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燕
(苏州市阳光城实验小学校,江苏 苏州)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创造力的培养成为小学教学的重点,这也给小学科学教育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根据目前小学科学教育的现状,具体提出培养策略。创造力的培养要从小开始,小学也是认知世界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让他们对新事物产生较大的求知欲,对他们思维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
我国家长普遍重视孩子的成绩,认为成绩是决定孩子人生的重要因素,对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不够重视,有的甚至认为科学只是一门娱乐的课程,远不及数语英主科重要。这种思想使得学生对科学的重视不高,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态度不认真,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
小学科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但目前我国科学教学的方式太过古板,缺乏创新,学生在课堂上面对的只是书本,这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也较差。传统课堂教学不能实现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影响学生的发展,必须改变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创造力的结果就是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践操作机会太少,学生的思维不能得到扩散。相比于理论教学,在实践中发现知识会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且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更能开发他们的大脑,培养其创造力[1]。科学本就是一门实践较多的学科,教师应该利用这一优势,尽可能多地带领学生参与实验,培养其动手能力。
在教学课堂上,给学生介绍一些发明创造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如莱特兄弟从小就对机械有着浓厚的兴趣,有着飞行的梦想,通过对载人滑翔机的研究,制造了第一架飞机。奥地利人卡斯珀发现,带羽毛的箭要射得更远,受此启发,他发现枪管内膛线对子弹有稳定作用,发明了复枪。通过举例子让学生知道发明创造并不是特殊的人的特殊伟事,只要我们注意身边的小事,善于发现问题,任何人都有机会成为发明家,以此来鼓励学生发明创造。
历史上很多发明家并没有较高的知识水平,他们的创造发明主要来源于实践操作的经验,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成功的。现在学生有了专业知识的教育,但缺少动手操作的机会,这样阻碍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在科学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自己制作模型,进行一些创造性的活动,根据实验,得出结果。让学生了解人类知识的认识方法和认识过程,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造精神。教师应该注重课堂上的实践操作,让学生的创造力在实践中培养[2]。
想象力是创造的来源,只有具备丰富的想象力,才能进行科学创造。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应注重对想象力的培养。小学科学涉及很多的科学现象,对小学生来说这些都是未知的。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通过提出各种问题,让学生猜想科学现象的原因,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这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对科学这一学科的兴趣,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传统的小学课堂主要是“填鸭式”教学,教师占主体地位,学生往往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认为教师讲的一切内容都是正确的,没有认真思考,这种教学方式根本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孔子曾经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就告诉我们在学习中必须要思考。小学科学教师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才能更好地进步,只有学生敢于质疑教师所讲的内容,才能证明学生有认真的思考,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
对于小学科学课堂来说,创造力的培养必须在和谐、愉悦、宽松的环境下进行,使思维得到发散,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保护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要以统一的方式约束学生,这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课堂上保护个性思维的发展,同时这也是对创造力的保护。另外,要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应该成为伙伴,这有利于活跃课堂氛围,师生平等,这样学生才敢提出质疑,让学生畅所欲言,互相交流讨论,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想法,积极动脑,改变以往压抑的课堂。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很是关键,虽然目前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较多问题,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但是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完善。教学工作者要根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具体分析,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将促进我国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