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静,黄 信
(西昌学院,四川 西昌 610513)
凉山彝区是全国深度贫困地区,是彝族聚居地区,红军长征过凉山在中国革命史上有光荣一页,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深挂念和关怀。如何打好、打赢凉山彝区脱贫攻坚战,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当前凉山各族人民最为迫切而紧要的任务。我们应不负习近平总书记对凉山贫困群众的深情牵挂,以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行动指引,拿出富有成效的得力举措,以“脱贫攻坚不胜不休”的决心决胜凉山脱贫攻坚战。
四川省凉山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集区,全国深度贫困地区“三区三州”之一。2018年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位于大凉山深处的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解放乡火普村,走进彝族贫困群众家中,看实情、问冷暖、听心声,同当地干部群众共商精准脱贫之策。这是十九大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以脱贫攻坚为主题的考察活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最关注的工作之一就是贫困人口脱贫。每到一个地方调研,我都要到贫困村和贫困户了解情况,有时还专门到贫困县调研。”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太原市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讲话中谈到。5年多来,在习近平的强力推动下,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6 000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4%以下。2017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代表团参加审议时就特别关注凉山州的脱贫攻坚。在听取凉山州委书记林书成代表发言时,习近平详细询问当地文盲率、脱贫攻坚进展等情况,要求压实责任、精准施策、过细工作,切实打好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以“绣花”为喻,指出当前脱贫工作,关键要精准发力,向基层聚焦聚力,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
党的十九大对打赢脱贫攻坚战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要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让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好起来,是我心中的牵挂。”“我一直牵挂着彝族群众。”习总书记的心中深深牵挂着凉山彝区的贫困群众[1]。这次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凉山考察指导脱贫攻坚工作,是凉山历史上的大事,在凉山彝族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是鼓舞凉山彝区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强大的精神动力!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这些部署要求,为当前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2]。
乡村振兴战略包含五个方面内涵要求:(1)产业兴旺是重点。产业兴才能乡村兴,经济强才能人气旺。必须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2)生态宜居是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3)乡风文明是保障。振兴乡村,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不能让传统乡村文化被破坏、被取代。要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移风易俗行动,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4)治理有效是基础。当前农村人口老龄化、村庄空心化、家庭离散化问题凸显,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才能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要抓住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这个“牛鼻子”,着力解决乡村社会“散”的问题,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5)生活富裕是根本。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让亿万农民生活得更美好。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村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保持农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我国现阶段进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刺时期,深度贫困地区摆脱贫困实现小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和标志。贫困地区大都因农村人口的脱贫问题最为棘手,所以从改变农村农民的贫困状况来突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瓶颈无疑是明智正确的判断。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贫困地区脱贫奔康的行动指引。
