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剑玲
(深圳市龙岗平湖外国语学校,广东 深圳)
叶圣陶先生曾表示,实施作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学生的自我修改,而不需要等到老师去修改。而为了保障学生习作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新课程标准做出相应指示,大致内容主要指要积极利用学生相互修改和自我修改方式,从而促进其自身写作能力提升,同时把握好小学中期,积极指导学生掌握修改错误语句的能力,在小学最后阶段要帮助学生提升自身修改习作能力,同时要让学生学习交换修改,从而有效提升自身习作水平。因此,通过促进学生培养相互修改和自我修改习惯,加强习作能力,从而为提高学生习作水平奠定基础。
通过仔细分析得出,第一,实施修改习作教学活动遵循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并以学生为主体来实施。第二,将语文作为一门实践性学科,语文学习主要考查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第三,倡导新课程改革下的课程理念,即探究式、合作式以及自助式学习。第四,教师通过多元化教学方式,以及深度开发课程资源等方式指导学生通过实践提升自身学习能力。同时,通过有效方式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审查自己的作文,有目的地评析同学的作文,才能不断地加强学生对语言的领悟能力,从而促进学生作文水平提升。
下面,作者依照自身的教学经验,浅谈一些见解和做法。
叶圣陶先生通过自身实地教学经验以及为学生改作文的经验总结了以下感受:学生的作文如果让教师来进行修改,对于学生来说没有任何帮助。教师修改学生作文会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同时叶圣陶先生非常注重“改”的主体人,即修改人应该是作文本人,教师的职责是做好点拨和引导工作。
传统作文教学方式主要以学生写和老师改为主,最终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主要是因为教师没有深入了解学生能力水平,一味地根据自身能力水平来对学生进行指导,导致修改成为教师的独角戏。让学生掌握作文修改主动权,从而改变传统的学生写完便不需要再做任何工作的局面,让学生亲身参与到作文训练当中,进而为学生习作批改能力的提升以及习惯的培养提供保障。
在引导学生学习修改作文的初始阶段,必须有个模仿学习的过程,教师可下水示范,带学生走一程。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分析学生的作文,将发现的问题进行综合,并在其中选择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段落向学生展示,让学生积极阐述个人想法,同时教师要将修改和讲评融合在一起,进行标注,并将修改方法和理由向学生进行明确阐述,利用多媒体设备将正确的修改符号向学生现场展示,其中包括换、调、改、添以及删等,从而让学生了解修改过程和修改方法,并熟知不同符号所代表的含义,保障其在今后的习作修改当中能够遵循正确方法来实施。
第一,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从而实施相互修改和自我修改,并且要依照习作水平来合理分配小组,为了提升管理效率,可以实行男女搭配模式,同时要在每一组当中选取一名同学为组长,便于该项活动的实施。
其次,要教给学生基本的自我修改和互相修改方法:先明确评改标准,从常规指标和特定指标两方面入手。常规指标包括卷面、字、词、句、标点,特定指标包括审题、选材、内容、表达。然后,还必须掌握统一的修改符号,并写上恰当的眉批和旁批,再在末尾写上总评。
然后,在“自我修改”这一环节,首先根据习作要求,概括出自评要求,然后根据自评要求自由朗读习作,最后在题目右边写上评价等级,并把自我评价语写在习作后面。(要写出“自评”两字)
最后,在“互相修改”这一环节,一定要明确互评要求,互评要求一般是:
1.把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用~~画出,好词用△标出,并在旁边写出理由。
2.圈出文中的错别字,错用标点的地方,用笔划出。
3.发现有语病的句子作上标记,并加以改正。
4.对语句特色、写作特色等方面进行评价。
5.参照自评等级,在题目右边标上你的建议等级,在自评后面写上你的评语。
培养学生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习作的习惯和能力,不但能让学生处于主动的地位,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与能力发展,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而且能让教师从繁重的工作中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用更多的时间去钻研教材,探索教学新方法,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