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儿童“行走日记”的策略

2018-02-23 00:18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17年8期
关键词:日记习作儿童

儿童作文能力、水平的发展不是单一的,是在学习、生活中循序渐进、不断提升的综合过程,呈现整体化的特点。在实践中,我们把“行走日记”的研究作为切入口,作为习作研究的载体,但不仅仅把它当作一种习作形式,也不仅仅研究日记教学。我们认为“行走日记”的研究策略,离不开课内外阅读教学,离不开教材中的习作教学,也离不刑L童的生活,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互为促进。

第一节 阅读与“行走日记"

阅读是“行走日记”的基础。《阅读的力量》一书中谈道:“阅读对于培养阅读理解、写作、词汇、语法和拼写能力相当有力。此外,有证据显示阅读还能使人愉快,提升认知发展,以及降低写作恐惧。”“阅读是唯一的方法,唯一能同时使人乐于阅读,又培养写作风格,建立足够词汇、增强语法能力以及正确拼写能力的方法。”叶圣陶先生在1962年4月10日《文汇报》第二版上发表过一篇文章《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有些人把阅读和写作看作不甚相干的两回事,而且特别看重写作,总是说学生的写作能力不行,好像语文程度只看写作程度似的。阅读的基本训练不行,写作能力是不会提高的。常常有人要求出版社出版‘怎样作文之类的书,好像有了这类书,依据这类书指导作文,写作教学就好办了。实际上写作基于阅读。老师教得好,学生读得好,才写得好。这样老师临时指导和批改作文既可以少辛苦些,学生又可以多得到些实益。”

可见,儿童从阅读中积累基本的词汇,学习写作的基本技能、方法,从而渐渐提高日记表达的能力和水平。

课文是“行走日记”的起跳板

苏教版小学语文主编张庆先生说:“教师平时只管‘布云,谁知道哪块云彩会‘下雨。”所谓“布云”,是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引号儿童积累语言材料,积淀语感经验,它是吸收、积累。所谓“下雨”,是指儿童能运用积累的语言材料准确、流利地表达,它是运用。儿童是如何学习书面语言的呢?还不是将一篇篇范文里的规范语言吸收过来,并同化进自己原有的认知组块中去。这样,到了该表达的时候,才能供我选择,为我所用。所以我们不能把阅读教学的功能定位在培养阅读能力这一层面上,而是进一步将其定位在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一更为深广的层面上,不能是思想内容的分析,还要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通过熟读、背诵课文、储备语料,培养语感;注意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辨析词义;练习以多变的句式表达某个意思;引导学生多写读书笔记、观察日记;养成及时摘抄优美词语及精彩片段的习惯……一句话,就是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的资源,在阅读教学中做好日记写作的指导。

阅读教学要有以读教写、从读学写的教学观念。阅读教学不能只是一般化地理解内容、获取知识、体会情感,更要指导学生带着提高作文的要求,带着学生作文中的问题,去读课文,品表达,学运用,并引导学生把从课文中学到的好思想、好语言、新知识,用到日记中去,用到作文中去。首先,我们要认识到:写作是每篇课文教学的必有环节。我们要研究“写作的内涵”,就会发现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写作侧重点,有的侧重于为什么写,有的侧重于写什么,有的侧重于细节描写,有的侧重在对话描写上,有的侧重在关键词的写法上。再次,我们充分认识随文练笔的价值,挖掘每篇课文的训练点,为学生提供大量的鲜活语例,让儿童在比较、归纳、揣摩中形成表达图式,发现一般规律,逐步构建起日记写作的“零部件”。虽然从一篇课文的写作教学来看是相对零散的、细小的,但长期看,结合各年级目标,一学期、一年,甚至一个学段,乃至整个小学阶段来看,这样的言语实践足以覆盖整个习作教学的指导要点:词语积累、句式训练、经典段落、篇章结构等;这样的言语实践,也足以涵盖习作教学的全过程:起一个好题目、选材、构思、修改等,这些为“行走日记”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从一篇篇课文起跳,能引领孩子日记水平渐渐提升。

一、课文中的词汇教学

我们今天如果要写一篇文章,其实就是要综合地表现我们今天以前的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积累、思考和运用。儿童的“行走日记”也一样,就是运用自己的积累、亲身经验进行思维,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达。这里的积累,主要指生活积累和语言积累。所以,在整个小学阶段,我们要重视每篇文章的学习,要鼓励学生将语文书上能用的词句运用到作文中,将课文语言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这是一篇课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也是重要任务。

首先,我们要充分认识丰富学生词汇,是夯实日记写作的基础。

《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作者提出了阅读分为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其中,基础阅读有四个阶段:“阅读准备阶段”、学习读一些简单的读物、快速建立词汇的能力以及精练与增进前面所学的技巧。“第三个阶段——词汇的增长及对课文的运用——通常是在四年级结束时学会的方法,这个阶段的成果可以称作‘四年级读写能力或是‘功能性读写能力。”这就说明儿童要学会阅读,学会写作,首先要有丰富的词汇,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真正夯实儿童的语文基础,同时也夯实了日记写作的基础。

其次,“学到的字词要想办法去用”,是阅读教学也是日记写作的重要的教学目标。

词汇,需要大量积累。语文教师需要着力培养学生“学到的字词要想办法去用”的意识。我们发现学生在自由写作的时候,常常会遇到“我手无法写我心”,大量的孩子读了以后不会用,即使课文背得滾瓜烂熟,词语反反复复地抄写、默写准确无误,许多学生依然很难自觉地运用。我们发现,这些积累的词汇,儿童并不会自然去运用书面语言去表达,需要教师帮助孩子积累,帮助孩子学习运用。从理解到运用必须经过“熟”,让孩子烂熟于心,脱口而出,平时我们大都做到这一步。接下来是把消极语言通过尝试运用变成积极语言。就好像儿童和词汇的“恋爱”,相识相知需要“红娘”的牵线搭桥,而那个“红娘”就是我们语文老师。科学家发现一个词重复3000遍就能准确、灵活地使用,重复15000遍才能终生灵活、创造性地使用。如果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做好字词的积累储备工作,也只有把这一步做扎实了,才能最终达到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写。我们要认识到:从使用课文语言到用自己的话来写,这需要一个缓慢的积累内化过程。所以,关注课文语言是否去积极、主动地运用,始终应该是小学阶段每篇课文的重要目标和重要的评价指标,这符合儿童学习语言的规律。endprint