凉山彝族自治州占地6.04万平方公里,辖16县1市,有14个世居民族,总人口521.29万、彝族占52.89%。凉山彝区是全国典型的“直过民族”深度贫困地区,基础薄弱、经济落后、社会发育滞后等共性难题与苦熬守穷、毒情疫情、超生多生等突出问题叠加交织,贫困问题与内地相比(内地主要是因病、因灾等造成的“插花式”贫困),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复杂性,属于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难中之难[3]。主要有以下特点:
1.集中连片贫困特征明显。大凉山彝区10县及木里藏族自治县均为深度贫困县,集中连片贫困区域达4.61万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8.9%。截至2017年底,与全省21市州同步完成动态管理后,全州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共计94.2万人、尚有49.1万人未脱贫,贫困村共计2 072个、尚有1 118个未退出,贫困发生率在20%以上的深度贫困村共计1 350个、尚有1 001个未退出(50%~80%的325个、80%以上的71个),彝区10县贫困发生率达19.4%,区域性、整体性贫困突出。
2.生产生活条件极其落后。新一轮扶贫开发前,彝区贫困群众基本上住的是石板房、瓦板房、茅草房,低矮潮湿、人畜混居、不避风雨。至今仍有27.37万人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高寒山区、严重干旱缺水地区和地质灾害多发地区。土地生产率低,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生活处于“酸菜+荞馍+土豆”的低层次温饱状态。出行条件差,公路密度仅为每百平方公里45公里,11个贫困县均不通高速公路,3 441个自然村不通公路,边远山区物资仍靠人背马驮。
3.突出社会问题多重交织。贫困地区深度贫困与愚、病、毒等社会问题叠加交织、“多因一果”。11个贫困县办学条件指标达标率不到5%,彝区农村青壮年中相当一部分人不懂汉语。受“以毒为药”旧习、地处金三角毒品运输通道等因素影响,毒品艾滋病问题一度十分严重,一人吸毒、全家遭殃,一人染艾、全家致贫。受多子多福、重男轻女等观念影响,多生超生问题突出,越穷越生、越生越穷。
4.落后思想观念根深蒂固。受两千多年奴隶制社会的禁锢,彝族先民长期与世隔绝,为了避战乱、求生存,在大小凉山高二半山区、高寒山区迁徙繁衍、“山地游耕”,呈现大散居、小聚居状态,缺乏固定的生活场所、稳定的物质积累,家园意识、财富意识、商品意识、文明法治意识淡薄,贫困地区群众苦熬守穷,席地而卧、高额彩礼、薄养厚葬等陈规陋习根深蒂固,移风易俗融入现代生活绝非一日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凉山州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脱贫攻坚重要战略思想,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把攻克深度贫困作为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的头等大事,紧扣“两不愁、三保障”和“四个好”目标,在国家、省“五个一批”行动计划基础上,增加治毒戒毒救助和移风易俗巩固“两个一批”,制定实施23个扶贫专项,着力补短板强弱项夯基础,分类区分梯次推进脱贫攻坚,全州2013—2017年累计减贫55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8.6%降至11%,西昌、德昌、会理、会东、宁南、冕宁6县市插花式贫困人口率先脱贫,彝区藏区甩开膀子抓脱贫、安宁河谷县市撸起袖子抓发展的“两线作战”格局全面形成,凉山贫困落后面貌正发生历史性巨变。
按照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结合当前打赢凉山彝区脱贫攻坚战的紧迫任务,从促进产业兴旺、强化绿色宜居导向、倡导乡风文明、开展有效治理、狠抓民生作保障五个方面提出思路对策。
第一,促进产业兴旺,夯实乡村振兴之基,固牢脱贫致富之本。乡村振兴是农村人口摆脱贫困的长远战略和治本之策,其关键是产业振兴。近年以来凉山州因地制宜、长短结合,大力培育特色富民产业,增强“造血”功能。把发展产业扶贫作为主攻方向,着力当前抓脱贫、吹糠见米,着眼长远抓发展、稳定致富,立足贫困地区耕地、林地、草场等富集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特色产业,推行贫困村“一村一品”以购代捐精准脱贫模式,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推动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一是加快发展“果薯蔬草药”特色农牧业,全州水果、马铃薯、蔬菜、中药材种植面积分别达137.6万亩、239万亩、128万亩、4.52万亩,产量分别达156万吨、382.75万吨、304万吨、2.49万吨,2017年肉、蛋、奶产量分别达46.35万吨、2.79万吨、4.86万吨,实现农牧业总产值484亿元、农民人均农牧业收入8281元。