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华
(宁波市北仑区三山学校)
农村学校的美术课,家庭层面上首当其冲受到家长观念的冲击,他们的意识形态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冲击,语文、数学等学科的成绩在他们眼中是学生的学习之源,学生的美术学习经常仅仅局限于课堂上有限的学校教学、课本教学。在学校层面,许多农村学校的管理层,其教学观念也常常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面,任意挤占美术课程,未配足必要的美术教学设施,校内缺少必要的美术教育艺术氛围。从而使美术课程形如“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综上所述,现阶段的许多农村学校,美术教师往往只完成必要的美术日常教学,缺乏静心思考,导致教学手段的贫乏,教学渠道的狭窄。导致学生的创新精神难以提升,美术素养低下。
农村学校在美术硬件设施等方面虽然比不上城市学校,但也有自己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有着城市学校难以得到的优质农村资源和文化优势。气势磅礴的大海,形态各异的卵石,奔腾的溪流,峰峦雄伟的山峰……无一不是学生课外美术创作的源泉。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作为农村的美术教育工作者,就要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创造美,从而潜移默化地提升农村学校美术教育的内涵,拓宽农村美术教育的渠道。
北仑区三山学校地处北仑区的东南,背山面海,学校背后是连绵不断的群山,有潺潺流动的溪流,同时更有波澜壮阔的大海,形状各异的鹅卵石,这些鹅卵石,是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给农村美术教育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成为我们石艺创作的源泉。
小学生天性好动,有着强烈的美术创作欲望。机械的美术课堂教学,只会扼杀他们的创作欲望,丰富的大自然,生动形象的石艺创作,让他们如鱼得水,在美术创作的海洋里自由遨游。让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石头,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变成形象逼真、充满艺术意味的艺术品,从而内心有喜悦,激发他们进一步创作的热情。
广义的石艺,是一门高深的学问。石艺融合了多学科、多艺术门类于一身,又具有自我特色。其中包括地质学、矿物学、考古学、美学、史学以及文学、绘画、音乐等。
本文论述中的石艺,是指充分利用小溪、海边的自然形状的石头,通过学生的想象,依据石头天然的形状、纹理,用颜料画出精美的图案。
在“海轩石艺”创作开发过程中,依托我校的石艺特色项目所产生的独特校园文化,依托学生心理和生理的特点,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与探索。为了让石艺创作具有吸引力,同时更好地体现乡土特色,我们通过让学生“识石”“说石”“画石”“品石”有效提高学生人文修养,具备石头精神,勇于创新,从而成为修养型、毅力型、创新型人才。
我们有意识地,通过各个行之有效的途径,让学生走近大自然,走近石头,认识石头。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石头那刚正不阿的精神与魅力。
另外,我们利用假日课堂,在学生面前展示了各种各样的石头图片,带领学生走进了一个奇异的石头世界,在课堂中认识了各种各样的石头,无形中产生各种情感体验,感受着石头的永恒魅力,体会到石头的精神。
认识石头,品味石头,是感受石头的基础。我们在此基础上,为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开展了一系列的“说石”。结合语文课,要求每位语文教师安排适当的时间,让学生“说石”。学生认识了各种各样的石头以后,胸中已经有了一种倾诉的欲望。我们让学生各抒己见,在2013年10月,开展了“我眼中的石头”假日活动演讲比赛,由于之前已经充分了解了石头,也体验到了石头的品质,学生的讲解也就水到渠成,顺理成章。演讲比赛获得了圆满成功,让全体学生进一步了解了石头,体会到了石头的品质与精神,潜移默化中受到人格的陶冶,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各方面人文素养的提高。
“画石”是石艺创作的核心内容,也是“石品育人品”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意志力、审美能力、想象力的关键所在,也是依托海轩石艺文化提升农村学生的人文素养的重要环节。
为整体提高全体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他们独特的石头品质,在2008年10月,编写完成了学校的“海轩石艺校本教材”,为实施农村假日学校“海轩石艺”乡土课程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石艺创作是一门艺术,艺术的本身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参与者的人文修养。石艺作品的创作门类涵盖了美术学科的国画、色彩、素描、速写、白描等各种绘画形式,无形中提高了他们的美术专业素质,提高了艺术人文修养。石艺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顾薛娇.农村小学美术教育发展的对策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1(9).
[2]黄鹏.对西部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现状的思考与对策[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