第三,注重激活词汇的教学策略,有机结合“读、看、想、写、说、评”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积累、运用词汇。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十分重视词语的积累,从二年级起,每篇课文后面都安排了“读一读,再抄写”的作业,编者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读读抄抄这些词语,日积月累,丰富语言经验,提高语文水平。可是,虽然学生一直在学习课文,抄写词语,但习作时依然感到词汇贫乏,那是什么原因呢?那是因为我们不能让学生储备的词汇始终处在“沉睡”状态,这些词汇只是被用作默写、考试,我们并没有有效地将其唤醒、解码,在学生的反复使用中让积累的词语一次次被激活,一次次获得言语的“增值”,—次次让学生获得有效使用后的成功喜悦,从而激励学生在阅读中主动积累、主动使用。我们有时会听到学生埋怨“又要抄词语”时,可以考虑改变原来机械抄写的作业。我们让学生任选课后的词语写一段话,比一比,谁的词语用得恰当,用得多。果然,学生眼睛发光,不再被动应付,而是积极主动运用。在课文学习中,教师创设语用情境,在与学生的对话交流中,不厌其烦地鼓励学生使用课文中的词汇,通过评价让学生感受使用书中词汇的好处,通过写话进一步强化巩固,通过有机结合“读、想、说、评、写”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积累运用词汇。

教学案例片段:苏教版三上《三袋麦子》

师:如果你也是收到土地爷爷礼物的幸运儿,你打算如何对待你手中的一袋麦子?

生1:我学小牛,保存起来慢慢吃。

生2:我一半用来做各种好吃的食品,一半用来当麦种。当麦种的麦子我要保存好,经常搬出去透透风、晒晒太阳,等播种的季节再下种,来年肯定有大收获。我还会把一半用来做好吃的食品和大家分享,另一半作为上等的麦种,这样,我就能吃到好吃东西。

师:如果你是土地爷爷,你会说他是一个怎样的小朋友?

生:你把小猪、小牛、小猴的长处综合起来,真是一个聪明能干的好孩子!

师:大家说得好,现在大家能否和作者一样来写一段话,尽量用上课文中的词语。先自由准备,再请你来说一说,

生:我看到麦子。

师:请停一下,想想你看到的是( )的麦子?

生:黄灿灿的麦子。(“黄灿灿”写出麦子的颜色。)

生:饱满的麦子。(“饱满”写出麦子长得结实。)

生:上等的麦子。(“上等”写出麦子好极了。)

师:当你把课文里的词语用到自己的写话中,那个词语就是你的了。

生:我看到黄灿灿的麦子。(“黄灿灿”这个词就是你的了。)我想……

师:你可以( )地想?

生:我可以开心地想。

生:我可以兴奋地想。

师:“开心”“兴奋”,你用哪个词?

生:我兴奋地想:多么饱满的麦粒!我把一半麦子做成各种各样的食品,一半麦子保存起来,作为上等的麦种。

师:你真棒!用上了好多书中的词语!你是词语的。富翁”!

师:“一年以后,土地爷爷来看你来了……”请接下去说。

生:我先请土地爷爷吃他最爱吃的白面馒头和烙饼,土地爷爷说:“__”?

师:土地爷爷会( )地说?

生:土地爷爷点点头说:“真好吃!”我又牵着土地爷爷的手到里屋,里面的麦囤里全是麦子。我高兴地说:“我明年打算再把一半麦子当麦种,一半麦子做好吃的,这样我就永远过上幸福的生活啦!”土地爷爷抚摸着我的头,高兴地说:“你最聪明!最能干!”

师:大家说得真棒!说说他用到了哪些课文中的词?(生评略)现在清你们写下来!个人写个人的,人人争当词语的“富翁”!你们就是最聪明能干的小朋友。

二、读写结合的方法

《阅读的力量》中提到阅读的局限:即使读者自由自主地阅读了大量适宜的文字,也无法完全熟悉一般写作的规则。因此,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儿童有意识地学习相关的写作知识,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思维科学的学科带头人、“相似论”的创立者张光鉴先生在《科学教育系统流程图》中指出:人在外显认知阶段,为了认识和解决某个新问题,必须从自己的记忆中调用大量的已有的“相似块”来跟问题的解决方向、目标、环节进行相似激活、相似选择、相似匹配、相似建构。开始时反应速度比较慢,此种相似联系经过了无数次地重复,就产生了“易化”和“募集效益”,由外线认知转化为内隐认知,形成了“决速反应通道”,反应过程呈现出定型化、自动化的特点。把这个原理迁移到语文习作中,那就是通过阅读这篇课文的“相似块”,让学生在遇到需要文字表达时,调用头脑中的“相似块”进行新一轮的相似激活、选择、匹配、建构。

而现实中,我们在进行写作指导时常常忽略学生已有的阅读过的、曾经写过的文章,学生不能也不会将它们跟眼前的写作任务发生关联,让它们再次发生作用,从而在原有基础上有新的突破、新的发展。而读写结合能改变这种“阅读”“写作”两张皮的教学现状,是最适宜、最经济、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_。

(一)确立适宜的读写结合点

我们发现每篇课文都可以巧妙地练习写作。读写结合点的确定要考虑三个因素:一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学段閱读表达的目标;二是学生言语表达的实际状况;三是课文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只有将这三者结合起来,整体考虑,才能选准读写结合点。

1.典型的语段。老师多次研读文本后,文本中富有特色的典型词句或语段就会冒出来。有些文章用词生动准确,富有表现力;有些文章句式结构整齐、蕴合深刻:有的文章结构清晰,采用先总后分的构段方式或围绕一个中心句展开……如《东方之珠》的段落是典型的“围绕一个中心句展开描写”的写法。教学时围绕这种构段方式进行朗读、比较、发现。让学生发现:作者围绕“一到夜晚,整个香港就成了灯的海洋”这句中心句写了“港湾里闪耀的灯光”和“马路上的车灯”,接着又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出灯光像溅落人间的焰火,车灯像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最后让学生迁移写“一大早,同学们都在认真打扫卫生”或“秋天,校园里美丽极了”。学习围绕中心句展开叙述的方法,达到“举一隅而三隅反”的功效。endprint

