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明光
(甘肃省临夏县先锋乡卢马中心小学,甘肃 临夏)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汲取民族文化精华,引导学生认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针对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经典诵读是学习和吸收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对于增加学生的语文积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陶冶学生思想情操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在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中,包含着丰富的经典诗文,不仅内容优美、意境深远而且具有很好的教育价值。例如唐诗、宋词韵律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十分适合小学生诵读。虽然诵读教学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但是在实践中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经典诵读虽然看似十分盛行,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本文所指的经典是指国学经典,经典诵读就是通过诵读这种方法来学习国学经典。当前,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给出的背诵篇目主要包括古诗词、寓言故事、名家著作等,其中古代经典诗文、著名篇章等都属于经典诵读的范围。但是,在小学语文诵读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是要求学生机械诵读,对于诗文内涵的理解以及其中思想精华的吸收和践行仍然停留在较浅层次。一方面,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追求诵读形式,将经典诵读片面理解为大声朗读和背诵,各种诵读活动虽然十分热闹,但学生却没有真正理解到经典诗文蕴含的精神内涵,没有充分发挥经典诵读的思想教育价值;另一方面,一些教师将诵读的范围局限在课程标准规定的篇目之中,对于推荐之外的优秀篇目没有充分关注,导致学生对于经典文化的认知狭窄。究其原因在于语文教师缺乏对于国学经典的深入研究和对于诵读教学方法的积极探索。因此,要保证经典诵读教学的有效实施,必须采取针对性措施,真正提高诵读教学效果,充分发挥经典诗文的教育价值。
教师是诵读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自身的国学素养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只有教师自身对于经典诵读形成系统、全面、深刻的认识,才能真正把握诵读教学的特点,引导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从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体会,加深学生的诵读体验。一方面教师自身要广泛涉猎我国古代文化典籍,建立自身良好的知识储备和很厚的国学素养,从而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深刻理解经典诗文的内涵。另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参加相关知识讲座、学校培训、集体备课,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交流来丰富自身的教学经验,拓宽教学视野,最终才能够在课堂上游刃有余。
在经典诵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将诵读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实际相联系,找到课堂教学的切入点,使枯燥的诵读变得活泼生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一方面教师要创新课堂组织形式,通过创设诵读情境来引入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浓厚的氛围中开展诵读活动;另一方面教师要丰富诵读过程,采用领读、齐读、轮读、背诵接龙等多样化的诵读形式,使每一个同学都能积极参与诵读,真正融入诗文中的境界,并受到精神的熏陶和思想的升华。
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语文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认识深厚的经典文化,将各种优秀的篇章呈现给学生,不断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课程学习进度适当增加一些教材之外的优秀篇章,可以通过推荐相关篇目,也可以通过介绍相关著作让学生在课外进行自主阅读。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使学生接触到更加丰富的经典诗文,体验到更加深厚的传统文化,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在诵读教学中,教师要将诵读评价作为激励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重要手段,从而不断引导学生真正沉下心去接近经典文化,感悟经典文化。首先教师要在课堂中对于学生的诵读表现、诵读结果给予及时的评价,通过表彰优秀激励后进促进学生形成争相诵读的浓厚氛围。其次要将学生和家长作为重要的评价主体,让学生对于自己和同学进行评价,通过评价发现差距,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让家长通过对于学生的评价,充分发挥监督和鼓励作用,形成家园共育的有效机制,从而充分发挥经典诵读的教育功能。
总之,为了真正调动学生的诵读兴趣,充分发挥诵读教学的教育价值,引导学生深入认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语文教师要提高对于诵读教学的认识,积极探索诵读教学的有效方法,为诵读教学营造良好的环境,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张春红.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才智,2015(27):38.
[2]韩红梅.谈如何有效开展小学语文中的经典诵读活动[J].中国校外教育,2017(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