戢运斌
(湖北省房县第三高级中学)
能力是学生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能力,学生就无法学习,将来也不能很好地工作和生活。所以,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理解能力,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有了理解能力,人才会增强其他各方面的能力,所以,我很重视理解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首先要让学生多读题目。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理解就像滚雪球,它是从最基本的东西理解开始。首先理解词语,再理解句子,再理解段落,再理解题目。学会理解题目的方法,再联系具体的题目,理解题目的意思,要先理解题目的词语,再理解题目的句子,然后把题目中的各个句子联系起来进行理解,这样学生就可以把整个题目的意思理清楚了,就达到了理解题的目的。学生就这样在老师的引导下,多次对题目进行理解,逐步提高理解能力,然后教师慢慢放手,让学生独立去理解题目。如果遇到难度较大的题目,还可以师生共同完成,也可以让学生共同完成,当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都提高到一定程度时,老师就可以放手了。对于老师或学生来说,提高理解能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来不得半点急躁,欲速则不达。
观察能力,对于一个学生来说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学生的知识必须通过观察来得到,所以在教学中,我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也是十分注意的。比如,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我拿一瓶醋,让学生来尝一尝是什么味的。当然这瓶醋学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然后我做实验让学生观察,我用勺子去粘瓶子里的东西让学生尝说什么味(事先在这个瓶子的旁边我就放了一点糖),给第一个同学尝的时候,我用勺子沾一点醋,然后让学生尝尝,让学生记住是什么味,第二位同学我用另外一个勺子去粘一点糖,再粘醋,但只是试一下,做做样子,不粘到醋,让第二个学生尝是什么味,让他记住。第三位学生,我再用一个勺子只在醋瓶子粘一下,但不粘到醋,让第三个同学尝,且记住是什么味。做完了,我让这三位同学说各尝到的是什么味,肯定有一位同学说酸的,一位同学说甜的,还有一位同学说是无味的。这时,我问大家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认真观察的同学,会说出原因,没有认真观察的同学就说不出原因。这时我就给学生讲,是什么原因,且讲明观察的重要性,强调:今后无论做什么实验都要注意观察,观察还要认真,不然就会出错。这样学生就会深刻记住这个实验,同时也会记住做什么事都要认真观察。
学生的动手能力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成绩,也关系到学生将来做事的能力以及生活能力,所以,我在教学中同样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我采取了以下方法:一是重视实验,在实验中,尽可能地让学生动手操作。二是让学生多做练习,在练习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三是在教学中不忽视课外操作,比如,需要到野外或者室外进行的活动坚决不忽视,尽量让学生去参加课外活动,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情操,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四是让学生多演板,演板也是一个很好的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方法,因为演板的过程中有许多学生监督,这样演板的同学的心理会受到锻炼,将来做事的心态也会很好,心态好了,做事也就稳重,不容易出错,相应的动手能力也就强了。五是让学生多参加体育活动,体育活动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就这样,我利用各种机会让学生动手,锻炼他们的手,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探索能力是学生生存和工作必不可少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我根据教学内容,课前准备时就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发挥各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完成各小组的任务。如进行社会调查、收集需要数据、设计所需要的实验、分析研究等任务。课堂作为各小组交流学习成果的场所。
例如,在教学超重和失重时:
课前准备:将全班学生分成三个组。第一组负责搜集资料:从书籍、日常生活中及互联网上收集各种有关失重和超重的资料。第二组负责设计所需实验的过程:设计出整个实验过程,用来探索失重和超重条件下物体所受的支持力和重力的关系。第三组负责从理论上分析:从已有的力学知识点角度出发,推出失重和超重的条件下物体所受力的条件,并总结出结论,供大家讨论。
教学过程:首先,由第一组汇报收集到的一些现象资料,由全体同学评论第一组收集的资料是否正确。其次,由第二组汇报他们设计的实验过程来证明失重和超重的条件。再次,由第三组分析失重和超重条件下物体的受力条件,并且得出结论。最后,全班同学共同分析,达成共识,得出结论。
我运用这种学习方法,将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他们,赋予他们施展才能的机会,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思维得到相应发展,与之相关的各种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和提高,特别是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
就是这样学生的能力提高了,我的教学过程也得心应手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就提高得快了,将来工作、生活的能力也就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