2.陌生的表达。所谓“陌生的”就是关注那些“特别有新鲜感的词句”,指那些不常见的甚至看似不合理但细品之下却很有韵味的语言表达形式。如《水》一课中“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像一条小溪流,顺着脖子缓缓地滑过了我们的胸和背,然后又滑过了我们的大腿和膝盖……在水的滑动中,我听得到每个毛孔张开嘴巴的吸吮声,我感觉得到血管里血的流动在加快。水,它不多不少,在抚摸过全身的每一寸皮肤后,刚好能润湿脚板,地上几乎没有一滴被浪费掉的水。”这个放慢的场景、夸张的表述,与我们平时日记中“流水账”式的简单表达形成鲜明对比,能让我们体味作者母亲的话:“你们真的饿坏了。”作者家乡的缺水之苦,刻苦铭心地在读者心中留下印象。学习用这种表达方式,选择写自己品尝的美味、生日的蛋糕、体育课长跑后的喝水,学生就能有不一样的表达,感受到不一样的表达效果。

3.重点的训练。在选择读写结合点的时候,教师联系教材训练重点,再结合学生年龄特点,选择重要的、难度适宜的言语形式。在低年段,我们更注重词汇、句子的积累与迁移,中年段注重各种典型段落的积累与迁移,高年段则注重篇章结构的积累与迁移。如“段”的写作就是中年段儿童必须训练的重要的基本功,前面承接低年级的一句话、几句话,后面承接高年级的篇章结构。“段”在儿童习作素养成长过程中十分重要,我们就要在中年段认准训l练目标,揣摩课文中各种基本的构段方式(总分、并列、因果、承接、递进……),探寻“段”的训l练方法(找规律、做比较、排顺序、换角度、先分步后综合等),让每个儿童过“段”关,每个儿童都有一个扎实的生长点。

4.可用的资源。如课文的插图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编者丰富教材的表现形式,我们要善于把它转化成读写结合点。如《哪吒闹海》,可利用课文图画写写哪吒的外貌,将习作中写“我的外貌”创造性地迁移到课文中,创造读写结合点。有时利用教材的空白点让学生想象写话,如《二泉映月》结合春夏秋冬,拓展想象阿炳坎坷的人生经历,为理解乐曲的创作背景打下基础。也可在教材的矛盾点、省略点来创造性地设计读写结合点。

(二)读写结合的教学过程

女儿练琴,发现考级曲曲子难弹,没有自由弹的曲子优美,难度也低。于是问:为什么老师要教练习曲?考级的曲子要求一定的演奏技巧,而且技巧重于曲子的流行、悦耳,难度上去了,基本功扎实了,课外选弹的曲子就感觉顺风顺水,毫无障碍。所以考级曲需要练,而且要练好基本功,才能有自由演奏时的流畅与快意。与练琴一样,效仿别人写作的方式方法,是自由表达前的必由之路。

读写结合在实施教的过程中服务于学的过程,儿童领悟课文的表达方式需要一个过程,不能以老师的讲解代替学生对言语表达方式的领悟,不能以少数人的领悟代表全体同学的领悟。教学中常用的方法:

1.朗读体悟。朗读是最常用也是最有用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发挥朗读的作用,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课文的表现方式、表达特点。

2.比较。比较是一种比较直观的教学方式,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学生通过有无、对错、好坏、深浅的比较,才能实实在在地领悟课文表达的好处。

3.模仿。在前面的学习基础上,学生要开始真正练习。有时模仿不是一步到位,在实践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进一步联系比较,发现问题,纠正错误,综合运用,逐步把写作知识转化为言语表达能力。

(三)教学案例

中年段典型段落的仿写——《小露珠》一课的仿写案例

教学片段一:

师:同学们,课文2-5自然段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生:作者先分写再总写。

师:这是我们常用的一种构段方式。你们发现作者写小动物喜欢小露珠有什么特点?

生:每个人都把小露珠比作一样宝物来赞美。小青蛙说小露珠像钻石那么闪亮,像水晶一样透明,像珍珠一样圆润。

师:对,这样就把小露珠的美写具体了。

生:作者总是先写小动物们说的话,再写是谁说的。

师:平时我们经常看到提示语在前的句子,你能改成那样的表达形式吗?

(生练习把句子改成提示语在前的)

师:既然可以把它改成提示语在前的句子;作者为伺选择提示语在后的写法?再读读体会一下。

生:这样能强调说的话。

师:现在你也来赞美小露珠,注意提示语在后面。

生:“早哇,像宝石般透亮的小露珠。”站在荷塘边的刘成阳对小露珠说。

生:“早哇,像珠宝一样晶莹透亮的小露珠。”蹲在草地上的刘建盛对小露珠说。

师:每个同学对着同桌说一说,再用先分后总的构段方式说一段话。想想最后一句说什么?

生:小朋友夢都喜欢小露珠。

教学片段二:

师:课文第六自然段写植物们都喜欢小露珠,你能否仿照2~5自然段先分后总来说一段话,小组每人说一种植物,最后—起说:“植物们都喜欢小露珠。”

(生以小组为单位练说)

师:我们请第一小组交流。

生1:“早哇!小露珠,你为我戴上了美丽的珍珠项链。我喜欢你,小露珠。”金黄的向日葵说。

生2:“早哇!小露珠,你把我装点得像钻石一般浑身闪亮,格外精神。”碧绿的白杨树说。

生3:“早哇!小露珠,你把我装扮得像俊俏的小姑娘。”

生4:“早哇!小露珠,你给我们戴上了水晶珠宝,我们显得更加生机勃勃了。”数不尽的鲜花嫩草说。

第一小组全体:植物们都喜欢小露珠。

教学片段三:

师:想象植物们会怎样和小露珠告别?用上先分后总的构段方式写一写,再交流。

生:“谢谢你小露珠,你把我们打扮得格外精神,我们真舍不得你走!”向日葵对小露珠说。

“谢谢你小露珠,我们真想把你留下!”白杨树边招手边向小露珠告别。endprint

“谢谢你小露珠,你给我们戴上了美丽的珠宝,我们都不想让你走。”喇叭花动情地对小露珠说。

大家都舍不得小露珠。

文本不但是一个典型的段落,也是一个开放的、呼唤学生积极对话、意义构建的参与空间。《小露珠》一课写出动物、植物们都喜爱小露珠,片段一让学生也参与进去,赞一赞小露珠,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很乐意、很轻松地认识具体的先分后总构段方式,提示语在后的写话方式,为仿说指明方向。

