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 倩
(华东师范大学 历史学系,上海 200241)
在中国近代外交史的研究中,英国租占威海卫问题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并未受到足够重视。刘本森著《帝国的角落:英国租占威海卫研究(1898—1930)》(以下简称“《帝国的角落》”),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9月出版,全书共47万字,以分专题探究的方式,多角度展现了英国租占威海卫三十余年的历史。《帝国的角落》一书弥补了英国租占威海卫问题研究中的薄弱之处,丰富了中国近代外交史、中国近代社会史的研究成果。笔者通读此书,有如下三个方面感受。
无论是在中国近代史、中国近代外交史,还是英国对外殖民扩张的历程中,英国租占威海卫都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该书以“帝国的角落”命名一语双关,一则指示威海卫在清王朝版图中处于边缘,再则暗涵其在英国海外扩张的诸多地域中,处于无关紧要的尴尬境地。当下,“要把近代中外关系史研究继续向前推进,需要更宽广的视野、更宏观的思维和更严谨的学风”[1]321。因此,选择合适的研究视野与切入角度,便是深入探究英国租占威海卫这一问题的前提与关键。
《帝国的角落》将英国租占威海卫置于一个大的时空背景中,探讨一个重要视野中的局部。之所以称英国租占威海卫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正是将其放在了特定的历史背景中而得出的结论。相反,以此为个例,能否以小见大而折射出更深层次的矛盾与冲突呢?正如书中所分析,这件小事所处的时间节点特殊,将威海卫的这段历史置于英国殖民扩张历程、列强对华侵略的不同阶段、晚清至民国中国外交进程和威海卫社会变迁的历时性维度下,充分结合列强在远东争夺利益的共时性场景,便可从英国租占威海卫这“一叶”中窥得近代远东国际关系中更为深层的结构与动力,揭示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某些内在规律。
英国租占威海卫事件有32年的时间跨度,分为“租”和“占”两个部分,其中,英国都占据着较为主动的地位,是事件的实际操纵者和执行者。以往研究偏重于梳理和介绍史实,在探究事件发生与产生转变的原因方面较为薄弱。基于此,《帝国的角落》以英国对威海卫的考量为切入点和主线,从外交和治理两个层面进行考察与评价。具体而言,有以下两个特征:
其一,英国视角贯穿始终。结合当时的远东形势分析威海卫问题,便自然会产生诸多疑问,即英国为什么要租占威海卫?租占威海卫是通过怎样的外交活动而实现的?为解答这些问题,《帝国的角落》侧重于从外交层面考量英国对威海卫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并充分结合英国对外扩张的历程和远东形势的变化,剖析出诸如英国对威海卫问题的处理,恰是其为应对1897—1898年远东危机的外交举措之一,反映出英国从在华独大的垄断时代步入列强重新分割利益竞争时代的政策调整,而其在处理威海卫问题上表现出的犹豫与迟疑,恰是英国在远东外交的无力等结论[2]83-86。《帝国的角落》的英国视角同样贯穿于对威海卫社会变迁的研究中,以此从分析英国的意图出发,先搞清楚英国对威海卫的定位,便于从根本上说清英国为什么会这样做,实际上做了什么,又给威海卫的社会变迁带来了哪些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做出客观的评价。
其二,注重与中方互动。在如何处理威海卫的问题上,英国虽占据着主动,但中方的应对与努力也不可忽视。况且外交本就是双方的互动过程,如单纯以英国视角为主线,定不能全面呈现出英国租占威海卫这一问题,更不可能做到宏观视野下的综合分析。《帝国的角落》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在分析中英双方就租占与归还威海卫进行的谈判时,适时将视角进行转换,从中方角度出发,与英方视角相呼应,使得选题研究更加立体。
综上,《帝国的角落》一书以个案反观整体,将个案放在了“长时段”的宏观视野中,既是微观研究,又有宏观思考。以英国的外交考量为主线,充分结合中方的应对,跳出了传统的以中方为主视角的研究框架,有助于理清威海卫事件的本质,并做出尽可能客观合理的评价。同时,如此处理增添了研究的“全球史”色彩,便于与国际接轨。
