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振琴
(甘肃省兰州市第五十八中学)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日益加深,很多外来文化逐渐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什么洋节日、洋快餐、外国影视剧等等越来越受欢迎,同时导致很多青少年学生热衷于国外文化,他们在过愚人节、圣诞节、情人节时却相反地对传统的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反应冷淡,甚至对于有些学生来说,这些节日除了代表着法定假期,其他的意义却是一无所知,他们或许会对一篇肤浅搞笑的漫画爱不释手,却对真正的名著经典漠然视之。民族传统文化的日渐势微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古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与兄友弟恭、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的美德以及仁者爱人、舍生取义的价值观,尊师重道、洁身自爱的内在修养,都对青少年学生形成积极的价值取向有引导和影响作用。加强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加自身的文学素养,还加强了学生对民族的自豪感与归属感,从而强化民族的凝聚力,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古诗词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与历史的沉淀,其中许多内容以及言语习惯都与现在有所差距,使得学生学习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一些词汇在年代的转换下,已经与当初的意思有所不同。例如,杜甫《兵车行》中的那句“耶娘妻子走相送”,其中的“耶”通现在的“爷”字,但意思指的却是父亲;“妻子”也区别于现在的意思,指的是妻子和子女;而这个“走”字就更是容易让人误会,毕竟这个字的现代意思是走路,但是在古人语境中却通常指的是跑。
有些词语在不同语境中意思也不同,需要结合上下文去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太过注重字和词的分析,而忽略了整体诗句中的文学内涵,致使诗词的赏析缺少了它原本的文学艺术性,古板地逐字逐句分析,以及根据文本内容机械地解释翻译,致使原本就存在古今语义偏差的学生更是理解困难,甚至枯燥乏味,失去兴趣,最终只为应付考试而学,不仅学习效率低下,还因此失去了学习古诗词原本的意义。
课堂上学习氛围对于学生的学习效率有着一定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应多营造一些文化氛围,使学生不只在书本上学习传统文化知识,也能在课程学习中切身体会古典文化的魅力。首先,教师可以通过阅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中特有的韵律之美,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去感受诗歌中的语言之美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意境。其次,在学习诗词时,教师可以利用两首意境不同的诗歌,通过阅读来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思想与情感。
例如,我在教学生鉴赏高适的《燕歌行》时,将其与李清照的《一剪梅》作比较来进行教授。前者所表达的有征战之苦的慨叹,也有对不体恤战士的将领的讽刺与愤恨,而后者则是一首表达相思离别之苦的词,通过把握诗词中的情感氛围,语速或缓或急,从而体会其中差别的同时,也能更深一层体会到诗人的感情与思想。
在我国,诗歌有着很悠久的历史,最早的《诗经》至今已流传约2500年,其丰富的内容以及文学价值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其中《国风》部分皆是收集于民间歌谣,其中除了对爱情、劳动等的吟唱,也包含了许多当时的婚恋与生活习俗等方面的描述。在诗歌中,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描写,稍作引申便可很容易还原当时的人文风俗,这也是诗歌的另一价值所在。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多个角度出发,探索发现诗歌中所蕴含的各类民俗。
例如,周邦彦的“燎沉香,消溽暑”很形象地描写了点燃沉香驱散夏季闷热潮湿的暑气,也从另一个角度表达出古人对于熏香的喜好;又如,温庭钧的“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整首词都是在描写妇女起床梳洗打扮,且描写得十分唯美细致,我们换个角度来看,这些不正生动地体现了当时社会所流行服饰妆容的特色以及审美文化吗?
探究性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他们去自主探索、主动发现问题,从而可以增加他们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就如我在讲解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时,先是以鉴赏的角度去讲解,然后再将目光放到诗中,首联所写“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其中“蒸藜炊黍”写的是当时农民们的饮食特点,“藜”是一种野草,它的嫩叶是可以食用的,“黍”是一种谷物,是古代作为主食的其中一种,那么,古代的用来做主食的还有哪些呢?描写平民生活、饮食的诗句还有哪些?对于古人的饮食文化,你还知道多少呢?我将学生分为前后桌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和探索,并允许他们课下去查一些相关的课外读物,下次上课时进行一个小竞赛,看看哪个小组收获得最多,并给予相应的鼓励。这样既学习了诗词,又激发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古代人文的兴趣。
总之,课堂氛围的营造以及诗词中民俗文化的探索,都对学生学习和体会民族传统文化起到良好的积极作用,增强了学生对古诗词理解的同时,也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
参考文献:
[1]谢玲玲.意象,解读诗词的钥匙[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5.
[2]代华强.与古人对话,让古诗词绽放光芒[J].考试周刊,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