二是加快发展“1+X”生态林业产业,2017年新建核桃基地368.8万亩,栽种青(红)花椒80.9万亩、华山松45.8万亩、油橄榄4.6万亩,全州林业生态产业基地总面积达2 208.5万亩(核桃1 192.9万亩、花椒310.6万亩、华山松170.3万亩、油橄榄11.2万亩),实现林业总产值133.7亿元,农民人均林业收入1758元。三是大力推进就业促进扶贫,近三年共开发公益性岗位9 266个,举办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276场,贫困人口进场6.51万人、达成意向1.86万人,转移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364.97万人次,其中转移输出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1.8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5.54亿元。四是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全州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发展到6 617个、6 607个,直接带动贫困户10.7万、户均增收4 260.2元;有集体经济的村增加到2 848个,2017年实现总收入4129万元。五是积极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136个旅游扶贫重点村列入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名录,建成县级电商服务中心17个、乡镇(村)服务站点866个,乡村旅游发展带动贫困户3.2万余户、人均增收260元,农村电商带动贫困户4 500余户、人均增收300元。2017年全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 415元,同比增长10.1%。
第二,强化绿色宜居导向,改造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实现贫困农民安居乐业。对照生态宜居新要求,深入推进“安居出行”工程建设。把住房安全作为贫困户脱贫的重要标志,把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脱贫攻坚的先导工程,建房不停、修路不止,不断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一是突出安全、宜居、“微田园”,坚持“先难后易”和新村、新居、新产业、新农民、新生活“五新同步”,整村规划、连片推进新村新寨建设,近三年先后投入资金185.05亿元,新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774个、实施搬迁安置2.83万户11.91万人,建成彝家新寨622个4.19万户、安宁河谷新村923个8.8万户、藏区新居4137户,受益群众达60.42万;截至2017年底,全州累计有267.9万、67.2%的农村居民实现住有安居。二是先后实施两轮“交通大会战”,着力打通断头路、建设大网络、拓展进出口、提速内循环,雅西高速公路建成通车,G5京昆高速公路泸黄试验段和宜宾至攀枝花、乐山至西昌高速公路开工建设,近三年完成投资189.68亿元,建成11个国省干线项目1 611.9公里,实现西昌到各县主干线公路畅通,新增138个乡通油路2 425.3公里、1 779个行政村通硬化路9 827.1公里;全州公路总里程达27 669公里,乡(镇)、村实现100%通达,通畅率分别达94.4%和87.4%,德昌、会理、宁南、西昌4县市率先实现所有行政村通硬化路。三是统筹推进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近三年共解决86.18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农村安全饮水率达84.27%,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工程全面完成,行政村通光纤率达73.45%、通宽带率达77.75%,贫困村全部覆盖通信网络。
第三,坚持乡风文明导向,移风易俗,培育脱贫致富内生动力。扶贫先扶志,增强贫困户脱贫信心和意愿。“有光滋养有雨润,终需种子自向天”。深度贫困地区群众应相信依靠自身努力、借助政策优势能够如期实现脱贫。应加强贫困户对贫困的认知、对国家扶贫政策的认知。深入开展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走基层“暖冬行动”,组织7万多名州县乡各级党员干部进村入户,面对面讲政策、谈变化,“一对一”解急难、谋发展,引导群众感恩奋进、勤劳致富。加大“四好”村、“四好”文明家庭创建力度,深化“三建四改五洗”,通过帮扶干部带动、在校学生拉动、返乡农民工促动,引导群众自觉摒弃陈规陋习,主动融入现代文明生活,确保到2020年60%以上的村建成省级“四好”村、80%以上的村建成州级“四好”村。实施新型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办好农民夜校,组织群众学汉语、学政策、学法律、学技能,培育新型农民。引导村民习成现代生活方式,积极发挥乡规民约、现代科学技术工具手段在精准扶贫中的积极作用,倡导现代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