英国租占威海卫这一事件虽然在中国近代史和近代外交史上显得微不足道,但在研究层面上仍有许多细节与真相有待还原。《帝国的角落》既立足宏观视野,更以精细的实证研究,通过如下三个方面的努力,在对英国租占威海卫的史实重构方面取得不少突破。
首先,注重对档案史料的发掘与整理。档案史料是研究外交问题第一手的重要材料,英国租占威海卫三十余年间有大量档案资料留存,但因调取及阅读的困难,这些资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未得到充分利用。《帝国的角落》为还原史实,揭示真相,在经过发掘、整理和翻译后,利用了大量档案史料,这不仅提高了选题研究的实证性,也为进一步深入考察提供了资料线索和基础。加之作者已经翻译出版或正在翻译大量相关的英文资料,如庄士敦的《狮龙共舞》[3]、巴恩斯的《华勇营出军志》、英租三十年间威海卫行政公署给殖民部的《威海卫年度报告》,均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资料便利。正是建立在对新发掘档案资料的充分利用上,《帝国的角落》弥补了不少英国租占威海卫研究中的薄弱之处,如华勇营问题和威海卫商埠商会问题。
其次,以量化历史思维进行史实重建。英国对威海卫长达三十余年的管控与治理也是《帝国的角落》关注的主要问题。诚然,对大量新史料的辛苦爬梳使得尽可能还原历史真相成为可能,但若想使读者通过文字感知到百年之前英国人究竟在威海卫做了什么,威海卫在英租时期发生了怎样的社会变迁,还需要借助恰当的史料解读与史学研究方法。《帝国的角落》在分析英国租占威海卫社会变迁中运用了量化历史的研究方法,从档案史料中整理和统计出呈现英租时期威海卫管理机构、财政经济、公共事业等方面的大量数据,分专题汇集为诸多表格,用数据说话,以数字量化英租威海卫时期的社会状况,既给了读者直观感受,增强了研究的可信性和说服力,也为相关专题的继续深入探索打下了坚实基础。
最后,通过学术史追踪剥离出历史真相。在英国租占威海卫问题中,有诸多问题的细节模糊不清,真相扑朔迷离,如威海卫究竟是英国“强租”的还是中国主动“让予”的,便是以往研究中争执的焦点。《帝国的角落》在找寻此问题真相的过程中,对以往研究所作的学术史追踪让笔者印象深刻。历史事件是客观的,而后世的史料整理、解读和历史书写却带有主观性,有可能产生某些偏差和误解,经过如此“层累”构建起的“历史事实”,或许已与真相渐行渐远。既然已有研究对于“强租”与“让予”各执一词,那么他们分别依据了什么材料而得出了结论?《帝国的角落》为此进行了学术史追踪,选取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按图索骥找寻其依据的史料并进行考辨,以期从中剥离出历史的真相,寻找到进一步探究的线索。相较于仅仅罗列、陈述与点评已有研究成果形式的学术对话,《帝国的角落》此举,在细致考察的基础上明辨前人研究中的是与非,既对已有成果做出了令人信服的评价,也为探寻历史真相扫除了不少迷雾。此种方式实为精细化的实证研究所呼唤,值得肯定与推广。
《帝国的角落》在宏观视野下进行精细的实证研究,避免了踏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误区,精细的探查使得对英国租占威海卫问题的研究显得更加丰满,无疑是对中国近代外交史研究的丰富与必要补充。而对英方管控威海卫诸多方面的考察,也为中国近代社会史与城市史的研究提供了不少有价值的案例。
外交与侵占本是“沉重”且“严肃”的话题,决策酝酿与出台的背后是对国家利益的考量,侵占与被侵占之间,通常也有着尖锐的冲突与对抗,故传统的外交史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局限于实证研究基础上的传统历史叙事,满足于描述政策制定和事件演变的过程”[4],多偏重于理性思考,缺少历史情境感与人性关怀。《帝国的角落》则笔触细腻,在章节结构设置、历史叙事方式、论述内容选取中精心设计,营造出了真实可感的历史情境。
