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 丽
(黑龙江省大庆市东湖第三小学 黑龙江大庆 163000)
记得几年前我讲《静夜思》,仅作者介绍就整整花了四个课时。我旁征博引,讲得天花乱坠,学生眉开眼笑,似乎都听懂了。期末考试,出了个填空题 ,其中就有《静夜思》的作者,可是有将近三分之一的人竟然填不上,甚至还有填成鲁迅的。
可近几年学生在小升初的时候,语文成绩普遍很差,我开始怀疑自己这样的教法了。但是,真正使我下决心抛弃这种教法的还是一个学生给我的启示。这个学生已在外地工作,他回家探亲顺便来看我。在交谈中他感慨万端地说:“老师,你们真辛苦。过去你苦口婆心地教我们,但我脑子笨,你讲那些我都忘了,只有你抄下来硬叫我们背诵的课文我还记得。”说着,他便津津有味儿地吟诵起来。
事后我想:是啊,我自己读书时,老师讲的什么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等,在我脑子里残存的又有多少呢?我现在能够借以为用的还不是自己下过一番若功读背得的一点东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我认为读是学习语文的主要方式,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历史上有不少关于注重读书的美谈。孙敬、苏秦的“头悬梁、锥刺股”,车胤、孙康的“囊萤映雪”,白居易的“口舌成疮”,都是苦读的例子。他们给我们积累了读的丰富经验,甚至后人这样来强调读的重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然而这样简单明了的道理却常常被人忽视。但在实践过程中,不少人(包括我自己)还是我行我素,偏重在讲和练,对读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多读”二字更无从谈起。因而语文教学“力多效微,少慢差费”。正如张志公先生所讲的:“你问任何一位语文学通了的人是怎样学通的,十之八九的回答是:‘我是自己读了些书读通的,不是从语文课里学通的。’”这句话当然不能被简单地看成是对语文课的否定,而应当作为我们如何上好语文课,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和质量的借鉴。——多读,现在该恢复它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先地位了。
读的兴趣或读的自觉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养成的。学生对某种学科产生兴趣,除了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端正的学习态度等思想方面的因素外,还需要有起“媒介”作用的客观条件。如老师有声有色的朗读,绘声绘形的讲述,出口成章的言谈,都可能诱发出学生的兴趣。还有最重要的一条,那就是要让学生不断地有新的收获。我在每课时和一篇课文讲解结束时都让学生总结一下有什么收获,并且和以前作比较,使学生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
学生有了“读”的积极性之后,还应该给他们介绍一些“读”的方法,否则他们会觉得枯燥呆板,积极性便不能持久。这里需要明确两个问题:一是读什么,二是怎样读。在汗牛充栋的书山里,我们选择哪些东西才能有利于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呢?1、要是他们最急需的;2、要是与他们文化水平最接近的;3、要是历来被公认的名篇。读的顺序按由浅入深,由短到长,由少到多,由故事性强的到论辩性强的来排列。我们的语文课本大致是符合这个要求的,因此应首先认真读好。但是课本里有些文章并不典范,也不适合学生读、背。
怎样读的问题,我告诉学生:读可分精读、熟读、泛读三种。精读就是要熟读成诵,反复吟咏,形成终身记忆。熟读虽然不一定要求背诵,但里面的主要语句段落要能记得,别人一提,自己马上就能回忆起来。泛读属于一般涉猎,大致了解就行,不必强记。常识性、学术性、一般文艺性作品就可采用这种读法。这三种读法,精读的不宜太多,一般有五六十篇即可,熟读的却要尽可能广一些。具体到一篇文章来说怎样读呢?先慢读一遍,了解文章大意,然后根据文章的长短,时间多少来决定读熟的程度。短文章可以一次读背得,长文章可分而治之,一次读熟或背得一两段,完了再连起来读几遍,全文就可背下来。背得了还可能忘记,在将忘而未忘时又读几遍,就可形成永久性的记忆。我用这种办法教学生,学生一个学期可以背诵并记住范文十到十五篇。
读要形成一套制度,才对师生有约束力,否则要落空。我是怎样与学生一道坚持“读”的制度呢?我和学生订过五条:①新课文讲读以前,学生至少读三遍,讲后还要读两遍;②每节课要留出五至十分钟让学生朗读;③每周六节课中安排一节学生读背;④间天早读二十分钟;⑤“读”的时间既不跟其他学科让路,也不自侵自扰,做到专时专用。
制度虽然订了,但开始很多人不习惯,特别是高年级学生觉得不好意思读,我便在课堂上一句一句地教读,早读时我也坚持在教室里高声朗读。时间长了,大家也就习惯了,自觉与不自觉地一起读起来了。据有些家长反映,过去爱睡懒觉的,现在也早早起来读语文了,甚至做着饭、洗着衣,口里也背诵着诗词文章。可见制度是能保证和促进“读”的。
检查效果既是对“读”的巩固,也是对学生“读”的督促。只布置不检查,等于只播种不过问收获,是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的。因此检查也是“读”的重要的一环。我检查“读”,作法是:定时与不定时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老师与学生相结合。比如,每周我专门用一节课抽学生单独背诵;有时我还让学生互相抽背,把背情况记录下来交我抽查。有背诵中发现有不符合要求者,除酌情批评外,还要限期补上。我抽背的范围既有课内的,也有课外补充的;既有本期教的,也有往期学的。学生不知道我究竟什么时候抽他,抽他背哪些,所以他随时都得作好准备。有些学生称这为“过关”。我想,不设这样的“关”能行吗?除此之外,我检查的方式还有默写、测验,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