从知识转化为技能需要训练,在开始的显性阶段都需要重复多次,才能形成“快速反应通道”,呈现出定型化、自动化的特点。教学片段二、三就体现这一训练学习的规律,让学生仿照2~5自然段说“植物们都喜欢小露珠”,写“大家都和小露珠依依不舍”。老师在同一个文本中寻找三处相似的训练点,让学生在这样的反复中,在头脑中建立起“相似块”,以备学生在以后的表达需要时能进行新一轮的激活、选择、运用。

教学案例:高年级篇章思路教学《艾滋病小斗士》

(一)品味开头,猜想下文

师: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艾滋病小斗士”指的是谁呀?(生齐说,师相机板书:恩科西)课文是怎样来写恩科西这个“小斗士”的呢?下面,我先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生:2001年6月1日,正当全世界儿童欢庆节日的时刻,一位12岁的名叫恩科西的南非儿童去世了。他的死,引起世界上许多人的关注。

师:请把第二句再读一遍。同学们,当你第一次读到这儿的时候,你的心中是不是有什么疑问呢?

生:为什么一个12岁的孩子的死却能引起世界上许多人的关注?

师: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是呀,世界上每分每秒都有许多人生生死死,这是最正常不过的事儿。为什么恩科西这个12岁南非儿童的去世却会引起世界上许多人的关注?读书就要这样,要学会思考。带着我们的思考,继续听他读。

生: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感叹:人类与艾滋病斗争失去了一个勇敢的声音,世界失去了一位同艾滋病頑强抗争的小斗士。

师:这是安南的话。当你第—次读到这儿的时候,你的心中又会产生哪些疑问?

生:恩科西这个“小斗士”是怎样与艾滋病顽强抗争的?(板书:顽强抗争)

生:恩科西这个“小斗士”发出了什么勇敢的声音?(板书:勇敢声音)

师:这些问题提得好,有价值,有深度。同学们想搞清楚这些问题吗?

生:想!

师:看来,好的开头,不仅能引起我们的思考,还能吸引我们往下读。

(二)品词析句,深化认识

师:我们关心的这些问题,作者有没有写呢?

生:写了。

师:我们要用事实说话。请你默读课文2~8自然段。作者如果写了,请你动笔用不同的符号画下来。

师:恩科西这个“小斗士”是怎样与艾滋病顽强抗争的?他发出了什么勇敢的声音?我们先来看作者是怎样写恩科西与艾滋病顽强抗争的,把你找到的句子读给大家听。(生读相关句子,读完后老师出示句子。)

小恩科西的生命力也许是南非所有患艾滋病的孩子中最强的,他竟然一直挺到了上学的年龄。

恩科西的身体非常虚弱,随时可能死去。他得知自己的病情后,不是悲观消沉,而是开始学习怎样坦然地面对生活,面对可怕的艾滋病。

尽管恩科西感觉到生命随时可能结束,但他依然在梦想未来。

师:在这些句子中,哪些字词最有表现力,最能触动你的心灵,让你从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恩科西是一位与艾滋病顽强抗争的“小斗士”?读一读,找一找,动笔把它圈出来。然后再谈谈你的体会。(生自由读、找、圈)

师:恩科西发出了哪些勇敢的声音?作者是怎么写的?

(生读相关句子,读完后老师出示句子。)

“要接受和爱护艾浚病人,尤其要关心患病的妇女和儿童。”

“我希望政府向携带艾滋病病毒的孕妇提供艾滋病药物,使她们不再把病毒传染给自己的孩子。”

“人们不应该对艾滋病病人另眼相看,我们需要关爱,拥抱艾滋病儿童是不会被传染的。”

“等我长大了,我要成为一名艾滋病问题专家,周游世界,到各国演讲。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艾滋病,关心艾滋病人。”

师:德国的诗人歌德说,我们要用两只眼睛读书,_只眼睛看文字的表面,一只眼睛要能透过文字的描写读懂文字背后的东西。下面请你读读这些句子,看你能否透过恩科西发出的声音,读懂他的那颗心。

师:同学们,我们关心的两个问题,作者不但写了,而且写得那么具体,那么富有表现力,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恩科西斗士的风采。

(三)揣摩写法,迁移表达

师:2001年,恩科西的病情开始恶化。6月1日这天,恩科西静静地离开了人世。按说,写到这里,文章该结束了。我们看课文又是怎样来结尾的呢?

生:南非前总统曼德拉痛切地说:“又一个年轻的生命离我们去了,一个人究竟该如何面对天灾;恩科西就是榜样。”

师:文章以曼德拉的话结尾。好不好呢?为什么?不要忙着急于回答,你再看看文章的开头,仔细地想一想。

生:文章是以安南的话作为开头,又以曼德拉的话作为结尾,这样首尾呼应,

师:首尾呼应,文章的结构就浑然一体,显得很严谨。既然都是名人的话,能不能用曼德拉的话作为开头,用安南的话作为结尾?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文章写了恩科西发出的勇敢声音和怎样与艾滋病顽强抗争这些内容都是围绕安南的话展开的。

师:如果2-8节的这些内容是具体描写,那么安南的话是什么写?

生:概括地写。

师:安南的话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生:总领全文。endprint

师:有了总领的句子,文章的条理就显得非常清晰。最近,我们班有一个同学写了一篇习作《我的奶奶》,中间部分已经写好了,但对开头部分总不满意。你能不能运用今天所学的开头方法,帮他写个开头。

出示:

自从奶奶来到我家,家里的活几乎全被她包了。早晨五点还未到,奶奶就悄悄地起床,为我们一家人准备早餐。还没休息一会儿,她又开始打扫房间。等我们起床,奶奶早就坐在餐桌旁,笑盈盈地等我们吃饭。临近中午,她还要冒着酷暑,去菜场买菜。放学的时候,奶奶早早地就在校门口等我,接我回家……

奶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我爱我的奶奶。

师:开头,不一定很长,也不一定用人物的语言作为开头。只要能总领全文,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是一个好开头。