第一,在章节设置上,分为“外篇”与“内篇”两大专题,既彼此独立,又紧密联系。正如前文所述,英国租占威海卫问题,分为“租”与“占”两个部分,前者偏重于外交,后者侧重于治理。这两个部分贯穿于三十余年的时间跨度中,是相互作用而密不可分的。如若按照历时性顺序,分阶段悉数探究外交与治理的相关问题,不免会给人以烦琐、“流水账”之感,且会大大削弱历史情境感。《帝国的角落》分为内、外两篇,将外交与治理作为两个独立的专题,方便于读者较快进入特定的历史情境,先在“外篇”中对英中两方关于威海卫的租借、流转、归还的交涉全过程有所感知,再从列强在远东竞争的大视野中,聚焦威海卫这一局部,分析英国租占之下的方方面面。英国外交考量下威海卫的定位,决定着英国在威海卫的活动,故该书在“内篇”的研究中,时刻注意与英国的外交政策进行呼应,使得“外篇”与“内篇”既彼此独立又相得益彰,始终使读者置身于宏大的时空范围中来审视威海卫。
第二,善于叙事,注重细节描述。诚然,外交决策的出台与谈判中博弈的背后,始终是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外交决策多是理性考量的结果。然而无论是在决策出台还是在决策付诸实施的过程中,决策者和执行者也都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他们的个性思考,也使得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一定的历史偶然性。《帝国的角落》在梳理中英外交的过程中善于叙事,且注重发掘外交活动中人物的思维过程。其在对清政府“联英之议”从地方走向中央过程做出的详细透析[2]94-105,对威海卫交涉与归还谈判过程进行的全程追踪[2]105-115、197-208,对庄士敦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在威海卫构建管理模式进行的深入思考中[2]345-349,均对涉及人物的观念较为看重。英国租占威海卫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当地百姓与英国人之间的关系如何?是否发生了大规模的冲突事件?《帝国的角落》善于关注细节,以小见大,对1900年英国在威海卫的税收与勘界活动中,威海卫谣言的兴起和演变而成的暴力事件进行了细致的呈现,以此为例揭示威海卫民众与英国人间关系的变化[2]271-288。又如,英国人在威海卫为百姓接种天花疫苗中遇到了不少阻力,《帝国的角落》对男人、女人与小孩分别为何而拒绝接种详细说明[2]440,从细节中体现了中西文化观念与生活方式的差异。
第三,提供了多种视角,使选题研究更加丰满。英国租占威海卫事件的当事者固然是中英政府两方,而真实的历史是立体的,往往关系到方方面面。要做到全景式呈现,增强历史情境感,既需要入乎其内,理清事件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也需要出乎其外,选取恰当的视角与维度来旁观事件的进程。笔者注意到,《帝国的角落》在中英外交过程之外也有适当的观察,将英租实现之时人们的观感与议论汇集起来,设专章分英国、中国及列强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一方面快速将读者带入了历史情境中,另一方面也为读者提供了跳出外交事件本身审视威海卫问题的视角。而在分析学术界研究较为薄弱且存有较多争议的“威海卫华勇营”问题时,作者特意将时人对华勇营不同形象的描述呈现出来,并在此基础上尽量还原其真实形象。凡此,均充实了研究内容,丰富了研究视角,增强了历史情境感和可读性。
《帝国的角落》一书除以细腻的叙事手法尽可能重构史实外,还时刻注意做出客观的评价,并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与教训,既发挥了史学研究垂训后世的功用,也引发读者陷入深层的思考。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帝国的角落》是在宏观视野下对英国租占威海卫进行精细研究的佳作,是作者专注此问题七年深厚积淀的精彩呈现。但正所谓“金无足赤”,该书仍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首先,本书将威海卫视为宏大时空中的局部,如能适当补充反映当时远东局势的地图,或许更能加深读者的直观印象。其次,该书发掘并利用了多种英方档案资料,而在对中方材料的发掘及中英材料的互证方面,似还有探讨的空间。最后,大量数据的汇集与表格的整理,起到了留存史料的作用,也有待于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行深入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