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朱贵
(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县陈巷镇上花小学,福建 漳州)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美育被写入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这就为小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美育与其他学科相比,它不是一门单一的学科课程,想要提升学生的美育水平,就需要各科教师将其贯穿于各学科教学之中,通过相互交叉渗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校与其他同类学校相比,具有较为丰富的美术校本资源,鉴于此,笔者尝试将其运用到数学教学中,通过不断地摸索和探究,取得了较好的美育教学效果。下面,笔者就小学美术校本资源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希望为广大一线教师教学提供帮助。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一些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关注本学科的发展之外,还注意到本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进行课程融合。这种做法值得倡导,只是在融合的过程中应遵循科学的方式方法。首先,应确立融合的原则,即融合时应以学生为核心,目的不是把学生知识的篮子装满,而是把他们思维的断点相连,把他们的心点亮。基于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善于挖掘其内在的联系。目前,在现行的小学美术与数学教材中,看似毫不相关,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下面笔者将就这两个学科的联系展开论述。
在现行的数学教材中特别是低年级数学教材编排中存在着大量的动植物图片,之所以如此安排,是为了避免学生由于年龄小,识别少而导致的理解力差的问题。通过在教材中合理运用图片,促进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奠定了扎实的基础。高年级与低年级教材不同的是,图片数量较少,但一些条形、折线、扇形等统计图增加,以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这样的教材设计,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为其掌握知识提供了助力,更使学生接受了美的熏陶。
随着年级的增长,小学数学知识也呈螺旋上升式编排。因此,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时,也应根据阶段的不同组织学生进行知识的系统整理。唯有此,才会帮助学生掌握数学学科内在的联系,构建其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在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系统整理时,教师往往会运用一些符号进行梳理,使杂乱的知识更为系统化、清晰化,降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难度。在运用符号时,不妨采用一些个性的美术符号,以增强其美感,激发学生整理知识的兴趣。
许多人认为美术具有不整齐的特点,线条的长度变化、轻重缓急引起物体的明暗变化构成了美术的美感,这种看法有失偏颇,因为稍加注意就会发现,轴对称图形产生的对称美也是美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在低年级数学教材中虽然有大量的图片,但图片的编排则颇具美感,通过图片和文化的巧妙结合,使教材更具可读性和趣味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以教学图片进行辅助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力,更活跃了课堂气氛。例如,教师在教授低年级学生加法如“5+2”时,可以用小棒图来进行辅助教学;在教授高年级学生关于分数、行程问题方面的内容时,运用分数、线段图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乏一些应用题型,如低年级数学中“小明下课后去买笔,他先买了13支铅笔,又买了5支圆珠笔,请问小明一共买了几支笔?”此时,教师就可以拿出事先制作好的“铅笔”“圆珠笔”图片来代替相应的文字,以加强学生对事物的理解,提高其学习效率。
在现代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以其独有的优势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青睐。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教学,为传统的教学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多媒体教学中,图文并茂、声像兼具是其最主要的特点之一。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运用多媒体,也是运用美术校本资源的一种重要形式。例如,在教学“分配问题”时,教师就可通过多媒体可见的图片,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甲、乙、丙、丁四个人参加全班同学聚会,聚会结束后,四人乘一辆出租车各回各家。甲在全程的处下车,乙在全程的处下车,丙在全程的处下车,丁坐完了全程,四个人全程花费35元,请问他们各自应该怎样付费?在出示这个问题情境时,可配上四个人争吵的图片、出租车的图片等,以此来激发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不断深化课程改革的当下,小学数学教师应始终以儿童为核心,以学生需求为出发点来进行课程的构建,学科的融合,通过将美术校本资源融入数学课堂教学中来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