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琴
(福建省南平市政和县实验小学,福建 南平)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因此,我们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依据教材,通过对教材活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那么,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如何构建精彩的语文课堂呢?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语文的技能。”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有很多精彩片断、典型范例,极有利于教师导写。因此,教师从教学设计到教学实施,都要注重“读”与“写”的联系,善于挖掘和利用,巧妙指导学生仿写。
很多课文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典范,里面蕴含着无尽的宝藏:优美的语言,奇妙的构思,丰富的素材……只有在语文语境中进行言语实践,深化文本理解与言语感悟,再而迁移课外,用句式和段式表现生活,才能达到运用的目的。
如,《画家和牧童》一课,学生从三句称赞的话中体会画家戴嵩画技高超。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活用词句的:
师: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刚才读的称赞戴嵩画技高超的三个句子中有三个近义词,是_____。
生1:夸赞、称赞、赞扬。
师;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三个词语,把它积累下来。
(生齐读)
师:你还知道哪些词语和他们意思相近呢?
生2:夸奖、赞美、表扬
师:小朋友们,我们祖国的语言多么丰富呀!一个意思作者却用了不同的词语来表达,真是巧妙!来自由读读这三个句子,体会作者用词的巧妙吧。
(生自由读)
课件出示:一位商人一见到这幅画,就称赞道:“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
一位教书先生一______,就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一 _______,就 _________________。
师:如果你是围观的人,看到戴嵩如此精美绝伦的画作,你会如何夸赞呢?课文中商人和教书先生在夸赞时用上了“绝妙之作”这样的词语,那我们的语言就会变得生动形象。
生1:一个行人一见到这幅画,就赞美道:“画得太好了!画得太好了!这真是活灵活现啊!”
生2:一个老者一见到这幅画,就夸赞道:“画得太棒了!画得太棒了!这真是惟妙惟肖呀!”
生3:一个妇人一见到这幅画,就赞扬道:“画得太美了!画得太美了!这真是栩栩如生啊!”
……
师:小朋友们真会学习!戴嵩听了你们的夸奖,心里非常高兴。
……
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说话,既训练了口头表达能力,又活用了词句,积累了语言。这样的训练在无形中加强了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他们写起话来更得心应手了。
我国著名的儿童诗人金波写道:“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儿童诗是这个国度里一朵奇葩。诗是天籁的声音,是大自然赋予人类最美好的礼物之一。”好的诗歌,可以成为儿童内心世界的容器,成为儿童认知世界的途径。儿童诗这朵奇葩,若绽放在孩子的内心世界,必定能把诗意充盈到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中。作文离不开生活,只有善于观察生活,作文才会不断涌入新鲜的血液,否则就会成为一潭死水。同样,诗歌只有从生活中获取营养,才会有蓬勃的生命力。大自然就是一本生动的书,它呈现了四季独特的美;校园也是一页精彩的篇章,它呈现了最真实的风景、最真实的生活,让孩子去总结和回味,便是一首首质朴的诗。我们的课本亦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它浓缩了祖国的传统文化,阐述了人生的真善美,让孩子领悟生活的真谛,明白人生的意义。学完《地震中的父与子》,我把学生带到“5·12”大地震中去感受那一幕幕感人的画面。“5·12”大地震中,揪紧了每个人的心,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的大爱,更是震撼了每个人的心。感人的画面不计其数,深情的语句言犹在耳。这些人与事怎不值得孩子们去记载,去感谢?于是,我截取了三幅画面:一群身着绿军装的战士在奔赴灾区;一位位白衣天使在马不停蹄地救助灾民;一顶顶蓝色帐篷撑起了灾区的天空。孩子们的语言虽然不够流畅,但情感已在这一刻暖暖地荡漾开来,他们的心灵受到了洗礼,也让他们明白了使命感。用诗意的文字记录生活,荡漾内心,默默铭记,让瞬间变成永恒,这就是文字的生命力。
生活是诗,诗中孕育着无穷的美。儿童诗摒弃烦琐的情节纠缠,用简单的文字记录画面,抒发真挚的情感、真实的愿望,还孩子童真、童趣,让孩子乐说、乐写。所以,教师要引导孩子们观察生活,发现生活,让他们学会用诗意的文字描绘他们的天空。
教材中,由于中心表达的需要和文章篇幅的限制,有些内容只得简而言之或略而不写,这就给了学生无穷遐想和无尽感悟的空间。课堂练笔要及时捕捉这些空白结构中的有效练笔点,让学生植根于课文,大胆发挥合理想象,还原空白。如,《小鹿的玫瑰花》的教学中,教师为了突破“为什么鹿弟弟的玫瑰花没有白栽?”这个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道理。设计了这样一组写话训练:“其实在森林里不光是黄莺和微风见过、闻过小鹿的玫瑰花,还有好多小动物们也看见过呢?如果你就是其中一位,你会对小鹿说什么呢?请你写下来。”
在讲《燕子专列》一文时,我针对课文内容设计了这样一个想象补白:“贝蒂来到一个小树林,仔细地搜寻着。忽然,一阵轻微的鸟叫声传入她的耳中________。”以此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梳理思路,结构内容,流畅表达。在学生相互补充修正后,我及时进行内容的梳理,把续写的顺序排列出来,板书在黑板上:寻找(看、听)—发现(燕子的惨状)—救助(解、裹、抱、揣)—送离。通过板书,我将学生思维中要表达的内容整理出来,将原本内在、隐形的思维过程进行转换,显示在板书中,避免了表达的空洞和无序。通过老师的有效指导,学生知道了写什么、怎么写,不仅有了充实的内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想象,三言两语即可完成的小练笔也能如此动人。
引导学生养成勤于积累的好习惯,不仅能丰富作文题材,切实解决“言之有物”“用好词语”“写好句子”的问题,过好作文内容关,而且能把他们培养成生活的有心人。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能自觉地多听、多看、多思、多说和多记。要提高学生的写话能力,除了课内积累训练,强化课外阅读也很重要。教师要拓展课外阅读渠道,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词语、积累句式、积累片断,养成边阅读边摘录好词好句的习惯,提供感性的语言材料、充盈不绝的源头活水,并逐步贮存于语言之中。这样,一旦需要,就能信手拈来,诉诸于口。
如,《燕子》一课语言生动优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谈一谈“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这个语段,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儿;然后让学生自读这段话,品词析句,学习作者传神的描写;接着引导学生由部分到整体,欣赏句子的总分结构,在品析中欣赏句子的亮点,为下一步的模仿运用做充分铺垫。让学生结合自己在课外观察、积累的素材进行整合、运用。最后,教师出示说话填空:“()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学生稍作思考后,就创作了这样的佳句:“黄澄澄的橘子,红彤彤的苹果,黄灿灿的香蕉……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果实累累的大果园。”“可爱的铅笔弟弟,漂亮的圆珠笔哥哥,精神的钢笔叔叔,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文具大世界。”
这样有梯度的语言内化模式练笔既有助于语言的仿写和迁移运用,又便于学生的个性化表达,丰富他们的课内与课外的语言储备。事实证明,在学生的习作中,这样的句式表达经常出现,学生的语言仓库真的被激活了。老师在评价学生的习作时,及时表扬,能激发学生积累语言的内在动力,能调动学生运用语言的积极性。
只有教师活用新教材,把准学生作文的脉,以课文为母,找准课堂练笔的落脚点,就能在课堂练笔这块小田地里健康地孕育出一片大天地,学生的写作素材和写作兴趣就会如黄河之水,绵绵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