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对助产人员应具备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综合素质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在西方国家,助产已从护理分离出来,在我国,助产仍从属于护理,助产教育仍以大中专为主,本科学历助产人才严重缺乏。[2]如何满足社会需要,培养适应我国基本国情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助产专门人才,对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对高职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探索与实践,构建了“34634”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取得良好效果。
人才培养模式简言之,就是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3]结合社会对助产人才的需求,以及我国目前助产仍从属护理的特点,定位助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主要面向医疗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在各级医疗机构从事临床助产、妇产科护理、妇幼保健护理、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健康宣教和计划生育指导等工作。培养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实际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人文社会科学、护理与助产、预防保健等基本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康的心理素质与体魄,掌握护理学、妇幼保健的基本理论和助产专业技能,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应用型、技能型助产专门人才。毕业后能顺利通过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及助产技术资格考试,并取得护士执业资格、助产技术考核合格证。
鉴于助产专业仍从属于护理,学生毕业必须通过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取得护士执业资格证,而助产士资格证是学生毕业后在相应岗位从事助产岗位2年后参加省级助产士资格考试获取证书,护士资格证是从事助产岗位的必需条件,因此,提出“一个突出、二条主线、三阶段学习、四大课程模块”学习目标。一个突出是全面学习护理,在全面学习护理课程的基础上突出助产技能的学习。二条主线是护士资格考证线、助产就业线,二者不可偏废。三阶段学习指的是大一基础课,大二“临床课+实训+见习”,大三跟岗实习。四大课程模块指的是公共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核心课模块、素质拓展课模块。建立“就业导向、校院合作、联合培养、工学结合、一体化育人”的人才培养思路,构建“34634”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状态三融合。指的是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融合,校内理论学习与医院见习及跟岗实习的融合,工学结合中角色的融合。
(1)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融合。在教学中,创新理论教学模式,将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融合,如将正常人体结构与异常人体结构与功能融合起来,改变以前单纯讲授基础知识,造成学习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脱节的情况。
(2)校内理论学习与医院见习及跟岗实习的融合。在实施中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在大二期间采用周末分散见习、假期自联见习、周末及假期社区卫生服务实践等方式,将理论学习与见习及实习融合起来,充分利用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见习有机结合,贯穿于大二整个学年的教学过程之中[4]。校院合作共建校外周末见习基地,如孕妇学校、母婴会所、医院产房、社区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真正实现边见边学、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在不影响其他课程的情况下,鼓励学生利用周末分散见习,学生周一至周五在校内进行理实一体的学习,周末到校外实训基地带着问题进行见习。这种实践教学模式的改进,得到广大学生广泛一致的好评,真正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与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
(3)工学结合中角色的融合。无论是校内实训,还是周末见习,都要求学生进行角色定位,进行了“我是助产士”“我是当班护士”“我是社区护士”“我是孕妇学校健康宣教的主讲教师”“今天我主班”等引导活动,进行角色融合,唤起学生的思考与自评,如“我胜任吗?我与正式员工的差距”等。在跟岗实习中,医院指定兼职教师带教并全程指导,角色融合更加紧密,进一步促进了学生的专业学习。
2.课程四模块。四大课程模块指的是公共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核心课模块、素质拓展课模块。公共基础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行为规范,注重人文素养课程的开设。专业基础课模块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淡化学科界限,加强课程整合,避免课程间内容的重复,符合职业准入的要求。[5]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是国家执业执照考试涵盖的课程,毕业后从事护理与助产岗位必修课程,在全面学习护理知识的基础上突出助产核心课程的地位,强调实践性与应用性,满足就业导向、岗位需求、考证需求的课程模块。素质拓展课模块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及潜能、个人空间的拓展,同时满足学生毕业应对职场变化。课程四模块的安排合理,职业素质、岗位能力层层递进、不断提升,符合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符合从初学到专家的成长规律,满足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