第四,开展农村社会有效治理,根除致贫致愚的恶习,引导村民健康生活。把解决突出社会问题、革除群众落后观念和生活恶习摆在突出位置抓实抓好,深入推进禁毒防艾、超生整治、新风培育,引导群众摒弃“以毒为药、患艾获保、多子多福”等落后思想,坚决铲除滋生贫困的土壤。一是持续推进“毒品治理·凉山行动”,重拳肃毒、重典治毒,选派100名政法干警赴100个重点村任专职禁毒副书记,创新推行“支部+协会+家族”“十户联保”禁毒模式,加快戒毒康复基地“绿色家园”建设,全面发起破案集群会战,新滋生吸毒人员近两年分别下降17.3%、16.8%,吸毒人员管控率达98.6%,金阳、雷波、越西分别摘掉国家层面外流贩毒通报县、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关注县、外流贩毒重点关注县“帽子”。二是全面实施艾滋病防治和健康扶贫攻坚行动,从州、县机关择优选派年轻干部到100个重点乡镇担任艾防计生专职副书记,深入推进“艾防七大工程”,累计抗病毒治疗2.3万人,免费抗病毒治疗在治1.67万例,重点“地区、领域、人群”防治力度不断加强,16个国家艾滋病防治指标完成率达91%,艾滋病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三是深入开展生育秩序专项整治,优先扶持计划生育贫困家庭脱贫致富,兑现“三项制度”奖励扶助资金6 372.91万元,加快转变群众婚育观念,全州符合政策生育率提高至92.38%、政策外新生多孩率降至8%以内。深化改革创新,激活乡村振兴之源。第五,坚持优先地位,凝聚乡村振兴之力。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农业农村要优先发展。一方面组织推进上优先。建议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上升为“一把手”工程,成立领导小组,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行动方案》。另一方面资金投入上优先。改革财政支农投入机制,确保农业农村投入适度增加,做好“整合”和“撬动”两篇“文章”。加快农村金融创新,解决农业农村贷款难题。此外还需在政策扶持上优先。在用地上,解决发展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稻田综合种养等用地瓶颈。在补贴上,加大绿色农业补贴,促进可持续发展。在保障上,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与此同时,队伍建设上仍需优先。在农经农技队伍,农村管理队伍,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上下功夫,促进乡村重聚人气,实现振兴。
第五,把生活富裕作为直接奋斗目标,狠抓基础民生工程,提升村民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为脱贫致富提供长久保障。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集中力量推进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切实解决教育、就医等关系贫困群众根本和现实利益的问题。一是把教育扶贫作为治本之策,阻隔贫困代际传递。深入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改薄”校舍工程竣工率达73.9%,十五年免费教育惠及学生107万,4 447名建卡贫困家庭学生得到教育资助,28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享受寄宿制生活补助,累计开办“一村一幼”村级幼教点3 059个、招收幼儿11.74万名,全州学前教育毛入学率及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分别达83.4%、99.7%、97.4%,“9+3”免费职业教育累计惠及1.61万学生、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6%以上,普通高中在校生达7万人,职业高中学生达3万人,西昌、德昌、会理、会东、宁南、冕宁6县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国家评估验收。二是着力提升群众健康水平,城乡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率达96.6%,新农合参合人数达373.36万,卫生扶贫救助基金总额达6 274万元,累计救助贫困患者1.2万人次、减免就医费用670万元,贫困患者县域内就诊率达97.66%、县域内住院医疗费用个人支付比为1.23%。三是实施“千村文化扶贫行动”,建成954个民俗文化坝子、3 745个农家书屋、1 383个村级文化活动室,实施广播电视“村村响”“户户通”工程576个59 218户,基层公共文化体系不断完善。四是健全贫困群众基本生活保障长效机制,临时救助制度在17县市实现全覆盖,5.7万名特殊困难儿童纳入专项保障,13.13万丧失劳动能力、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不能脱贫的农村特困人员全部纳入低保兜底,实现“两线合一”“应保尽保”。
总之,凉山彝区脱贫攻坚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切关怀,得到省委、省政府及全省人民的倾力支持和帮扶,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深度贫困地区推进现代农业、乡村振兴、农民脱贫奔康的良方,凉山人民脱贫致富同心协力、意志坚定、信心倍增,一定会打赢凉山彝区的脱贫攻坚战,到2020年与全国人民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注释:
① 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2018年凉山州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发布[EB/OL].http://www.ls666.com/2018/0303/9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