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君华
据“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课题组对22家高职院校统计结果显示,在统计院校中,只有1所高职院校尚未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高职院校开设的双创课程一般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类,依据修课范围是全部学生还是部分学生进一步分为公共必修、公共选修以及创新创业方向必修、创新创业方向选修四类。在21所已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的高职院校中,81%的高职院校(17所)开设了公共必修课;95.45%的高职院校开设了公共选修课;22.73%的高职院校(5所)开设了双创方向必修课;18.18%的高职院校(4所)开设了双创方向选修课。在21所高职院校中,76.19%的高职院校(16所)设置了创新创业学分。课题组中有19所高职院校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政策、文件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了双创课程体系。
通过子课题组22家院校的交流以及线上线下课程信息搜集和分析,发现以下问题比较突出。
创新创业能力的养成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两门课就能解决的问题。创新创业需要信念、勇气、意志、乐观、远见、诚信、合作等内在精神品质的支撑,需要经营管理知识、政策法规知识、专业技术知识、人文社科知识等多方面知识的积累,外在需要人际沟通、数据分析、市场拓展、团队建设、整合资源、风险控制等技能。目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普遍存在课程针对性不强,忽视课程间的衔接与协同,课程碎片化,学程杂乱无序,课程体系不完整等问题,从而双创教学难以有的放矢,卓然有效地培养、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难以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创新创业实践中的现实问题。
创新创业精神是这个时代人人不可或缺的,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理应是面向人人的;而另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要求大家都去创办自己的企业。所以既要面对人人,又要因材施教。而现状是,一方面,一些高职院校狭隘地解读创业,将创业教育理解为“老板教育” “老板速成班”,聚焦于少数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运作,在课程开设上没有面向全部学生,偏离了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养成的创业教育本质;而另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走向另一个极端,创新创业课程的开设忽视学生个体的差异以及能力养成的规律,面向全体学生的必修,导致有兴趣有潜质的学生“吃不饱”、“不过瘾”,而志不在此的学生“陪绑式”的修习、味同嚼蜡,从而使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差强人意。
高职院校普遍设置了创新创业课程,但大多数院校都只是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上增加了小部分关于创业教育的内容,甚至有些院校仅仅是设置一些零散的讲座、就业指导或者选修课等。有些院校虽然构建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但对双创课程与高职生专业素质、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加之专业教师不能在专业课的教学中将双创知识与技能很好地融入、引导,创新创业课程同专业课程像两条不能相交的铁轨,孤立于专业课程体系之外,导致创新创业课程呈现“孤岛化”状态,难以融入高职教育教学体系。
综观高职生创新创业,迭代是其典型特征。我们在课题组22家院校征集创新创业典型,近乎100%的创业者都有失败、受挫的经历。其共同的特征是:在挫折中快速调整,小步快跑,与市场互动中微调微创,在试错中进行项目迭代创新,走向稳健经营。其创业历程可以划为典型的四个阶段:客户开发、整合资源、精益创业、永续经营。
一是客户开发。搜集市场信息,接触目标客户,建立并维护良好的互动关系,及时有效沟通产品与顾客偏好信息,推广产品。
二是整合资源。迭代创新必须创造性地进行资源整合与利用。资源匮乏是创业与生俱来的特质,而微调微创也会随时提出新的资源需求。
三是创建新企业或新事业。产品迅速迭代,日臻完善,创建新的组织或组织结构的再设计势在必行。在这一阶段,创新创业者要完成产品的小规模生产、组织制度的初步设计、地址选择、公司注册、商业模式的明晰与优化等工作。
四是永续经营。通过迭代,逐步确立可持续的业务。在这一阶段,创业者需要基于规范、系统的资产管理,从满足顾客需求中获取回报,并要基于财务数据分析不断思考和改进服务,为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
典型任务的一致性包括两种类型:前后任务具有时间上的逻辑关系,前一任务是后一任务的前提或基础,后一任务是前一任务的延续与发展;前后任务是同一逻辑范畴的工作,在性质上一致的工作。
基于高职迭代式创新创业过程分析,依据典型任务的内在一致性关系,遵循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原则以及综合化、活动化、多样化的高职双创课程建设原则,保证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践性与职业性以及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体系的融通,构建高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高职双创课程的创新性、创造性、实践性以及其价值的基础性和未来性,决定了双创课程体系的教学组织与实施必须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进行改革创新。
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路径,围绕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这个双创目标,将其分层分段落实到三年的学程。遵循高职教育教学规律,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既面向人人又因材施教,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分布与设置形成三层一线的架构:即第一层次,设置创业遗传代码;第二层次,激活创新创业细胞;第三层次,养成创新创业能力。三层一线体系是一个全方位渗透高职人才培养过程又相对独立的完整体系。
不同地域、不同基础、不同起点的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碎片化的设置、薄弱的师资等,置双创课程孤立于专业课程体系之外的尴尬境地。面对创新创业教育孤岛化现象背后一系列教与学的问题,解决路径只有一条:将孤岛变成灯塔,点亮专业教育,点亮学生的心灵。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衔接与融合。
基于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技术拔尖型人才的教育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可以从五个方面着手:第一,重新定义高职教育。第二,重新设计教学体系。第三,三年学程的关键环节双创化。第四,师资双创化。第五,关心学生的志趣差异,分层分时规划实施创新创业课程。
基于以上的研究思考,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历经多年探索实践,创建了“优+”双创人才培养体系。
高职院校应以优质高职教育为主体,以拔尖技能提升和创业技能提升为两翼,面向学业突出学生,针对其不同需求,量身定制针对技能特长生的拔尖技能提升培养体系,和针对创业特长生的创业技能提升培养体系,最终使不同学生各得其所,进行分类教学。“优+”人才培养体系实施要点有二。
第一,以“优”质教育体系为主体。“优”质商科教育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基于学院名校优生的现实,提出与国家一流商科专业相匹配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包括“会想”、“会干”、“会管”三个方面。具体包括课程、实训与创新创业基础训练三个子模块,三个子模块相互支持、相辅相成,共同培养新时代创新型岗位就业人才。
第二,以技能提升体系为两翼。包括拔尖技能提升和创业技能提升两个模块。一是组织学生参加高层次高水平技能大赛。二是组建科研兴趣小组。
创新创业技能提升模块,针对富有创业激情与创业基础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拓展学生学习的广度,使其融会贯通,创造性思考与解决问题,通过真实创业项目培养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滕飞.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04).
[2]包翼.基于创业过程的高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6).
[3]梅伟惠,徐小洲.大学生创业技能要素模型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03).
[4]埃里克·莱斯.精益创业[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5]彼得·德鲁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