夏秋冬四个篇章来讲述剧情,内容相互承接又有所交叉。影片对白较少,主要通过人物的行为以及带有某些隐喻意义的意象来表达主题。其中蛇是出现次数最多也是最有象征意义的意象,本文试以对电影中的蛇的原型意象分析为基点,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解读主人公的人生历程,以此能够从更深的层面上理解电影关于人性、欲望、善恶和轮回的主题,并以期完善从文学意义上对电影的解读。
一、蛇的原型意象
蛇是东西方文化中承载信息量最大的一种动物之一,从远古时代开始,蛇就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存在于各种神话传说和古籍中。如在《圣经》中,蛇就作为邪恶的代名词出现。《圣经》的第一卷书《创世纪》中,背叛上帝的撒旦变成蛇的样子去引诱人类,“蛇问那女人,上帝真的禁止你们吃园子里任何果树的果子吗?上帝這样说,因为他知道你们一吃了那果子,眼就开了;你们会像上帝一样能够辨别善恶”。正是由于它的引诱,使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违背上帝的旨意,才导致人类犯下了原罪并从此堕落。在这里,蛇是使人类被赶出伊甸园的罪魁祸首,因此撒旦就成为蛇的原型,代表了邪恶、狡猾和黑暗。再如希腊神话中蛇被赫拉派去暗杀婴儿赫拉克勒斯,是邪恶力量的象征,还有美杜莎的满头蛇发,都展现了蛇的残暴与恐怖。同时在《伊索寓言》里《农夫和蛇》的故事也恰恰体现了蛇忘恩负义和恩将仇报的特性,所以这些神话传说都体现了蛇在西方文化是邪恶、残暴和狠毒的象征。
但同时也因为蛇引诱了亚当和夏娃,才使人类有了欲望和分辨善恶的能力,所以蛇也成为性和欲望的象征。西方谚语“nurse a viper in ones bosom”可以印证这一观点,它起源于古代,来自于中世纪的一座雕塑:一裸体妇女怀中揣着两条蛇,分别代表贪欲和性满足两种邪恶。因此蛇在西方神话中也含有性和欲望的象征意义,是性欲的物化意象。在电影《春夏秋冬又一春》中,蛇在不同的故事情节中出现有着不同的原型意义,但都暗含着对电影主题的隐喻。
二、蛇原型意象下的“本我”和“超我”
以蛇的原型意象的分析为基点,可以进一步对电影进行主人公的精神分析。纵观整部影片,主人公少僧一生都在与“本我”和“超我”作斗争:他所犯下的罪恶是“本我”压制“超我”的结果,因为其永远遵循快乐原则;他最终幡然醒悟是“超我”终于有能力降服“本我”的表现,受到制度和规则的约束。
(一)“本我”的释放
蛇在电影中第一次出现于主人公童年时期,童僧上山采草药时遇见蛇,他抓住了蛇并把蛇扔到离自己很远的地方。后来童僧独自上山玩耍,这一次他把蛇、青蛙和鱼的身上都绑上了石头,被老僧发现后,教导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让他用同样的方式受到了惩罚,但是蛇和鱼都已经死去。
童僧的顽劣完全是出于天性,他的“本我”不受意识的控制,最后在老僧的教诲下“超我”得以确立,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混乱的,像是一口充满了沸腾着各种兴奋剂的大锅,充满了本能所提供的能量,但是没有组织,也不产生共同的意志,它只是遵循快乐原则,力求实现对本能需要的满足”。因此这里蛇的原型就象征着童僧年少时期并未完全树立是非观下的邪恶行为,也是作者关于“人之初,性本恶”观点的隐晦表达,他的“本我”被释放出来,但是最后蛇的死去也暗含着童僧的“本我”受到约束。
(二)“本我”战胜“超我”
“夏”这一篇章开始的画面就是长大后的童僧看见两条蛇正在交媾的镜头,弗洛伊德在《释梦》中指出,“一切长形物体都可代表男性生殖器”,而蛇原型又具有普遍的欲望意义,因此第二篇章里蛇的原型就成为成年的少僧萌发的性心理的象征。
养病少女的出现适时地迎合了少僧这一心理,两个人暗生情愫并偷偷地幽会,最终被老僧发现将少女送走,而少僧也在思念和苦闷中还俗,跟随少女而去。这一篇章里蛇的镜头并不多,但是篇章开头的象征意义已经不言而喻,少僧的“自我”并未完全调节好“本我”和“超我”的关系,从而致使他依旧跟随“本我”,踏上了一条从“善”到“恶”、由“好”变“坏”的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
