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俊
(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高级中学)
所谓地理素养,就是学生在长期的地理学习中产生的一种精神品质,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解决地理问题当中,地理素养分为一般素养和核心素养。
地理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提高了地理的认知能力并能掌握一定的方法进而形成的地理品质,最重要的是学生能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一定的地理思维。
1.地图能力
所谓地图能力,就是学生对地图的阅读能力,通过阅读地图能够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能在事物的变化中发现事物演变的规律以及解决问题的综合地理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提高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时,就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地图进行有效结合,以此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差异性的理解。教师让学生观察喜马拉雅山的雪线高度图,并让学生回答在图中发现了什么,有的学生回答说:“喜马拉雅山的南坡和北坡有不一样高度的雪线。”教师接着问学生:“那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喜马拉雅山的南坡和北坡会有不一样高度的雪线吗?”学生纷纷低下头不做声。教师接着说道:“喜马拉雅山的南坡处在北印度洋西南季风潮湿气流的迎风坡,空气温和湿润,降雪多,同学们观察地图看一下北坡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回答道:“北坡雪少,加上空气干燥,蒸发大,到了夏季,在阳光照耀下积雪容易融化。”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这样就造成了喜马拉雅山的雪线北高南低的现象。”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锻炼了阅读地图的能力,还使学生学会通过阅读地图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区域认知
区域是一个空间最科学最准确的表达方式,也是地理研究中的重中之重。区域认知指的是人类为了方便对地球表层事物的认识与理解,将其划分为若干区域并在逐渐了解区域内的人文历史、农业工业的发展、人口增长等方面过程中对其反映出来的信息进行分析。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增加部分区域的数据分析以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认识区域”时不仅要让学生记住每个区域的名字,还要让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地图对该区域进行分析。教师以中国为例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小麦只能在北方生长而不能生长在南方呢?”学生回答:“是因为南方降水太多。”教师紧接着问道:“同一个国家为什么南方的降水和北方的不同?”学生在台下纷纷讨论起来,但是没有得出有效的答案,这时教师给予学生一些指导性的意见或建议,教师说:“大家可以考虑一下南方和北方受什么气候的影响。”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渐渐有了思路,学生积极地回答:“我国北方地区受温带季风气候影响,所以夏天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适合小麦的生长。”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了点评:“这位同学说得非常正确,还有哪位同学说一下南方为什么不适合种小麦呢?”学生积极地站起来回答说:“因为南方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呈现出来的天气特点就是全年高温,分为旱雨两季和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而小麦的生长不需要大量的降水并且温度要控制得当,所以南方不适宜种小麦。”教师同样给予相应的肯定。教师通过让学生观察并向学生提问,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对地图的观察能力,还使学生对我国的人文地理有了相应的了解。
3.综合思维
综合思维是地理学习过程中运用的一种思维方式,因为地理涉及人文、历史、自然条件、经济、政治等诸多因素,这就需要学生在解决地理问题时运用综合思维。例如,教师在教学“城市发展与城市化”时应该鼓励学生从经济、政治、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分析城市发展的原因。教师让学生以长江三角洲城市带为例分析城市快速发展的原因,学生在激烈的讨论之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处于平原地区地势平坦而且土壤肥沃,气候湿润,水源充足。”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同学们说得很棒,但是不是还有什么地方需要补充呢?老师提醒同学们一下,是不是没有考虑到社会经济因素呢?这也是城市发展中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学生针对教师提到的社会经济因素继续进行讨论,讨论时间结束之后教师请学生回答问题:“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经济基础好,开发历史悠久。”教师在学生回答之后做出总结性的评价:“各位同学说得都非常好,老师希望同学们能把这种思考地理问题的品质继续延续,在课下遇到相似的问题时也应该从多角度综合地进行考虑。”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应该不断转变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使学生能够将地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1]袁孝婷,王向东.中学地理素养教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汤国荣.论地理核心教养的内涵与构成[J].课程·教材·教法,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