师:下面我们请几位同学读读你写的开头。

生:我的奶奶不仅是一个勤劳的人,而且特别关爱我。

师:你的开头不仅总领全文,而目与结尾相呼应。

生:是她,情愿为我们做牛做马;是她,用辛勤的汗水换来我们的笑容……她就是我亲爱的奶奶。

师:你的开头也能总领全文,而且句式整齐,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同学们,今天我们深入学习课文,不仅感受到恩科西的斗士风采,还学到了总领全文、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当然,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还有很多种,让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慢慢去发现,去领会。

“文章就要练就孩子如何写作的本领。”(叶圣陶语)高年级读写结合的点放在谋篇布局上,这有利于培养儿童整体的写作思维能力。这篇文章是以名人的话作为开头,又以名人的话作为结尾,首尾呼应。此外,这篇文章又以安南的话来组织材料,展现恩科西的斗士风采。这样的谋篇布局,是这课特有的表达方式,特别值得学生学习和品味。我们和儿童一起去发现、去揣摩表达的好处。我们把阅读教学的落脚点放到关注语言表达,关注言语运用,把大量时间花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提高教学效率。

回到课文的起点,用好课文内在的东西进行教学,在读写结合中充分发挥课文的作用,让学生感受用词的精准,帮助学生降低写作难度,有利于写作风格的模仿,促进整本书的阅读,进而让学生懂得写作的价值、方法和运用……

三、读写结合的问题与实践思考

从我们阅读课堂的读写结合实施过程及效果来看,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再思考,再实践。

(一)是刻意模仿还是自然生成?

教学案例:三年级《荷花》教学片段

生(感情朗读):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从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师:现在我们自己就是一朵朵荷花,除了蜻蜓、小鱼之外,还会碰到谁?它们会告诉我什么?(出示句式:__,告诉我__。)

生1:小虾从脚下游过,告诉我池塘那边又开了一朵白荷花。

生2:蝴蝶飞过来,告诉我传播花粉的乐趣。

生3:蚂蚁爬过来,告诉我它闻到的清香。

师(忙纠正,因为我们意识中蚂蚁无法在水中爬过):蚂蚁从岸边爬过……

生:小蝌蚪从脚下游过,告诉我家里发生的趣事。

师:还有其他吗?

听着老师匆匆往下执行教案,我们不禁陷入深思:

教师对标点的解读有误。我们查阅省略号的用法,发现省略号的运用在这几方面:1.表示说话的断续;2.表示列举的省略;3.表示说话的中断;4.表示语意未尽,让人思索;5.表示引文的省略。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并非所有的省略号都是内容的省略。而上面的设计很清晰地让我们感觉教者把省略号理解为内容的省略。那么本文此处的省略号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叶圣陶先生看到荷花产生了奇妙的想象:自己也变成了一朵荷花。这种想象是奇特的、诗意的,也是文中最精彩的地方:我穿着雪白的衣服沐浴在阳光下;我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我静静地站立,聆听蜻蜓与小鱼的亲密低语……它们对我说什么呢?清早飞行的快乐,昨夜做的好梦,让人回味无穷。无疑,此处的省略号理解为“4.表示语意未尽,让人思索”。语意未尽,为读者营造了如诗的意境。“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让我们联想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夢……”让人联想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北朝民歌《江南》)。作者用了拟人的手法,相同的句式,为我们创造“画中有诗”“动静结合”的美妙境界。

如果如教者所引导的,蝴蝶、蜜蜂、蚂蚱、小虾、蚂蚁……那么多小动物一同前来,静谧的诗意被破坏,环境变得嘈杂混乱,毫无美感可言。因此,我们在备课时要根据具体语言环境正确体会省略号的用法。否则,教者设计的随文仿说、仿写不仅不符合文意,而且破坏课文应有的意境。

教师的科学素养不足。“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有点科学常识的人都知道:荷花在仲夏(农历六月)盛开,而小蝌蚪在农历三月即孵化,到荷花盛开之时早已变成青蛙。换句话说,小蝌蚪根本就看不到荷花。蝴蝶在三四月尽情飞舞,且“飞入菜花无处寻”;即使是夏季羽化的蝴蝶,也没有蜻蜓与荷花那样亲近。因为蜻蜓的稚虫也是生活在水中,在水中可以捕食子孓或其他小型动物。至于蚂蚁、蚂蚱之类的更是牵强附会,无法与荷花有如此亲密的接触。可见,这儿的省略号里不该出现小蝌蚪,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句式的模仿,而缺乏对内容科学性(正确性)的关注,就容易让学生走进机械模仿的误区。

教师对学情关注不够。孩子们学习这篇课文,如此匆忙地进入到课文的仿说仿写阶段,实际并未进入情境,并未体会到作者美妙的想象,无法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有了变成荷花的联想呢?这是由于对荷花发自内心的喜爱和细致的观察,使得看花的人在一瞬间心神仿佛飞离了身体,达到忘我的境界,从而出现了一种化为荷花的奇妙体验。这里是需要老师引领学生通过对文字的朗读品味,对画面的欣赏想象,一步步去体验作者如痴如醉的联想。endprint

师:现在我们就是作者,倚靠着栏杆欣赏着大自然这位画家的杰作!(出示录像画面)欣赏着欣赏着,。我忽然觉得在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老师配乐朗读)我们欣赏着画面与文字有什么感受?

生:“我”变成了荷花。

师:我们都变成了荷花,穿上——(生接读:雪白的衣裳),站在——(生接读:阳光里。)变成荷花的我站在阳光里干什么?

生:我伸伸懒腰,晒晒太阳,真舒服!

生:我刚洗完澡,又来享受日光浴,阳光暖暖地抚摸着我,我想快乐地歌唱。

师:你诗一般的语言让我们感觉你这朵荷花是出水芙蓉,美丽动人。你们这些荷花还喜欢干什么?请自己再读读这段文字,跟着作者好好享受。

生:我喜欢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我们用优美的舞姿来吸引游客。

师:荷花随风飘动就是在翩翩起舞,用舞蹈艺术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那样的舞姿一定令人陶醉!让我们想象着情景,读好句子。

生:我喜欢“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从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师:当你这朵荷花静静地站在那儿,小蜻蜓过来了,小鱼游过来了,你有什么感受?

生:有伙伴们相伴,我就很快乐!

生:他们跟我说说话,我就不寂寞了。

生:我和朋友们分享他们的快乐,回味他们的美梦,感到自己幸福极了!

