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景华 袁向阳
(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蛟洋中心小学,福建 龙岩)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小学阶段的图形以及几何知识内容的课堂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所以,教师有必要科学地计划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识图形的过程中,通过实际的观察、动手操作以及想象等活动,理解并掌握图形的本质,形成空间观念。但要注意,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长期而系统的过程,因此,教师要针对教学过程进行精心的策划,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空间,给予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进而为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首先,目前,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空间观念培养的认识不够全面,在具体的备课过程中,更多的是关注当堂课程知识点的解读分析,并未真正关注到知识点更深层的学习目标。
其次,很多教师在进行图形与几何教学时,更多的是利用当前先进的多媒体等教学工具,针对相关知识内容通过动态的演示,或者采用自主学习以及小组合作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普遍进行直观性的体验,实际的动手操作方式少,机会也少。
最后,对学生空间观念养成的评价方式不正确。因为空间观念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所以,评价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好坏是不可能通过简单的书面测验进行评价的,也不能因为学生没有记住图形特征以及性质,就片面判断学生空间观念没有得到发展,还是需要通过学生的实际动手,调动学生的视听以及触觉进行科学评价。然而现实的测评方式,仅仅只是利用书面测试,缺乏科学性以及严谨性,并不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小学阶段的学生,受年龄小、生活经验以及空间知觉不足的影响,空间观念尚未形成,还需要教师以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为指引,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情境激发学生思考,进而实现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总的来讲,数学源于生活,尤其是在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对图形的学习是离不开生活中实际物体模型认知的,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抽象的图形,必须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实物背景,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正方体、长方体、圆形等立体的模型,通过视觉、听觉以及触觉的联合,在脑海中初步建立立体的形象,并对其进行分类,有利于学生在感触当中,体会到数学知识的趣味性和生活性,进而为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例如,在小学数学一年级的“认识物体”教学中,可以在正式上课前,让学生从家中带来各种形状的物体,然后,教师以预先准备的正方体、长方体等为例,开展相关的寻找游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具有生活气息的情境,引导学生寻找与之形状相同的物体,促使学生形成对图形的初步认识。
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及发展,是不可能通过直观性的演示和课堂讲授完成的,还需要学生进行实际的动手操作,实现学生手脑之间的联合。也只有学生进行实际的动手操作,才能够让学生的视觉、听觉以及触觉感官共同活动,为空间观念的形成巩固奠定良好的基础,并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另外,学生进行实际的动手操作,还可以激发学习兴趣,锻炼推理能力。如在“轴对称图形”的教学过程中,就可以让学生通过拼图游戏、折纸、剪纸等活动,体验对称、感受对称并理解对称,加深对轴对称概念的理解;在拼图游戏当中,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图形平移之间的变换运动,图形拼凑之间运动,尤其是不同图形之间的拼凑,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同时,小学生是比较喜欢认识标准图形的,在长时间的学习中,容易形成习惯定式,而让学生不停地通过拼图,可以让学生在图形形状的相互转化中,加深对图形概念的理解与想象,有利于学生空间想象力的提升,促进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完善。
总之,空间观念的培养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而小学阶段是学生空间观念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重视,并积极开展动手操作活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