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菊荣
摘 要: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从生理需求到自我实现需求,展现出从低层到高层的需求。理论指出,高层次的心理需求永远是促使人生前进的诱因和动机。当低一层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就开始追求下一个高层次的需求。《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Way of The Peaceful Warrior)是一本智者之书,书中提出心智模式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证明每一个层次的需求,都只是人心中的一个幻象,是很难得到满足和实现的。人类真正应该做的不是满足心理各个层次的需求,而是应该注重内在世界,把握当下力量,呈现最好的自己。
关键词:《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破解;幻象
课题编号:2017YJ020。
一、丹·米尔曼和《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
作者丹·米尔曼(Dan Millman)是美国优秀身心灵导师,通过描写小说《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主人公在生活中不断重新审视自己、严格修炼自己的过程,向读者展示一条非凡之道。书中主角丹是加州大学一名非常优秀的体操运动员,他一直努力刻苦地训练,以实现自己的成功目标。可是他发现,他获得的成功越多,痛苦和折磨越跟着增加。和众人一样,丹对生活充满了无尽的欲望和追求,当一个目标实现时,又接着追逐下一个念头。他不觉得幸福和快乐,却还依然莫名地追求下一个更高一级目标,以为目标的实现就可以带来生命的喜悦,这种模式印证了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在对本部小说的解读中,读者最终会发现,虚妄的追求只会让人生更加迷茫。所谓的各种需求,不过是毫无意义的象征和路标。人生最重要的应该是,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知道要在稍纵即逝的每一刻,清醒地享受生命的禮物。
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其中以需求层次理论(Need-hierarchy Theory)最为人熟悉。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可以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归属和爱的需求( Belonging and Love Needs),尊重需求( Esteem Needs),自我实现需求(Self-actualization Needs)。
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概括了大多数人的生活经历和追求,说明了人的欲望,从物质到精神呈阶梯式在不断上升。马斯洛的理论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实际情况,可是它并不完整,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规律。这种认知仅仅描述了人生轨迹的一种普遍模式,但是马斯洛并没有探究,为什么人要遵循这种模式,是不是每个人都必须遵循这种模式,这种模式有没有问题,是否可以被打破等等问题。通过批判性思维,分析和探讨这种人生需求模式,会发现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值得再思考。
三、解读《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 破除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中国传统道家文化的智慧,在书中得以智慧呈现,帮助读者清晰生命的终极目标,认清马斯洛需求,其实是完全不需要,而且也是不值得追求的。
(一)自我实现与梦幻泡影
追求自我实现这个层次的人,通常是追求个人理想和抱负的实现,希望自己的潜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他们把对自我的追求,与生活的喜悦、舒适和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
和大多数人追求名利一样,主人公丹的人生目标是实现奥运冠军梦,能代表学校赢得全美锦标赛。在实现自己梦想的过程中,他每日苦练,不惜冒着摔伤的危险挑战各种高难度动作。在一次摩托车事故后,医生断言他只能坐轮椅,教练宣布他永远不可能再参赛。丹决定放弃体操,但精神导师苏格拉底却指导他说:“你应该继续做体操选手。你不能屈服于你的梦想,永远得不到的东西已经淹没了你。”在苏格拉底的帮助下,丹的身体快速地恢复。他终于获得了奥运冠军,实现了奥运冠军梦。但此时此刻的丹,才突然明白苏格拉底让他之所以追求梦想,就是为了告诉他梦想只不过是一个幻象。正如丹所发现的,等待已久的目标达成,却依然找不到幸福。
《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人通常被虚妄控制住了自己的心智。人在不断地攀比和追求之后,最后才发现得到的只不过是像丹所认为的一场幻象。生命的追求永无止境,正如武林人追逐天下第一一样,追求需求是一条没有终点又毫无价值的赛程。丹在体味开悟的过程中想到了庄子梦蝶,悟到自我实现,其实就像梦境一样虚幻。可是,世人总愿意为了虚幻以妄为常,颠倒真假。
(二)尊重与谎言
尊重的需求简单来说,就是希望对方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对待自己。自我实现可以看做是从自己身上找感觉,尊重就是从别人身上找自我的感觉。当别人对自己表现出尊重时,会欣然自喜;当别人对自己不尊重时,就会恍然若失。这种尊重的追求,过度地看重他人对自己的感受,而全然忘记了人本自具足的本性。事实上,人应该把心投射在内在的世界,而不是用外人的眼光评视自己。同时,不管别人是否尊重你,你依然是原来的自己。
当丹在思考“我该说什么才能让他刮目相看,让他知道我是个聪明人”时,苏格拉底回答他说:“我们全是笨蛋,只不过有些人知道,有些人不知道。你好像是后者。”在苏格拉底面前,丹总是显得幼稚可笑。他急切地想要得到苏格拉底的认可,却屡屡被嘲弄。苏格拉底提醒丹:“你想要的是自我形象,而不是自我觉察。大丑角啊,你给我听好,人人都想得到尊重,可是光讲‘请尊重我并没有用,你必须以值得尊敬的行为,来博取他人的尊重,而想博取勇士的尊重,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改变你那种‘我好可怜的行为举止。别再以平庸为荣,拿出一点精神来!”
