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辉
(吉林省扶余市增盛镇中心小学,吉林 扶余)
高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尤其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是新课程改革以来广大的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一直致力于研究的重要课题,这些年来,经过一些语文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一些有识之士以及广大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艰辛的研究和探索,应该说,无论是在教材文本上,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上,还是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上,教学方法的选取上,教与学关系的摆布上,都不同程度地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但是,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的课堂教学尤其是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改革就真的成功了呢?就一劳永逸了呢?就目前的情况来考量,似乎还不能轻易地下这样的结论。我们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教学改革尤其是课堂教学改革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益还不高,教学效果还不是很理想,还有很多的迷茫和困惑,改革和完善的空间还很大。那么,要让我们的课堂教学进一步接近我们所一直追求的理想教学境界,应该采取哪些更加有效的策略呢?本文大胆谈一下自己在几十年的教学实践中的一孔之见,以求抛砖引玉,引起语文教育教学领域专家的更大的关注,以推进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向更加纵深的领域发展。
不知道同行们有没有这方面的困惑,在日常学习中,有很多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本来学习成绩就不好,可当老师督促其学习的时候,他们常常表现出一副茫然不知所措的状态,往往不知道学些什么,此时,就出现这样的一种局面:一边是老师怒不可遏地训斥学生为什么不认真学习,一边是学生战战兢兢地无所适从,不知道干些什么,如此恶性循环,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低,学习成绩越来越差。所以说,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教学伊始,就应该首先向学生交代清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知道这节课的任务是什么,这样他们就会在头脑中带着任务去听课,老师讲课的时候,他们会认真搜寻学习目标,会通过头脑过滤器,把无用的信息过滤掉,把有用的知识一一编码、排队,储藏在心头。我们说,这就是有效的学习。比如说,我们在教学古诗词《小池》一文的时候,就可以在教学伊始明确地告诉学生,“我们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主要应该弄清楚这样一些内容:一是在知识与能力方面:要清楚地理解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感受到这首诗当中所描写的美好景色,并且要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培养起自己的朗读能力、联想和想象能力。二是在过程和方法上,主要是运用“悟情、悟境、悟理”的教学模式,感受诗中所描写的情景。三是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主要是通过这首诗的学习,培养起每个人的审美情趣,进一步激发起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学生在刚刚上课的时候,就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那么,在听课的时候就不至于茫然无措,不知道听什么了。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师交代清楚学习目标,就等于是把学生领进了知识的大门,能不能学习好这些知识,就看每个人的修行了。
古人在谈到内容与方法的关系时候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这里,“鱼”好比学习内容,“渔”好比学习方法。你教给了学生一条“鱼”,只能解决他们一时的困惑,可如果你教给他们“渔”呢?当他们在学习遇到困惑的时候,就可以用这“渔”捕捞到很多的“鱼”,就不会再有困惑了,或者说,在学习遇到困惑的时候,就可以独立地运用方法去解决了。试想,那样我们教师是不是也可以轻松很多呢?就学生的学来说,是不是对知识的记忆相对扎实了许多呢?答案是肯定的。比如说,我们在进行汉字的识字教学时,如果你让学生用“三点水旁”去组字,或者让学生用“两点水旁”去组字,他们有时候会混淆,搞不清楚二者的区别,因此会出错。如果你让他们明白了二者的区别:凡是与水有关的字都用“三点水”,而凡是与冰有关的字都用“两点水”,这时候,你再让他们组字的时候,相信就一般不会出现错误了。任何事情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学习知识也是这样。课堂教学中,我们万万不可以只注重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方法的引导,殊不知,有很多时候,获取知识的方法往往比知识更重要。
我向来认为,无论是做什么事情,如果孩子主观上愿意去做,那么效果就会相对的很好,如果他主观上不愿意做,而你无论怎样强制他去做,其效果也不会咋样。这就有一个兴趣的问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有了兴趣就有了成功的基础”。所以说,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一定要唤起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的兴趣,让他们有想学、愿学的渴望,有学会的欲望,你想,达到这种学习状态,那效果还会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