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丽琴
(福建省建瓯市东游镇中心小学,福建 建瓯)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深入实施,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支架式”教学作为建构主义理论提倡的有效教学模式,它的本质就是通过对学生所学知识的了解掌握,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采取多种措施为学生建立一个知识“支架”,使学生在更高的层次上掌握所学知识,从而实现能力与素质的提升。支架式教学模式的运用,在教师的教学和小学生的学习之间建立了一个有效的最佳结合点,该教学模式既注重小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构建”,又注重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方式。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索。
支架式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让学生通过学习理解掌握和构建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获得更高的认知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在进行支架式教学时,一般是由教师为学生提出“问题情境”,并给出学生可以获得的一些必要工具,再由师生共同确立学习的预期目标,通过对问题情境多种可能性的探究来获得知识和提升能力。借助支架能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支架式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支架式教学是建立在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最近发展区”内,适当运用支架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开展支架式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提高其探究欲望,通过探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而思维能力是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三是让学生学会学习。21世纪人才竞争的核心就是学习能力的竞争,一个人只有学会了学习,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与素质,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支架式教学模式的运用,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通过这种能力的迁移,就能培养学生的全面学习能力。四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由于数学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猜想、推理、抽象等实践活动来获得知识,课堂教学过程作为师生相互交流和共同发展的过程,通过运用支架式教学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让学生进行实践探究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运用支架式教学来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在教学设计时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树立教学是为了帮助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理念。进行教学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最近发展区来安排教学内容,确定课堂讲解的重点内容。设计的问题情境、解题思维方法等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认知和思维能力,要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探究学习能力是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进行支架式教学设计,要利于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认识产生疑问,这就要求教师设计教学内容要以问题探究为重点,要树立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意识。有了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才能让学生在问题探究中获得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而且教学中为学生搭建问题支架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最重要的策略之一。
开展支架式教学,特别要注重情境化的学习,要为学生创建有利的学习环境,其意义在于为学生呈现所学知识的背景或环境,从而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因此,要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进行学习,并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来接受和同化所学新知识,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以实际情境的创设为前提,既要注重创设教学情境,又要注重营造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以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
进行支架式教学设计,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社会性和合作性,要能够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及学生与社会之间提供交流的机会。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要注重为他们提供支架,要提高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学习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中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既能相互帮助,相互取长补短,还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合作学习报告会的运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支架式教学模式开展课堂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支架式教学实施的环节,并在每个环节中科学合理地运用恰当的方法策略,才能使支架式教学发挥其作用,实现有效教学,培养学生较高的数学核心素养。
支架式教学方法运用前需要预测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只有准确预测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提供有效的参考。为此需要教师进行教学内容的前期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等,才能有效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例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问题”这部分内容时,需要先预测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算式的有余数除法的口算和“加1法”与“去尾法”的应用,通过运用有余数除法的实际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有余数除法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本课将新学利用余数除法来探究解决实际问题。应把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和理解“加1法”与“去尾法”的作用确定为重点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应把学生已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和“加1法”与“去尾法”作为已有发展区,把学生能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运用“加1法”与“去尾法”作为潜在发展区,这样就可以把已有发展区和潜在发展区之间的区域作为最近发展区,并以此来设计教学内容。
搭建支架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就是要求教师在新知识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生活经验和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教学问题情境,同时,教师应有目的地创设一些趣味性的悬念,既提高学习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例如,进行“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问题”教学时,可根据以上的预测,为学生搭建如下几个问题支架:
支架一:在一列旅游小火车上有几排长椅,每排长椅最多能坐5个人,现有41人则至少需要几排长椅才能全部坐下?
支架二:在公园划船时,每船最多乘坐5人,41个人最少需要几只船?
支架三:小明拿20元钱去超市买饮料,每瓶3元,小明最多能买几瓶?
支架四:小丽星期天洗印了35张相片,她要把这些相片放入相册中,每页只能放4张,请根据所给的这些信息,想一想能解决什么问题?
子支架1:至少用几页相册纸才能把所有相片放下?
子支架2:这些相片最多能放满几页相册纸?
支架五:请根据“15÷4=3……3”来编一道类似上面的问题,让大家共同解决?
搭建了支架后,教师还应给出学生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法,如,对于以上问题的解决可使用列算式的方法、摆方块、用彩笔画图、多媒体演示、小组交流讨论等方式来解决。
由于小学生的学习主要是以兴趣为学习动力,再由于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容易走神,只有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才能让学生的思维进入问题情境中。因此,教师应充分运用多种方式手段来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探究、合作交流,从而在问题探究中增强能力和素质。
进行支架式学习,根据教学内容需要,既可以运用自主探究方式,又可以运用合作学习方式开展支架式学习。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来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探究中做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与融会贯通,这样既能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记忆与理解,又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时,主要是为了让学生通过相互交流讨论、相互借鉴、相互取长补短,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思维能力,最终达到学生观点的一致,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例如,在上述搭建支架环节中为学生设置了五个支架问题,可运用自主探究或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学习:
支架一:在该支架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并询问学生究竟是需要安排8个长椅,还是9个长椅呢?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或办法来为大家验证一下。学生通过利用学具进行动手实践操作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之后可以让各小组进行课堂交流回报验证方法及结果。
在本支架问题中,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师生合作交流,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观察、动手、分析、计算、判断和用数学语言表述问题,让学生体验了解题问题的过程,并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交流,动手验证,找到问题的答案。在此过程中也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提升,数学核心素养得到发展。在支架问题二和三中,由于此问题与支架一类似,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把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于学生,让学生对“加1”的方法在解决问题中进行深入的体会,使之掌握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加1”,在什么情况下不能“加1”。这个过程还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更好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素质教育理念。
再如,在支架四和支架五中,这两个问题具有开放性,它的解决方法和答案是不唯一的,有利于学生对本次课程所学数学知识进行拓展延伸。通过对上述五个支架的学习,就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实际应用问题的“加1法”与“去尾法”在不同问题情境中的运用技巧,这样就能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并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和经验得到丰富。
当支架式学习结束时,教师通过对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及学习结果的评价,如果认为学生完全掌握了所学知识,并达到了教学目标要求,即穿过了“最近发展区”,则教学支架就自行消失。同时,在支架式学习结束时,还要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既要对个人的学习进行评价,更要注重对小组合作学习效果的评价,既要评价学习结果,更要评价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学习态度及情感表现,使“三维”教学目标得到有效落实,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支架式学习用于小学数学教学,能为小学生的学习提供恰当的帮助,使学生借助于“支架”向深层次的知识领域爬升,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和提高。因此,需要教师理解掌握支架式教学的内涵,掌握其应用流程和环节,以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