和自我实现一样,尊重也是心智编织的一个幻象之网。很多人认为“人要活得有尊严”,“做人一定要扬起高贵的头”。对尊重的追求,只会在寻求假我的过程中,最终迷失真我。耶稣教诲我们:“当别人打你左脸的时候,把右脸也伸过去。”事实上,尊重并不是让别人看得起自己,这样就等于活在别人的眼中,依照别人的价值标准来言行。如丹所说的,“设法迎合任何人的期待,包括自己的期待,都是没有用的”。尊重也不是自己尊重自己。如果你值得尊重,根本不需要刻意表现尊重。如果你不值得尊重,就如苏格拉底对丹所说的那样,自我尊重就是自我欺骗。尊重,不管是让别人尊重自己,还是让自己尊重自己,实质都是通过一种外在、虚幻无常的幻象来满足自己内在对自我认同的渴求。
(三)归属、爱与游戏
人们对于归属和爱的需求,就是希望能够找到某种人、事、物,通过友情、爱情或性亲密满足自我需求。可是,这场追逐归属和爱的游戏,似乎永无结局。无论什么时候,人都容易被孤独困扰,这与年龄、性别、环境和遭遇等因素无关。人会因为孤独而幻想拥有归属和爱,会尽一切去努力找寻。人们终日渴望被理解,并不惜用尽一生去追求和寻觅。然而越是追求,越是恐惧担心,也就越是被操控得不能自拔。这就是人们憧憬期盼的所谓的归属和爱。人们对于它们的追求,就好像是在进行一场让人精疲力竭却又无法结束的游戏。
丹在学校的名气,使他走在路上常有女性对他微笑。当苏格拉底告诫丹“爱,是一个靠不住的用语,是飘荡的虚幻投影”并把爱称之为“魔术花招”时,丹没有遵照导师的指导修炼心性远离性。他依然抵抗不住诱惑,依然和护士微乐莉在一起。大学毕业后,丹和琳達结了婚。丹感觉很快乐,却同时感觉到莫名的沮丧。午夜醒来的丹,站在阳台上悄无声息的痛哭。从此,恼人的忧郁始终萦绕在他心头挥之不去。琳达和丹的婚姻最终走向尽头,丹又开始了孤单历程,直到碰到乔伊斯。爱让人暂且遗忘孤独,却永远无法让人摆脱孤独的困境。
(四)安全与不安
安全人人渴求,但人的生死由不得自己操控,人在心理上对于安全的需求便也变得没有必要。小说中多次谈到,死注定是人生的一部分,生与死不是对立的。苏格拉底对约瑟夫的死表现得特别平静,他指引着丹认识到死亡并不可怕。他开解丹不要耿耿于怀约瑟夫的死,告诉他死亡其实就是一种转变。生的时候不欢呼,死的时候也不悲伤。死亡并不悲伤,悲伤的是世人根本没有真正活过。在丹徒步旅行所经过的山洞里,丹突然悟到了生命的本身。正如书中所写的:“生命也不过是个幻象,是个难题,充其量只是意识忘形时一桩好笑的事件。”
人的安全并不由人控制,正如人无法控制自己的死亡。生命只是转瞬一刻,生和死只是幻象,而生命也将作为“世间万物,会永远持续下去,永远在改变,永远新鲜”。
(五)生理与欲望
生理需求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古人说:“食色性也。”人们对生活中的基本需求,可以用欲壑难填来形容。苏格拉底在对丹的训练中,用智慧把无数的需求一一揭破,告诉丹所有的需求只是幻象,而非生命的本质。事实上,苏格拉底告诉了丹如何面对这些需求幻象的困扰,不要去追求生活不需要的东西,身体需要的可以接受,身体不需要的要去破除。关于安全的需求,既然人不能控制死,那就用积极的人生态度接受命运的安排。关于爱和归宿的需求,承认并接受自己本来就是孤独,愿意直面孤独,孤独便会彻底消失。关于尊重的需求,知道外界的一切都是自我的反射,发现原本真实的自我,让尊重从你心中消失,你都会活得自在安心。关于自我实现的需求,认清虚幻不实总是转瞬即逝,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把握当下,做最好的自己。
这是作者丹·米尔曼想要告诉我们的智慧,让我们顺着这只“指月之指”,从作者千变万化的自我生命经验中吸取教训。
参考文献:
[1]丹·米尔曼.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和平勇士之道[M].韩良忆,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亚伯拉罕·马斯洛.人类动机的理论[M].许金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