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19世纪俄罗斯文学的民族性格

2018-02-24 05:07张婷
大观 2018年12期
关键词:文学作品性格民族

张婷

摘 要:19世纪是俄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时期,也是俄罗斯文学发展的高峰时期,这一时期的俄罗斯文学在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和冲击下反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体现出独有的民族气质和性格,出现了果戈里、陀思妥耶夫斯基、普希金等文学家,创作出了大量极富民族特色的作品。从这些作品中,可以折射出俄罗斯民族的民族性格,即具有宽广的胸襟与普世主义,矛盾心理与极端心理并举,坚毅与柔情并存,注重理论探讨与精神需求,具有严肃的英雄主义。

关键词:19世纪;俄罗斯文学;民族性格

19世纪在俄罗斯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不仅体现在其社会历史上,更体现在思想文化上。在西方文化的洗礼与冲击下,俄罗斯的思想反而被激发了其内在独有的特性,能够让世界人民从他们的文学作品中感受俄罗斯这个民族的民族性格。

在19世纪以前,俄罗斯文化一直受东西方文化的影响,并被动接受东西方文化的熏陶,没有形成自身的文化特色和体系,更无法从中看到有属于本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因此,于文化领域而言,俄罗斯文学在19世纪以前并不具备明显的民族特征。

进入19世纪之后,俄罗斯文学在西方文化的巨大冲击下,不仅有了强烈的辨识意识,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还融入了自身的民族特性,将鲜明的民族特性和自我魅力展现在全世界人民的面前。这期间,俄罗斯文坛出现了一大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伟大作家,例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果戈里、普希金等等。他们用众多的文学作品向世界人民讲述了俄罗斯的民族文化,让全世界感受他们不一样的思想、文化,推动了俄罗斯文学在全世界的迈步,让俄罗斯文学在全世界的文学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一、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民族性格

俄罗斯面积辽阔,土地宽广,无垠的国土面积让他们有着极大的安全感,也同时拥有了博大的胸襟。辽阔的大地于俄罗斯人民就像母亲一般,他们能在其中尽情地汲取营养,吸吮乳汁。在这种环境下思考的俄罗斯人民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也能博大精深,这种博大精深不是篇幅的长度而是思想的深度。例如,果戈里的《塔拉斯·布尔巴》,虽然是一篇短篇小说,但是其内在却是十分值得大家沉思和回味。他在书中高度赞扬了民族解放运动和爱国主义精神,不做作,不空虚,让读者一读就能感受到这是俄罗斯人们内在的精神,是他们思想中真正存在的核心,是他们的愿景和希望。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以1812年的卫国战争为中心,用战争体现历史大背景下人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普世主义,用生活讲述俄罗斯人们真实生活态度。一幅俄罗斯人民的生活百态图就这样尽显在世界人民的面前。

俄罗斯人民宽广的胸襟和普世主义除了受到地域影响之外,还受到东正教的影响,以及俄罗斯人民接受的外来文化教育的影响。在19世纪的俄国,很多贵族家庭给孩子请家庭教师而且请的都是法国、英国、德国等外国教师。孩子们长大之后一般都会精通几个国家的语言,同时也能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别国文化的熏陶。因此,其他国家的人除了羡慕俄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之外,更羡慕他们能说几门外语。语言使他们更全面地认识这个世界,了解其他国家,而且在了解过程中会少一些偏见,多一些思考。通常俄国人对于其他国家的了解远胜于其他国家对俄国的了解。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俄国的小说中会经常出现德语、英语、法语这些语言。同时,也说明俄国的文学作品反映的不仅仅是俄国的现状,更是整个世界的现状。俄国人看待事物也不仅仅是从本国的视角出发,而是立足于全世界、全人类。在他们的作品中,人类的苦难、人类的罪恶、人类的解放是永恒不变的主题,俄国的文学家会不自觉地站在全人类的高度来审视这个世界。这即是他们的宽广胸怀和普世主义。

二、矛盾心理与极端心理并举

俄罗斯地跨欧亚,横穿东西,国土既有北极又有热带。面对东方他们则是西方,面对西方,他们又是东方。一个夹在东西方之间的地理位置和政治环境使得俄罗斯的文化中也带着矛盾的心理,造就了他们既矛盾又极端的性格特征。因而,在俄罗斯经常会有人问:“怎么办呢?”,甚至还有小说是以“怎么办?”来命名的[1]。著名作家亨利克·显克维支的小说《毫无准则》中就很明显地表现了斯拉夫民族这一矛盾心理的特性。

屠格涅夫的小说《罗亭》的主人公罗亭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又心怀美好理想的年轻人。但当他遇到心爱的姑娘时,却迟迟不敢表露自己的心声,总有诸多顾虑,是一个典型的“思想的巨人,行动的侏儒”。罗亭所体现的人物性格即反映了俄罗斯普遍存在的矛盾心理特性。