师:带着这种幸福感美美地读句子。(生感情朗读)

生:蜻蜒飞过来,停在荷叶上,我想起了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师:小鱼在荷花脚下游过,你能想起的诗句是——

生: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师:多么富有诗意的句子啊,读来令人回味无穷!想想这两句话该怎样读才能读出这种韵味?(生练读。)

师:你为什么把“好——梦——”延长读?

生:我在回味好梦呢!

师:所以请大家注意,作者在句子后面用上了省略号,让我们感到回味无穷。想一想:作者怎么会有这样奇特的联想呢?

生:作者看荷花入迷了。

生:他太喜欢荷花了,完全陶醉了,他心里只有荷花,才会想到把自己也变成一朵荷花。

师:让我们也来伴着音乐再来感受作者奇特的想象。

“作者思有路,入境始于亲。”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者没有刻意让学生仿说仿写,而是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朗读、欣赏、联想走进原汁原味的文字,走进作者的浮想联翩,自由表达,这是更为贴切的言语实践活动。

那么,孩子会不会运用“联想”来表达呢?在学完本文后的日记里,笔者欣喜地发现学生自发运用的文字:

我忽然觉得这种温暖的感觉填满了我的心。我就像一朵顽皮的白云,在和太阳捉迷藏;我就像一颗听话的星星,在和月亮做游戏;我就像一阵轻柔的风,欢乐地抚摸着小树娇嫩的枝头;我就像一块温润的泥土,给未发芽的种子带去生命的营养……(选自三年级学生的日记《温暖到我心》)

由此,我们对课堂句式训练有一种新的认识:只要文字的诗意浸润孩子的心灵,那么当孩子遇到相似情境时就会情不自禁地运用。作为教者何必如此着急地在课堂上就让学生仿说仿写呢?我们完全可以把重点放在帮助学生积累语言,丰富体验上。我们也可以在课后利用比较充裕的时间带领学生观察大自然中美丽的鲜花,与学生讨论如何向作者学习写好一种花,那样的仿写是否更为有效呢?

(二)是“思想内容”还是“言语表达”?

教学案例:《我不是最弱小的》中的课堂练笔

师:你遇到过比你弱小的人吗?说说你是怎样保护弱小者的。

生:我和妹妹下楼玩,妹妹磨破了膝盖,在那儿哭,我去安慰她,给她贴邦迪。

师:你说得好。还有谁愿意交流?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犹如硬币的两个面,语言也承载着表达思想和表达方式运用的双重职责。但是当前语文课上的读写结合,以强化学生对課文主旨的理解、记忆而设计的课堂练笔比比皆是。这种练笔,强调人文性,满足对儿童的道德品行的教化功能,却忽视工具性,“表达”功能严重缺失,即儿童学不学这篇课文与言语表达能力的提升关系不大。所以,我们的指导价值,是让学生的表达能力在学了这篇课文后有相应的提高。教师首先要善于发现文本独特的表达亮点,这篇课文的表达亮点是人物对话。对话是故事的眼睛,中年级正是引领儿童写好对话的好时段。儿童已经有了事例,也就有了写作的素材,接下来我们要引号儿童用对话的方式来叙述事例。老师承接着上面的教学设计继续往下引导:

师:你是怎样安慰小妹妹的,你们之间都说了些什么?写写你们之间的对话。在写对话时我们要注意什么呢?再看课文,谁有新发现?(生答略)

生:我发现提示语的位置不同,有的在说话句的前面,有的在说话句的后面。

生:我发现提示语中还可以写人物的神情、动作等。

师:现在大家把自己经历过的帮助弱小者的故事写下来,注意写好你们之间的对话。

这个案例的修改告诉我们:本次练笔的价值不是助人的事例,而是学习写人物对话,学习言语表达。因此,我们在挖掘文本资源选择相关“写点”时,更要去关注表达,从“写”的角度来设计课堂练笔。

(三)是“蜻蜓点水”还是“经历过程”?

有一位老师在执教《徐悲鸿励志学画》时,在文本的情节拓展点上设计这样的读写结合:

师:(当学生圈画出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的词句后)请大家想象一下,在下面的情境中,徐悲鸿是怎样发愤学画的?

1.一年一度的圣诞节到了,徐悲鸿( )。

2.春光明媚的双休日,徐悲鸿( )。endprint

3.白天,徐悲鸿( );夜晚( )。

生:一年一度的圣诞节到了,徐悲鸿努力画……画了许多画……

师:真是一个刻苦的徐悲鸿。

这样的读写结合看似教者做了精心的设计,但只是让儿童像做习题一样完成填空,不是从儿童的学情出发,不是从儿童学习的需要出发,不是从儿童练笔的困惑处出发,那么提高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无异于隔靴搔痒。教师虽然让儿童在学课文时圈画了徐悲鸿发愤学画的词句,通过填空形式也创设了情境,但是没有引导学生学习运用课文上这些表现徐悲鸿发奋努力的词句来表达想象的情境,学生写起来显得词汇贫乏。整个教学过程蜻蜓点水走过场,没有起到应有的练笔效果。让我们再来看看《石榴》一课中的教学设计:

师:枣庄的石榴和其他地方的石榴相比有什么不同呢?下面,就请你抓住相关的词句谈谈你的发现和体会。

(出示句子:这时,你摘下一个石榴,剥开外皮,只见玛瑙般的籽儿一颗颗紧偎在一起,红白相间,晶莹透亮。取几粒放在口中嚼嚼,酸溜溜、甜津津札顿时感到清爽无比。)

生:籽儿的形状很特别,像玛瑙一样。

生:籽儿颜色红白相间,晶莹透亮,多漂亮呀!

生:味道也与众不同:酸溜溜、甜津津。这两个ABB式的词语用得好。

师:你看,作者只用了这样的几个词就把枣庄石榴与众不同的特点写出来了,读好这些词。

再通过朗读来体会枣庄石榴的与众不同。

谁能借助填空来介绍枣庄石榴的与众不同。

师:枣庄现在正招聘推销员,请你去推销石榴,你会怎么说?注意把它的形、色、味介绍清楚。

(生练习、交流)

师:你品尝过哪些水果?请你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水果,仿照第4自然段把它的形、色、味介绍清楚。

(生练习、交流)

读写结合不是孤立的教学环节,往往练笔前对言语表达效果的领悟是重要前提,儿童对文本语言的内化积累是重要基础,而教师的梯度设计是让儿童转化、活化语言的科学路径,最后课堂练笔才能水到渠成。在上面的案例中,教师让儿童充分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儿童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学习方式中习得方法,体悟作者通过关键词写出石榴果的形、色、味,表达自己对石榴果的喜爱。在此基础上让儿童练写自己喜爱的水果,儿童在真切的学习体验中得意得言又得法,学得有滋有味,写得轻松有效。

(四)是“模糊点评”还是“引导提升”?

