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启云
(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漆园城北小学 安徽亳州 233500)
我是漆园镇城北小学六年级的班主任。我校地处农村,许多学生的家长期在外务工,把孩子留给年迈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亲友照看,因此使得这些留守儿童更需要关爱。面对一个个在留守岁月中酸涩成长的孩童,我把爱心、真情、智慧浸洒于其中,一路倾情,演绎着一段段酸甜纯美的留守故事。
我班有这样一位学生,刚跨入这个班的第一天,我就觉察出她的与众不同,当时只是一种直觉,还说不出什么原因。没过两天,接二连三那的报告就在我耳边不断地涌现,这现报告印证了我的直觉。先是同桌、小组长、班长,然后是任课老师,一连串的报告训斥,让我有点惊讶,这么小的孩子怎么那么多缺点?慢慢地我发现这个孩子的确与众不同,课堂上,她永远是一副木然的表情,如果没有老师的提醒,她连书也不会拿出来。如果要求写作业,她一定是最后一个拿出笔的,而更多时候,她的语文书下有着更丰富的内容:一个瓢虫、一个模型、一张图片······我温柔的提醒她,她木然的点点头;我严厉地警告她,她也木然的点点头;我说让她叫家长来,她依然是木然的点点头。一时间,我有种束手无策的感觉,不知怎么办才好,但我并没有像对待其他孩子那样对待她。有一次,她在上课时偷偷看课外书,不慎掉在了地上,从书中飘落了一张纸,上面画着一男一女,手里拉着一双儿女在阳光下舞蹈,旁边还写着几句话:“为什么别人都有爸爸妈妈,我却没有?”当她紧张地偷看我时,我却装作没看见,我准备找个合适的机会好好的和她沟通一下。
我开始多方了解。与学生,与同事,与她的家人,特别是在与她的爷爷一次长谈中,让我的心受到很大的震动,原来她也是个不幸的孩子。她爸妈因感情不和早在几年前就离婚了,她和弟弟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爸爸目不识丁又有点弱智,虽能出苦力挣点钱,却不够他一个人的酒钱,并且经常喝得酊酩大醉,回家之后对她姐弟俩轻则骂几句,重则拳打脚踢,把对妻子的不满全都撒在了孩子身上。奶奶经受不住打击撒手人寰,爷爷一下子老了,五十几岁的人看上去像是七八十岁的老头。一家四口,两个光棍领着两个孩子,那种日子可想而知。知道了这一切,我的心缩成了一团,一个孩子,原本无忧无虑的年龄,却经历了如此不幸,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批评孩子的木然呢?
我开始重新审视这个孩子,慢慢的我发现,她其实很聪明,想象力也特别丰富,画画得也特别好。一次我在上《桂林山水》这一课时,我让学生想象文中的画面,并画下来,而且还要配上一段导游词。全班同学都在为难,我却发现她一边画嘴里还一边念念有词。我眼睛一亮,果然,她侃侃而谈,回答完毕,我带头为她鼓起掌来。从那以后,几乎每一次遇到需要想象的问题时,我都会点到她,她也不会令我失望。她不仅令我欣慰,也赢得了同学们的羡慕和佩服,更赢得了自信。
至今为止,我和这个孩子谈心的次数虽然不多,家庭中的事更不是我一个老师所能改变的了得,但孩子的变化是明显的。真爱无痕,对于一个冷漠而又敏感的孩子来说,没有什么比维护她的尊严,树立她的自信更能拨动她的心弦。由此,我深深地体会到什么是润物无声,教育无痕。看似简简单单的得教育,却渗透着无穷的力量:也许是老师轻描淡写的一句话,也许是老师不经意的一个动作,也许是老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也许是老师一个不露痕迹的暗示,却会给孩子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对他们产生极大的震撼和影响。
“留守儿童”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这就需要长辈与他们进行情感上的沟通。学生丁嘉怡由于父母常年在广东打工,她从小就被扔给奶奶照顾未感受父母之爱,心灵寂寞,再加上大人之间的一些矛盾,她对父母极为不满,甚至产生厌恶的情绪,父母对她也是极为不满,认为孩子不孝,不能理解他们的苦衷。她整天满脸都挂着愁苦的表情,不愿和任何人说话,同学们背地里都叫她“冰嘉怡”。我发现这一状况,便找她来谈话,先述其优点并表示对她的好感,后询问这一段时间她精神不振的原因。在她不肯说真话时,我点破其不实,并暗示已知实情。谈话间,我注意技巧和方法,因为美的语言,不但可以更好地传授知识,而且还可以陶冶孩子的情操、净化孩子的心灵。“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像这样的留守学生并非本质的恶劣,而是心灵寂寞缺乏关爱。我于是经常询问她的生活,给他她一些做人的道理,转变她的人生观、世界观,鼓励她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以增强其自信心。当该生出现反弹波动时,我及时调整教育思路,使其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心。现在她是我们班的学习标兵,运动的健将,是老师和同学们心目中的“阳光女孩”。
关爱无边,亲情漫漫。我是一名乡村教师,和千千万万的教育工作者一样,固守着这份清贫,守护着这方神圣,用我的爱心去点燃“留守儿童”的希望,让他们的生命沐浴灿烂的阳光,使他们真正走出心灵的荒漠,回到亲情的绿洲。我奉献着,幸福着,快乐着,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