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教学模式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2018-02-24 22:01骆怀彬
新课程 2018年10期
关键词:趣味规律教学模式

骆怀彬

(徐州市铜山区马坡镇姜站小学,江苏 徐州)

托尔斯泰曾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目前,趣味数学教学的方法和模式多种多样,有许多已经在具体实践中都取得了喜人的效果,对扎实小学生的数学基础有积极影响。本文针对趣味教学模式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进行了分析。

一、展示数学之美,激起学习兴趣

著名哲学家罗素曾表示,如果正确看待数学,就会发现它不仅拥有真理,并且拥有无与伦比的美。数学确实是一门优美的学科。数学教学中最能体现出美的地方是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们把数学的对称之美、精简之美、包容性强等特征展现得淋漓尽致。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用生动形象的描述、先进灵活的现代教学用具、清晰明了的板书、与时俱进的多媒体技术等,为学生创设各种各样的数学教学情景,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二、多表扬、鼓励,让学生收获成就感

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强调“老师说、学生听”,课堂由老师来主导,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但是学生才应该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老师只是媒介。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才是数学学习的进步的关键。传统的问答模式已经不能激起新时代小学生的兴趣。所以,当部分学生明显落后于班级整体水平时,不要批评他们,太过激烈的方式会使学生产生自卑厌学的消极情绪,这时候教师应平稳心态,仔细观察他们的表现,抓住机会表扬他们的闪光点,因材施教,降低他们的心理压力,让他们重拾学习数学的自信。

三、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

1.利用生活经验进行教学

知识都源自于生活,数学也不例外,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许多生活中的实例都被吸收到了小学数学的课本和练习题中。在教授这些内容时,应灵活运用类似的案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知识并不抽象,它就在我们身边。让他们切实体会到数学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从而为了增添生活的乐趣、掌握技能而主动解决数学难关。

2.引导学生探究数学规律

数学这门自然科学逻辑性极强,有很多奇妙的规律和现象,小学数学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引导并帮助学生分析、掌握数学规律,并在学习中、生活中灵活运用。这时需要老师用问题引发学生的头脑风暴。例如,在教授“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课时,老师先设计问题:“同学们思考一下,能被2、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当学生轻松回答这种简单的问题后,教师再增加难度提问:“能被3整除的数是否也呈现相似的规律呢?”这时有的学生可能受之前思路的干扰,不假思索就回答:“个位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但同学们真正计算却发现,如13、23、29、56等都不能被3整除,因此这不能作为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规律,这时,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一个3的倍数,如135,然后打乱数字顺序,如531、153、315、351。让学生计算变化后的数还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经过检查惊奇地发现它们仍然是3的倍数,这说明每个数字所在的数位并不能决定这个数是否能被3整除。“那么这究竟是怎样的规律呢?”在教师提问之前,学生自己便会陷入沉思,好奇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意识。这些趣味性的方法只是在课堂刚开始时让学生享受探索知识的乐趣,教师在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揭开谜底,讲授新课程,就能达到最佳效果。

四、多样性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新课改的教学理论指出适时转变教学模式对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更为直接的效果。由学生独立思考并编写例题,规划答题步骤。同时,可以通过分组合作让学生在集体中互相学习经验,取长补短。合理编排座位,让数学成绩优秀的同学帮助数学成绩不理想的同学,在和谐的氛围中,只要学生持之以恒,班级整体的数学水平必将大幅提升。同时,班级内部自查自省,建立由班干部领导的评价和监督机制。这些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积极性,主动解决问题,取得进步。

小学数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严格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努力创造条件和氛围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避免单纯“填鸭式”讲课。教师准备的问题要符合学生年龄和学习情况等实际,问题应有趣、有价值,与学科、专题有关,运用深入浅出、简单易懂的方式让学生理解知识的原理,不断拓展学生的思路,环环相扣,循序渐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挖掘自己学习数学的潜力。这样做才能真正符合趣味数学教学模式的宗旨。

猜你喜欢
趣味规律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午睡的趣味
巧解规律
妙趣横生的趣味创意
趣味型男
让你HOLD不住的趣味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