我们经常会听到老师评价“你写得真好!”“这真是一个刻苦的徐悲鸿”,但是究竟“好”在哪里,“刻苦”在哪里,老师的点评可谓含糊不清;点评局限在思想内容上,没有引导儿童关注语言表达。我们来看看《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一课中儿童写“奇妙的__”的点评交流:

生:我向大家介绍奇妙的房车。它可不是一般的房车,它随时可以变形,有时变成机器人,有时变成直升机,有时可以变成跑车、大轮船,还可以变成一座真正的大房子。

师(评价).这里介绍了房车的什么特点?用了什么方法?

生1:举例子,让我们知道房车可以变成各种形状。

生2:它里面的设施齐全,有床、浴室和餐厅,应有尽有。它可以带我们去任何地方,只要愿意,你開到哪儿,那儿就是你的家。

师(评价):“只要……就……”这组关联词用得好,举例子让我们感受到房车没施齐全,给我们带来方便。

生:它的运行速度很快。

师:你们听出来了吗?他抓住房车的哪几个特点来介绍?介绍得怎样?

生1:他抓住房车可以变形、设备齐全、速度快三个特点来介绍;用到了举例子、做比较等说明方法。

生2:最后介绍房车速度很快时,可以用列数据、作比较的方法。如一辆普通的汽车从昆山开到南京要几个小时,而这辆房车只需要几分钟,不知比普通的汽车快了多少倍,

师(评价):“不知比普通的汽车快了多少倍。”他用了什么方法?

生:在这儿用到了列数据、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让我们感到房车速度快。

师:谁愿意再来交流?同学们仔细听,他有没有抓住特点,运用一些说明方法来介绍清楚?如果没有,你有没有好方法帮他修改?

课堂练笔的点评一定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要紧盯教学目标不放松。而目标的达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同的儿童会遇到不同的困难,要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由偏到全的过程。面对儿童练笔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教师要有耐心,循着儿童的实际情况,不断点拨引导,强化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交流时,我们可以以优秀生的练笔为榜样,但是不能一味以优秀生为代表的交流来掩盖其他层次学生的学习差异。相反,我们要仔细倾听,善于把差异转变成新的学习资源,在一步步点拨引导下,让儿童不断明晰练笔的要求,渐渐掌握言语运用的方法,提升言语表达能力。在整个过程中,让学困生知晓基本,圆满达标;中等生固基悟能,略有提升;优等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各个层次的儿童的言语实践能力才能得到应有的提高,读写结合才能真正面向全体,才能真正有效地引领儿童走向深度学习,生成言语智慧。

(五)是“统一步伐”还是“因人而异”?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就是语文实践。”曾经听到有位老师上教研课《我应该感到骄傲才对》,在最后环节,老师给学生们设计了一个言语实践的机会——续编故事:第二天,小骆驼又遇到了小红马,他会对小红马说些什么?它们会做些什么?请大家展开想象编故事。

接着老师与全班同学一起群编故事。我们发现大半部分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能积极思考,把故事编得比较顺畅、完美。

但在课后研讨过程中,老师们发现这样的教学会带来两个问题:一是由于群编,全班用的是同一种节奏,有些同学跟不上节奏,只是听众,甚至游离于课堂;二是因为群编,大家编的是同一个故事,是一种线性思维,学生写下来就是雷同的故事,学生言语表达受到限制。endprint

如果我们放开来,始终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有学好的愿望,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好的潜能,坚信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自身的努力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我们放手让每个孩子自主编故事,老师巡回指导;在学生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老师可以让学生推荐同学上台讲自己编的故事,其他同学点评。如:故事中有没有讲明脚掌、睫毛、驼峰的作用?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的词是否用得精当?这样经历练习、展示、评点,学生互相打开思路,集思广益,同时把握要点,掌握方法。如果遇到推荐上台的同学卡壳的情况,这时,我们可以运用群编的方式,帮助他把故事编完。编完故事,大家还可以让他自己总结编好故事的策略与大家分享。于是这位老师再去尝试,课堂就呈现不一样的面貌。读写结合,就是要相信儿童,先学后教,顺学而导,不惧怕儿童在学习中出现的困难,有的放矢,在师生的对话交流中,逐步提高儿童言语实践的能力。

四、“行走日记”中的问题与阅读教学再设计

儿童“行走日记”出现的普遍问题,为我们提供了精准的学情,让我们更加清晰儿童的学习需求、学习起点,进一步确定“学什么”和“怎么学”,把握儿童练习日记写作的“最近发展区”,可以有针对性地在阅读教学中进一步去引导学生学习、领悟、揣摩、训练。如,我们在日记批阅中发现学生自主写自己的宠物外形时比较随意凌乱,就在《变色龙》这一课中有意识地设计:自由说外形,知晓学习的起点;通过比较,让儿童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懂得观察的基本方法:尝试运用,在具体的言语实践活动中提高观察和表达的能力。

教学案例:《变色龙》教学片段

师:看图,说说你看到的变色龙是什么样的?

生:它的眼睛凸起。

生:它的头是椭圆形的,嘴是三角形的。

生:它全身翠绿,有四条短腿,尾巴是长长的、细细的。

师:(根据儿童的随机回答写在黑板上,变成一段话)变色龙有两只鼓鼓的眼睛,一个三角形的头,它的背像龟背,它有四只短小的脚,它有一条长长的尾巴。它全身绿绿的。它的背高起来的,它的身躯是长筒状的。

师:看,老师把你们的回答写在黑板上就是一段话,读一读有什么感觉?

