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生琴 任 燕
(甘肃省武威市天祝县火石沟小学,甘肃 武威)
新课改指出,要培养学生持续成长的能力,确保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各种教育方法、教学设备的不断更新,在为教学工作及学生成长提供帮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弊端,那就是传统农业劳动中所包含的“节约、绿色、生态”意识。在当前,无论是绿色教育理念还是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都提出要让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体会绿色、了解辛苦,这也成为当前基础教育中一项重点研究和实践的内容。在各地校本课程的建设中,“校园开心农场”是一项“时髦”的方式,笔者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思考校园开心农场在农村小学校本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校本课程的建设最为重要的就是契合性,这里的契合性是指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在外部,校本课程的建设要结合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保证校本课程方向和内容在原则和指导上的统一。这里我们重点谈内部的契合性。
校本课程内部的契合性是指校本课程在农村小学内部中的契合,主要是学生对其的认同和支持。要想将校园开心农场良好地应用于农村小学校本课程中,那么首先就需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从而提升校本课程内部的契合性。众所周知,因环境的原因,农村小学的学生本身就比城市的学生更加理解校园农场的内容与实践方法,但是很多学生的参与性却不高,因此需要通过必要的策略引导学生进行参与。
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评比的方法进行。将学生进行分组,不同的学生在开心农场内种植不同或相同的作物,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从作物的播种、施肥、灌溉到收获全过程参与,通过评比的方式对比不同小组学生生产的作物,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将开心农场的收获纳入学生的考试结果中,让学生更加用心地参与开心农场的实践,让学生理解“开心农场并不是简单的种菜”,而是包含更深的含义,从而提升学生对农村小学开心农场校本课程建设的认可程度。
校本课程的建设是要让学校的教育内容及体系更加具有特色和教育性,以系统性的校本课程提升教学的效率及质量。
小学生有着其年龄段特殊心理规律,因此,在“校园开心农场”的实践中,教师需要发挥出主导者和教育者的作用,做到实时的教育,保证开心农场实践可以达到其应有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的。
开心农场农作物种植的每个阶段,都包含我国文化中的辛勤、节约、绿色等重要理念,因此,教师需要全程陪同,并且在每个阶段对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播种阶段,为学生讲解“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的意义,让学生明白好的结果必须要有好的基础,教育学生自身知识基础、学习态度及行为基础的重要性;在施肥及灌溉阶段,为学生讲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理念,通过学生亲身的劳动和努力来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在收获完成后的翻地阶段,为学生灌输“青山绿水、生态持续”的概念,让学生理解自然、生态和绿色的观念,培养学生保护自然、尊重自然、爱护绿色的生态观。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需要系统地整理开心农场中涉及教育的所有知识,在课堂中进行复习,融入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从而提升校本课程建设的科学性。
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的特征,因此,校本课程的建设需要具有针对性,确保校本课程能够真正发挥出其特色与作用,提升教学的质量。
在基础教育中,家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农村小学开心农场校本课程的建设也离不开家长的参与,农村小学生的家长对待农作物的种植更有经验。因此,农村小学要发挥出其自身的组织能力,首先对家长进行培训,告诉家长校园开心农场对学生的意义,并且传授家长教育的方法;其次让家长和学生进行开心农场的种植,这样学生不仅能在与家长一起劳动的过程中体会到家长的辛苦,家长也可以在与孩子劳动的过程中以其特殊的身份对学生进行教育,从而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校本课程建设是现代学校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之一,农村小学校本课程的建设能更好地利用客观条件,将校园开心农场融入其中,保证学生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