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梦茹 王巧林
摘 要: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促使教师更要与时俱进,根据时代要求作出相应的教学改革。教育理念远比教育方法更重要。理念是泉眼,方法是泉水,只要教育理念清晰正确,将会引申出千万个充满智慧的教育方法。将国培语文教师学习计划中接受的培训,从教学方法的创新到教育理念的更新,从新课改的思考到自我教学的反思,都是一场非凡的成长历程。这样的语文教育学习是一次奇妙的生命之旅,更是一次来自生命的蜕变。
关键词:课堂教学;国培教育;小学语文
一、国培教育是新理念的缔造者
国培教育让我们打造“语文高效课堂”“语文优质课堂”——即在40分钟的课堂上向学生传递真学识,质量达到品质化、高效率与学术性相融合。国培的宗旨是要让学生不但学习到知识、本领,还要让学生感受到学术精神和求学信念。在国培的学习中,我认识到了自由对于学生的重要意义。我在这里学到了爱需要有智慧与艺术,而自由也需要在一定的规则之内。语文教学必须融入生活之中,我开始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智慧而非聪明;我让学生进行自我成长、自我发展,而非高高在上的教导与灌输;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和心灵健康,而非只注重成绩的好坏。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只有真正接触到学生本身的时候,我才体会到教育工作的不容易。小学正是道德、思想教育的关键时刻,孩子是一个个不同的生命个体,有着不一样的性格脾气,也有着不一样的天赋,所以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不但有智慧与艺术,更需要有经验与思想的沉淀积累。语文课上,有的学生很不听话,甚至有的还在课堂上捣乱。一开始,我认为面对这些小调皮,就应该狠一点、凶一点。于是,我对这些不听话的学生是严厉批评、大吼大叫。可是,效果却是恰恰相反,我越是凶狠,学生就越叛逆。课堂上的情况更是一团糟糕,我自己无法掌控。懵懂让我陷入迷茫;肤浅让我感到无措。就在这时,我进入了国培计划的学习中,在培训中也进行了深度的思考与反思。在审慎与探索中,我懂得了如何与学生相处——是爱的引导而非暴力批评。我也懂得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好习惯——这是需要毅力的坚守而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于是我转变教育方式,“先进行爱的联结再讲道理”——就是让学生感到爱意、温暖在先,让学生明白道理在后。我的教学方式也有所更新。我不再一味地逼迫学生去学习高深的语文知识,而是先从小处、从细节入手。比如,我先让学生练习一小段比较容易的课文,当他们熟练掌握的时候,再让他们进行朗诵或演讲。当学生出色表演时,我给予积极的肯定与赞誉。这样学生就获得了满满的成就感,进而他的语文兴趣也会由此而加深。这就是我现在语文教学的新秘诀:以激发学生语文兴趣为主导,让他们感知文学之美,从而进一步引领他们踏入学习之门。这就是国培教育给予我的影响,也给我的课堂带来了改观。现在,我的课堂上再也没有学生故意捣乱,他们都爱上了阅读与写作。由此我得出一个结论:“教育理念远比教育方法更重要。理念是泉眼,方法是泉水,只要教育理念清晰正确,将会引申出千万个充满智慧的教育方法。”
二、国培教育的信息化创新教学
教师要做好学生引路人。唯有自身德行高尚、品性至纯才能成为学生的榜样;唯有心里充满阳光,思想一片清澈,才能照亮学生内心的幽暗。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塑造灵魂的工程师,我们深感肩头责任重大,因为我们的一次失误,带来的将是学生一生的缺憾。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我们要与时俱进,根据时代要求作出相应的教学改革。在语文课堂上,我所探索的一个新课题就是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堂的应用。教师的讲课需要多彩纷呈,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他们的知识范围,讲课的形式不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还可以借助互联网、多媒体等高科技进行视觉教学。讲课不仅讲授理论知识,还要在教学中融入藝术品位。因为语文不仅是一种机械的知识,更需要用艺术的心灵来进行觉悟、感知。因为本身就是与心灵息息相关,必须摆脱所谓的物质与功利。正如文学大师福楼拜所言:“文学就像炉中的火一样,我们从人家借得火来,把自己点燃,而后传给别人,以致为大家所共同拥有。”
三、我与国培共成长
在国培的课堂中,教师风趣而有深度的讲解,各种思想观点的火花碰撞、课间的细致交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我每天都能带着微笑去面对各种新的教学任务,因为我不在恐惧“教不好”或“无信心”,我有自信能把握课堂的节奏,也有信心能掌控学生的心理。对教育理念更有了高层次的认知与感知。
作为一名年轻的语文教师,我自身教育之路的成长,需要时间与实践的磨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国培”为起点,积极探索全新的教育理念,努力改进教学方式。同时,我还要遵循国培必修课的一个要点,那就是做“积极向上的健康老师”。每一位教师都是一粒火种,这粒火种燃烧的是热忱、敬业与爱。他传递的是厚德、纯粹的人格魅力。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学生效法的楷模。其实,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言语的教导,而是将教师自身的行为品德成为一本活字典,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影响和鼓舞。
最后,我将在国培教育的引领下,在短短的时间里实现生命的蜕变。但愿我们共同期待教育未来的新辉煌。
参考文献:
[1]顾春.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8.
[2]陈录生,马剑侠.新编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