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利
(山东省青岛第四十八中学)
网瘾作为一种心理障碍和异常行为,损伤网瘾者的身心健康。而在各年龄阶段的网瘾比例中,最高的是13-17岁的青少年人群。
1.求知欲旺盛的青少年自控能力是不成熟的。相比成年人就更难于抵制网络新游戏、新技术和新信息的诱惑。
2.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个体交往需要使网络成为青少年展现自我的平台。
3.青少年正处于性意识从萌发到日渐明确和成熟的阶段,当他们有意或无意地接触到有关信息后,易受其诱惑而不能自拔。
4.网络产品诱导下的心理作用。
5.当学生学习上经常遭受挫折,又得不到他人的理解,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为宣泄心中的苦闷,逃避不愿面对的现实,往往选择上网来寻求安慰、刺激和快乐,以获得补偿感。
6.缺乏对学习以外活动的关注和引导。我国网络问题主要集中在娱乐性强的网络游戏上,过多的娱乐性上网活动容易使青少年上网成瘾,呈现出一种类似“强迫症”样的症状。
7.孩子网络成瘾与家庭教育模式密切相关。控制型、忽视型、溺爱型、严厉型家庭教育模式下的青少年,由于在现实生活中缺少情感交流,便会在网络中寻找可归依的群体,迷恋于网上的互动生活。
1.教师和青少年的监护人要真心对待网瘾青少年。
(1)老师和家长应面对现实,以平静的心态对待发生的问题。不怨天尤人,当面责骂孩子,更不要灰心冷漠,放弃不顾。更重要的是,对于网瘾青少年,老师和家长应平等对待他们。师生沟通、亲子沟通的渠道畅通,可以时刻帮助解决他们身心各方面出现的问题,让爱和关心融化“网瘾的坚冰”。
(2)对待网瘾青少年要保持“戒心”,不轻易相信所谓的“保证”。家庭和学校要密切联手,保持外界干预力量的教育功能。更要在青少年网瘾戒断期给予他们心理上坚定的支持。
2.改革学校教育工作。
(1)大力建立并实施多维评价体系,满足个体多方面均衡发展需要,使每个青少年在发展过程中享受到成就感和归属感,降低沉迷网络的几率。
(2)从小学低年级阶段就要开设网络安全课程,指导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了解青少年学生上网成瘾的危害,组织引导青少年学生进行深入讨论,让他们知道网络的益处和副作用。
(3)合理调配活动时间,鼓励学生发展多方面兴趣,提高网瘾青少年的现实交流沟通能力,让他们把压抑的情绪通过正常的人际交流宣泄出来,让其体验到现实人际交往的成功,从而帮助他们重建自信,这是摆脱“上网成瘾”的根本。
1.尊重孩子发言权和参与权。给孩子适度活动交往空间,鼓励孩子多交往现实中的朋友,关心周围的人和事并让孩子多参与现实生活中的体育活动。引导孩子注意力的迁移,帮助孩子健康顺利地成长。
2.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可以对子女上网提出必要的约束条件。青少年需要规则,这样才不会觉得被忽略,并通过规范约束,有目的地培养自我的监控能力和良好的上网习惯。
3.重视家长学校建设。大力倡导传媒和心理咨询专家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家庭教育者的业务素质和指导能力,推动家庭教育的水平和实效性稳步提高。
“网络成瘾症”的预防和救助行动。聘请专业心理工作者进行咨询指导;建立救助网站;加强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人员的培养,以尽快在数量和质量上满足社会需求。
1.打破地域及部门间的差异,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开展主题相同的网络文明活动,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逐步创建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2.对于部分不法网络项目经营商,只收钱,不管理的现象。首先要引起有关行政部门的重视,对违法违纪行为决不能姑息养奸。其次,新闻媒体更要起到新闻监督的主导作用,使社会阴暗面无处可逃,形成建设绿色网络的良好社会氛围。
3.规范国内网络(游戏)市场,给予电子游戏行业在国家经济体系中以适当的定位。鼓励国内的网络内容提供商兴办网络文化产业,尤其鼓励他们进行网络游戏、网络动漫、数字影视的创作和研发,尽可能地提供受青少年欢迎的绿色网游产品,国家应相应地给予资金扶持和奖励。
4.建立对游戏软件的审查、分级和监管制度,设立违规诫勉和退出机制。
细化网络管理,避免一刀切带来的逆反,促进信息化的深化和推进。
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应切实重视青少年的身心需求,疏通青少年间的人际关系,帮助他们在现实交往中建立自信,找回自我。在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下,帮助网瘾青少年重现青春的活力与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