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武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宁县中宁中学)
根据历史学科特点和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教师应把创新教育融入历史学科教学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创新思维。
在高中历史课堂中,一些学生认为历史课多读、多记、多背就行了,只要努力记,没有什么学不好的。所以课余时间很多学生基本上不学历史。然而学习历史中,直接靠死记硬背就能得到分的题目是很少的,这就要求教师教会学生学以致用,使学生在课堂中学会学习,并且能活学活用。历史教材中包含年代、事件、人物和地点等复杂的、很难记忆的知识点,记忆起来特别不容易,学生都很怕记错,那么历史课在学生眼中就成了没意思的课程。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听不进去课,老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只是单纯地听课,没有生生互动,没有师生交流,这样的课堂,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那么对于教师来说,就应该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去看待问题,重新审视自己的讲授方式。教师应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结合高中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教学环节的设计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课堂教学中要多准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历史材料。在历史课堂中,教师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要转变教育观念,做新型教师。
学生往往容易记住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那么做新型教师就要在课堂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觉得历史并不枯燥。教师要打造宽松的优质课堂,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
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老师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而学生很少有讨论的声音,基本上都是单独回答问题。那么面对这样的情形,教师就要反思:在课堂中怎样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怎样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在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思想上的波澜。
高中历史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让学生主动学习尤为重要。当前,我们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提倡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并将“提出问题”作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合作探究学习。新问题的提出很自然地就会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这样一来,课堂讨论的声音就会此起彼伏,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兴趣十足,让合作探究学习成为很简单的事情,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让问题成为学习的主要动力。要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最终来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达到学习的最终目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最后学会共同解决问题。
在以往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知识点的传授。教师要积极创设新型课堂,新型课堂模式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新型课堂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发挥的自由空间。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应该是和谐、融洽的,这样,学生才能对学习产生兴趣,才会在一个好的学习氛围中自主学习、主动去表现自己,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足够的发挥空间,大胆去质疑,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中,一些用语言表达不到位、不能具体形象地讲述的历史知识点,仅仅依靠传统教学方法很难具体形象地加以描绘,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困难。如果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教学,可以增强教学效果,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感知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讲“新航路的开辟”内容时,对于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路线,学生往往觉得难,听不明白。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使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分别演示四位航海家的航海过程。在途经重要地点时,多媒体课件能自动、醒目地显示所经地点的名称。学生看演示动画后学习效果很好。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营造一个历史情景,再现历史场面,让学生身临其境,多感官地学习,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学会和他人合作,并与他人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构建学习小组,让学生有竞争意识。课堂中提倡学生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学生的思想活跃起来,从而提出新的观点。可以通过辩论的形式,阐述学习小组的观点。这样也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之,新课程改革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新的转变,为高中历史课堂注入了新的动力,使教师拥有了新的教学理念,能够充分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何德法.新课程标准下历史教师角色的转变[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12).
[2]王铎全.历史教育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