在《罪与罚》中,陀思妥耶夫斯基刻画了一个有着双重性格的主人公拉斯柯尔尼科夫,病态、冷漠和心地善良充满正义都是他的性格,最后为了证明自己不是一个平凡人,而将心狠手辣的老太婆及其女儿残忍杀害,这种极端主义又是俄罗斯民族性格中极端心理的微缩。不管是托尔斯泰还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他们都准确地将俄罗斯民族性格中的矛盾与极端提取了出来用文学作品展现给大家。在他们笔下这些矛盾而极端的人物正是斯拉夫民族的性格,在他们的世界中,没有中点,只有一端和另一端,但也像他们对自己的评价一样:俄罗斯是两极化的民族,但是对立面却彼此融合。

三、坚毅与柔情并存

俄罗斯民族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性格,就是柔弱美。这种柔弱美并不是病态的柔弱,而是柔弱中带着坚毅和果敢。俄罗斯的思想家也曾经用“永恒的女性气质”来评价俄罗斯。在《俄罗斯命运》中也有这样的话:如果欧洲的男性是德国的话,那么女性就一定是俄罗斯[2] 。这一特性在文学作品中也有相当多的体现。在《罪与罚》中,善良的索尼娅有着女性的柔美和温情,但是却有着超于常人的坚毅和果敢的意志力,正是她这种坚毅和果敢意志力才给了男主人公光明,让他获得新生。在屠格涅夫的《前夜》中,女主人公葉琳娜虽出身贵族,却丝毫没有公主病,反而有着异于常人的坚强和勇敢,她有坚定的信念和信仰,在丈夫去世后果断地投入到民族解放运动中,是一个勇敢而坚强的女性。

在现实社会中,俄罗斯女性也承载着重要使命,当男人们去战场保卫家国时,她们用小小的肩膀挑起了所有的重担,承受着身体与心灵双重的苦难,但是却依然无怨无悔。在19世纪的俄罗斯文学作品中,总能看到这些光辉的女性形象,她们既有女性本身的柔美,又带着坚毅与顽强,同时她们也造就了俄罗斯民族这一独特的民族性格。

四、注重理论探讨与精神需求

有人这样比喻,如果你和英国人聊天,内容可能是体育;如果和法国人聊天,内容可能是女人;如果你和俄罗斯人聊天,聊的最多的话题一定是生命的意義[3]。俄罗斯人最大的共性就是喜欢读书,他们喜欢书,喜欢辩论,喜欢聊天。他们对日常生活特别关注,对世界的发展也极度关心。这反映在俄罗斯的文学中就会出现一些引人深思的哲理性主题。例如,屠格涅夫《贵族之家》中,主人公半夜三点多与朋友之间的一段对话中,他们的闲聊竟然会是对人们的责任和义务,他们感慨时光的流逝是因为他们肩上有伟大的责任还没有实现。在《战争与和平》中,皮埃尔在与妻子分居后问自己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应该爱什么?恨什么?为什么活着?我这个人是什么?什么是生?什么是死?主宰一切的力量是什么?

五、罪感情怀和忏悔意识

在19世纪俄罗斯的文学中,总能看到一种沉重的负罪感和忧伤。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高尔基笔下的农民都会有一种浓厚的受难意识,他们会反思生活,认为生活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对生活的热爱是柏拉图式的爱,没有希望和收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伟大巨作《罪与罚》中的主题就是受难,是对罪恶的忏悔。当拉斯柯尼科夫跪在十字架下亲吻索尼娅的脚时,说:“我不是像你膜拜,我是向人类的一切痛苦膜拜。”他们认为自己是受上帝的派遣带着原罪来世间受难的,他们会认为自身罪孽深重。

同时,也是这种忏悔意识,让他们有了怜悯和同情,怜悯是对人类的怜悯,而他们是站在神的高度在忏悔,为世间驱散忧伤。

这一民族特性的形成又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中对拿破仑战争的民族反思以及宗正教在俄国的发展现状和当时的政治、社会因素的影响。贵族中有识之士的反思、民众的动荡不安、残暴的专制统治、变革与传统之间的冲突,都是造就俄罗斯人们罪恶情节与忏悔意识的因素。这种罪恶情节和忏悔意识又被文学家们反映在了文学作品中。

六、结语

19世纪的俄罗斯文学是俄罗斯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表现出俄罗斯民族独有的民族性格,让世界人民在这些文学巨著中看到了俄罗斯民族独特的一面。他们这种宽广的胸襟与普世主义精神,矛盾心理与极端心理并举的特点,坚毅与柔情并存的品质,注重理论探讨与精神需求的生活态度以及严肃的英雄主义情结都通过这些文学作品被大家所知道并了解,从而感受真正的俄罗斯民族文化。文学作品传达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种民族性格。

参考文献:

[1]李翔宇.《战争与和平》中的俄罗斯民族性格研究[D].河北大学,2015.

[2]姜丽君.论高尔基中期小说创作中的俄罗斯民族性格[D].黑龙江大学,2014.

[3]陈蕊.19世纪俄罗斯文学投射出的“民族性格”多重意蕴[J].黑河学刊,2014(3):20-21,37.

[4]刘锟.东正教精神与俄罗斯文学[D].黑龙江大学,2004.

作者简介:

山西大同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文学作品性格民族
我们为什么要文学
MINORITY REPORT
文学作品与电影文学作品间的对比分析
文学作品与数学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
文学作品与数学
性格描绘词
民族万花筒
12星座“吃”出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