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洋帆
(福建省建瓯市芝山中心小学,福建 建瓯)
所谓朗读能力是小学语文学习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它是文章学习的前提,在朗读过程中学生可以深入地了解写作的目的和思路,明确其中要传达的核心要义,并对情感方向有一个把控。由于小学生年纪小,对于文章的理解经常不够深刻,在朗读过程中因技巧的缺乏也会影响整体阅读的质量。作为语文教学的主导者,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科学的方法引导他们,让学生养成朗读的好习惯,并在朗读中有所收获。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基础环节,能够将文章读特别得流畅、没有错别字,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小学生上学时间短,很多字词还没有学习到,在朗读中难免遇到生僻字,影响阅读的质量和效果。基于这样的情况,语文教师必须夯实学生的基本功,提高学生的识字量,保证发音的准确性。也就是说,教师应该选择适宜学生阅读的文本,文章中的生字尽量要少,一旦遇到还没有学习到的词汇,则要帮助学生进行积累。尤其是1~3年级的低年级学生,识字量更是不多,作为教师要做好指导教学,通过长期的积累打好他们朗读的基础。另外,教师也可以在遇到生字词较多的文章时进行泛读,先将生字词进行讲解,再组织学生朗读。
小学生语文课本中的文章是专家学者结合学生实际和教学特点选择的有针对性的文本,适应学生的思维特点,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因此,很多文章都包含深刻的情感,起到塑造良好思想的重要作用。小学语文朗读能力培养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能够流畅地读出文章,还要通过朗读帮助他们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明确作者的创作意图,并汲取其中的营养,更好地完善自我。所以,指导学生有情感地朗读是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例如,教师在教学《一面五星红旗》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读出感情,在朗读中分析作者对五星红旗所抱有的情感,然后让学生了解红旗诞生的历史,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等到教学《金色的鱼钩》的时候,则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朗读时应该带着怎样的情感,从而培养他们的语文朗读能力。
创设朗读情境对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至关重要,小学语文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时,需要精心营造与朗读内容相关的特殊情境,帮助学生深层次地理解课文内容,并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引导他们在自由想象下进行朗读。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语文课文时,与朗读内容有机结合,创设出特殊的情境,通过对小学生想象能力的激发,将他们带入课文内容所描写的意境中,引导他们深度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意义。要想实现这一点,教师在备课环节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与时间,准确把握语文课文的意境,然后与小学生的想象能力、知识水平、年龄特征和生活体验等相结合,精心营造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节。在朗读实践中,教师灵活引导学生,让他们在特殊的意境下朗读课文,推动其对文章的学习和理解,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培养小学生的想象力与朗读能力。
我国在新颁布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小学语文教学应该不断向外扩展,朗读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光靠课上时间和教材上的文本是远远不够的。要扩展学生的眼界,丰富朗读的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素材和资料。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整合好课外资源,选择适宜学生朗读的课外读物,并将其推荐给学生,让他们在业余时间也能够锻炼自己的朗读能力。同时为了给学生朗读学习提供展示的平台,教师还可以利用早读时间,让学生上台讲讲自己朗读的文章,总结一下自己在朗读中学到的知识,以便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为朗读学习提供更多的方法。
总之,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最基础、最核心的一个环节,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特点有效地开展朗读教学,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具体而言,要打好基础教学,通过指导教学让他们明确文章蕴含的情感,丰富朗读的材料,并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