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慧敏
(江西省瑞金市八一小学,江西 瑞金)
在新课标中,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数感。即使新课改实行了不短的时间,但是学生数感培养的效果还不理想。需要教师进一步采取有效的方法去提高学生的数感。如何在新课改之际培养学生的数感成为小学数学教师面临的新课题。通过实践发现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创造兼具动感、美感、情感的课堂,那么就能在课堂中体现数感、挖掘数感,从而培养学生的数感使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得以提升。
数学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参与其中。通过教师开展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感知数学、体验数学。动手做一做,从而领悟到数学的价值意义,初步建立起数感。在教学中教师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体验,设置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动手参与,从而感知、体验和理解数学,在此过程中促进学生建立数感。例如,在教学“位置与方向”这一内容时,先让学生尝试指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知道早晨面向太阳,前面是东,后面是西。教师提问:“如果是晚上又该根据什么来辨认方向呢?”“你能在教室里辨别出各个方向吗?”然后让一个同学面向黑板,其他学生以这位学生为坐标辨别方向。辨别完后又变换不同的方向让学生继续辨认。通过这样动感的教学,学生能够获取位置与方向的相关知识。这一系列的动感教学还帮助学生建立了数感,提高了他们的感知能力和探究能力。
数学也有其独特的魅力,它的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一个简单的数字符号、数学公式、数学定理就体现出了数学之美,构成了精彩的数学世界。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之美,挖掘教材中隐藏的美的因素,通过巧设课堂活动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分析、理解和领悟,从而让学生在发现美、领略美、享受美、感悟美过程中强化数感,促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例如,在教学“面积”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联系前面学习过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知识,拿出相关实物让学生对比图形的不同之处。通过摆一摆、拼一拼、移一移看看得出来的面积是否一样。不同的图形有不同的美,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摆好图形之后观察图形,然后将图形转化成学过的计算面积的图形。通过知识迁移的方法探索和推导出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到图形之美,并在美中提升数感。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还提升了他们的探究能力和表达能力。
情感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教学内容等巧设适当的学习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能主动地、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如此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感,达到以情激情、以情引思的目的。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借助生活中学生常见的物品来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首先可以借助故事情境激发学生的乐学之情。如:小胖家的一块正方形瓷砖坏了,他决定重新补一块。但是瓷砖店里没有正方形的瓷砖,只有长方形的。小胖说正方形瓷砖的边长是1米。瓷砖店老板拿出5块面积是2分米的瓷砖,说刚好凑成一个正方形。通过这个故事引出长方形、正方形的概念。并根据故事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瓷砖店老板是怎么算的吗?”学生左思右想,或互相合作、或独自解答。最后教师公布答案:块)。关于正方形和长方形,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列举出来。如长方形的桌子、黑板、笔盒等,正方形的积木、纸巾盒、魔方等。通过这样的设计,让学生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并培养了他们的数感。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教师不断去探索、实践。在实践中总结经验,运用动感、美感、情感的数学课堂引导学生去感知、理解和体验数学,从而形成数感。教师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为基础,立足教学实际,钻研教材,巧设具有动感、美感、情感的课堂帮助学生提升数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