3.教学六手段。教学六手段指PBL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翻转课堂互动教学法、实训教学法、任务驱动法、信息化教学法。在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时,特别重视教学方法的改进,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指向“一个中心”,即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指向“两个培养并重”,即职业技能的培养、职业素养的培养,指向“三个一体化”,即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学习性与实践性一体化、教学情境与工作情境一体化。在教学质量把控上,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多级教学督导机制、引入教学竞赛机制、学生评价反馈机制及评教机制、督导员随机听课机制、教学质量考核机制、教师考核与奖金挂钩机制等,对教学环节进行全方位质量监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教与学之间形成监督和反馈,形成学校、系部、教研室三级把关,督导专家、同行、学生三级评教的监控体系,以保证教学质量。
4.课堂三形态。主要指教材一体化、教学场地一体化、教师一体化。
(1)教材一体化。在教材开发上,鼓励教师参与编写教材,使用与兄弟院校共同编写的教材,满足助产专业高职学生学习“助产技术”“妇科与计划生育”“优生优育与妇幼保健”等课程,结合行业标准制定并编写《产科与妇科操作技能同步实训指导》等教材。注重教学资源的开发,特别是精品课程、微课、翻转课堂、职教云课及蓝墨云班课等信息化教学。
(2)教学场地一体化。学校近年来投资数百万建立了一体化的教学实训中心,融教室、实训和考试为一体,使实训中心具有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实训演练、技术强化训练、社会服务等多种功能。
(3)教师一体化。近年来,有临床经验的教师及留美访问学者等成为教学中坚力量。教师一体化体现在专业理论课教师与实习指导教师一体化,他们既能讲授理论,又能讲授实践操作技能,还能讲解现场护理技术等问题。学校从临床一线聘请的兼职教师,直接参与理论教学与实训指导,在学生大三跟岗实习过程中,学校完成骨干带教老师的选拔与培训。
5.技能四训练。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职业能力不断成长。这个阶段的第一步训练是在校进行基础护理、助产技术及各科临床护理的在校实训,与教材同步,以夯实基础。第二步训练是临床见习,采用周末分散见习、假期见习的形式进行,学生提前有了职场体验,获得了直接经验,促进了专业学习。第三步训练是第四学期末跟岗实习前对基础护理、助产技术及各科临床护理岗前培训,进行实境训练,若不能通过将取消后续的跟岗实习。第四步训练是到各大医院进行有兼职教师全程带教、全程指导的跟岗实习,实习前有培训,入科前有入科考试,出科有出科考试,整个实习中还有三阶段考试,实习早期、中期、晚期考试,这样不仅促进学生学习,也为临床储备人才做准备,学生职业能力全面提升。
1.助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通过校院合作,进行了专业调研,了解临床一线行业需求,对助产岗位的职业能力、岗位任务、职业准入等进行论证,从而确定课程体系。进行课程标准及目标的设计时,在课程内容的选取上以就业为导向,以助产士及护士工作过程为线索,对接护理与助产行业标准与准入,注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学生理论学习按课程四模块水平走向,将素质教育有机融入所有课程中。在建设教学资源时,加强师资培训,鼓励教师重回临床一线进行社会实践及参与国内外学习与培训,提升师资水平。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加强实训室建设和校外实训基地开发。在教学质量保障上实行三级监督管理和学生评教反馈开放管理,真正实现全方位全程量化管理标准化管理模式,强化人才培养质量保障。
2.助产专业建设特色及成效。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特色是:院校合作建专业,周末见习边见边学创特色,“34634”人才培养模式科学筹划,付诸实践把控质量,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并重培养,夯基础造精品。通过严谨的管理并付诸实践,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护理专业成为省级教学改革重点专业,学校成为省技能高考点,校内实训基地成为省重点建设项目。培养的助产专业学生整体素质大大提高,在实习中获奖无数,得到各大医院一致好评,连续三年创助产专业学生就业率100%,学生护士资格考试通过率100%,教学改革成效卓著。
总的来说,助产专业学生既要学习护理专业知识,又要学习助产专业理论与技术,时间短、任务重,近年由于大量削减课时,任务更加繁重,助产专业学生明显比护理专业学生压力大任务重。教学中,如何将理论与实践更有效融合,如何将周末见习、边见边学的工学结合模式管理得更加规范有效,从而真正促进教学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如何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临床带教老师的指导水平,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将信息化教学普及并落到实处,真正提高教学质量,还需要长期研究与实践。随着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变化,助产专业人才趋紧,要培养社会需要的助产人才,零距离接轨临床,还需要不断加强专业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探索出更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