(三)“本我”与“超我”的矛盾
“秋”这一篇章中的蛇出现在结尾部分,老僧已须发尽白,他从包裹食物的报纸上得知中年少僧杀死了自己的妻子,后来少僧带着一腔愤恨和怒气回到了寺庙,在老僧的点化下,他慢慢地放下怨恨,并最终被跟随而来的两个警察带走。这一部分最有深意的镜头是老僧用猫的尾巴蘸墨水,在寺庙门前的木地板上写下《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并命令少僧用他杀人的匕首把字刻出来才能离开。因为“佛教的许多修行都是为了帮助人们消除愤怒、贪婪、无知,从而取得和谐”,并且《心经》也有教化人心的功能,所以这也是作者运用禅宗“即心是佛”“见性成佛”的理念来阐明人性和表达主题。
少僧走后,老僧知道自己气数将尽,于是用“闭”字符贴住七窍,选择了自杀,并在小船上点燃柴火自焚。随后镜头转到刻满《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寺庙门前的木地板上,一条蛇正在盘旋着向前移动。蛇的原型在这里又一次成为了欲望的隐喻,蛇盘旋在象征规则和律令的佛经上,暗示了此时欲望凌驾于“超我”的神性之上,少僧的所犯下的恶果都是由于“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所造成的。
(四)“超我”战胜“本我”
当少僧服刑结束回到寺庙时,他继承了老僧的衣钵,并从冻在湖面上的船里找到了老僧的舍利子,将它供奉在寺庙里。此时出现了一个蒙面的女人带着一个孩子来到寺庙,这段情节里出现了特写镜头下的蛇,这里的蛇暗示着少僧的欲望随着蒙面女人的到来再次死灰复燃,他的“本我”又开始蠢蠢欲动。
然而,因为少僧想要窥探蒙面女人的面目,导致女人当夜离开,意外身亡。他所犯下的罪孽终于使他幡然醒悟,最终他彻底降服了“本我”的作祟,“超我”战胜了“本我”。蛇的原型在“冬”这一篇章中依然是欲望的象征,“由于超我能够对不守法纪和无政府主义的冲动,进行有效的内在控制,所以才使人成为安分守己的社会成员”,所以当少僧幡然醒悟时,蛇就再也没有出现过。
从原型分析的角度看,蛇作为电影《春夏秋冬又一春》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动物意象,它的原型在这部电影中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象征了少僧心底的邪恶和黑暗,致使他犯下不可饶恕的罪恶;另一方面象征欲望和性,这个原型意义贯穿了整部影片。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作者以春夏秋冬喻人生,少僧的一生总是在与欲望纠缠着,在“本我”和“超我”的斗争中挣扎。
三、结语
象征隐喻的手法是导演金基德公认的表现手法之一,从文学意义上可以溯源到原型分析,本文以此為基点对人物进行精神分析,可以对电影进行文学意义上的解读。电影《春夏秋冬又一春》以较少对白和意象语言的对比揭示人生轮回和人性善恶的主题,湖中心小寺庙发生的事情只不过是红尘俗世的一个缩影,四季轮回,人性善恶的事情每天都在上演。从老僧对少僧的教诲,再到最后“又一春”中少僧收养的男婴长大之后又重复做着当年少僧做过的事情,人的一生就是在善恶中循环,在“本我”和“超我”的斗争中不断挣扎和轮回。
参考文献:
[1]诺思罗晋·弗莱.批评的解剖[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2]李葛送.《圣经》影响下的文学艺术中蛇意象探源[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8).
[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4]弗洛伊德.释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5]杰瑞米·D·萨弗兰.精神分析与佛学展开的对话[M].张天布,译.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2.
[6]吴光远,徐万里.弗洛伊德——欲望决定命运[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