生:乱,没有顺序。

生:这段话一直在回答“什么是什么样的”,句子很呆板。

师:请大家读一读课文中描写变色龙外形的自然段,说说你读了之后的感受。

生:作者写得有序,从整体到部分很清晰。

生:作者是按“头——身躯——尾巴”的顺序写的。

生:头上写了嘴巴、眼睛。身自区写了背幂口腹部上的脚,看了都能画出变色龙的样子来。

生:作者抓住了每一部分的特点,句子显得灵活生动,我们读上去仿佛能看到变色龙。

师:再读句子,进一步感受作者有顺序、抓特点写动物外形的方法。看,屏幕上出现了什么小动物?(猫、狗、金鱼)选择一种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分小组介绍一下它们的外形,重点看看有没有做到有顺序、抓特点。

读写结合,随文而练,积沙成塔,集腋成裘,把我们需要教给孩子日记写作的方法都隐藏在文本中,都是最基础、最需要、最重要的微型训练,犹如制造了一个个“零件”。儿童在看似细小的训练中日積月累,逐步掌握方法,迁移写法,提高能力,为将来“组装”出真正的自主日记、优秀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地设计相关的读写结合点,有时一个点要反复设计,循环上升,熟能生巧,让儿童在多次言语实践中经历“感悟写法——迁移仿写——点评强化——巩固练写——自主运用”,真正把一些基本的写法烂熟于心,把知识转变成能力,在自己的自由日记中自然地表达。

在实践中我们还发现:平时都是一篇课文一篇课文学习的,是零散的、孤立的。如果我们能从整体着手,根据儿童日记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再次整合课文资源,就能帮助儿童突破自己,获得新的认知和能力。这样做得优点是:我们在阅读课文上已经花了许多时间,儿童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对作者的表达方法似乎也非常熟悉,但并不一定就能马上内化为自己的表达方式,让我们在他们的表达中感受到变化。在重新引号儿童去组合、对比、发现,儿童就很容易领悟、迁移、运用,同时获得一种突破、成功而带来的喜悦:原来课文还可以这样去学习!课文还能引领我们有如此别样的收获!

有了这样的认知,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拓展思路,引领儿童到更多的教材中去寻找、去发现更多的写作规律。如每册课文中都有人物的描写,但每篇写人的文章也都不一样。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中出现众多的“想”,儿童重在学习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特点;《詹天佑》重在抓住典型事例刻画人物的品质;《天游峰的扫路人》更多地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外貌描写来写出老人的豁达开朗……如果在阶段回顾学习时,让儿童自己去整理、发现,然后在日记写作的时候,更多地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自主选择合适的写法来表达,那么,“行走日记”又为学生打开另一扇“学习之窗”。

中年级教学案例:29人用了“今天”来开头

学完《荷花》一课时,校园里的一树白玉兰在阳光下怒放,如白雪覆盖,似梨花绽放,又好像云朵漂浮。甚是夺人眼球。中午,带着学生沐浴着春风,来到树下观察。“哇……”“啊!”随着一声声赞叹,学生们被这纯洁如玉的花儿深深吸引。这就是最好的生态课堂。

花的姿态尽情展示在大家眼前:有的全都开放的,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鼓鼓的马上要裂开似的……

轻轻拉下一根树枝仔细观察,盛开的白玉兰每朵花儿都有两层,外层五个瓣,里层三个瓣。花瓣白得透明,像扇子,似勺子小巧玲珑,摸一摸,细腻柔顺,像绒布一样。里面露出像菠萝一样的花蕊,上面有毛茸茸的刺,一摸竟然是软的!凑上去闻一闻,一股清香扑鼻而来……

站在阳光里的孩子也像一朵朵花一样令人陶醉,他们叽叽喳喳,一会儿用鼻子闻,—会儿用小手轻轻地触摸,小嘴里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声……endprint

有了课文的榜样作用,有了实践的观察,我想今天的日记一定会非常出色!

然而,当大家把日记本交上来给我批阅时,我才知道我的自我感觉太好了。一个共性问题出现在我的眼前:竟然有29位同学以“今天”开头。——“今天我们去观察白玉兰。”“今天,周老师带着我们全体同学来到白玉兰树下观察。”……

怎么帮助学生写好文章的开头呢?我想:我们已经学了许多课文,应该再次利用好课文资源,让这么多课文的开头去打开学生的思路,去领悟各种开头的好处。于是,我尝试让学生阅读并修改文章的开头——

师(读学生日记的开头):每次观察总是在“今天”,每次在校园里总是。周老师带我们去”,你们是否找到了“万能开头”,是否打算任何一篇文章中都用这样的开头?

生(笑着摇头):全班29人都用这样的开头,这样的开头单一、呆板。

师:万事开头难。我们已经学习了好多课文,让我们再来看看文章是如何开头的。

生1:《美丽的南沙群岛》“传说仙女下凡时……”课文以传说开头。

生2:《庐山的云雾》“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作者在开头先总地介绍一下庐山美景,吸引人往下读。

生3:《翻越远方的大山》“很早就知道阿兰·约翰逊的名字了。”一开始就告诉我们“远方的大山”是谁?为什么他成为刘翔眼中“远方的大山”?

生4:《雪儿》“我的腿跌伤了。”直截了当,写出自己的寂寞,为欢迎雪儿的到来。我和雪儿的情谊描写做好准备。

生5:“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赶海》这篇课文是以歌曲开头的。

师:所有这些开头给你什么感觉?

生1:每个开头都是不一样的,我们每个人也要尝试写出不一样的开头。

生2.这些开头都能吸引读者往下读。

师:现在。再请大家想想我们的日记,你可以怎么开头?

生1:我期待已久的白玉兰花终于开放了!

生2:校园里有一棵美丽的白玉兰树,上面开满了雪白的花朵。

生3:中午,我和同学去散步。远远地,我就看到了一棵树上开满纯白如玉的花朵,那就是上海市市花——白玉兰。

生4:“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小朋友的眼睛里……”我唱着歌儿找春天。突然,一树开得正旺的白玉兰花映入我的眼帘。我兴奋地走到白玉兰树下。

师:老师相信,只要我们勤于动脑,善于向整个单元、整册课文学习,我们一定能开好文章的“豹头”。

课外阅读是“行走日记”的广阔天地

有人说,语文学习70%靠课外汲取。鲁迅说:“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非常枯燥了。”课外阅读在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丰富语言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小学阶段是培养终身阅读者的关键期。我们提出“书香校园”建设,“书香班级”建设,阅读之星评比,开展“每周一书”活动,为各年级提供适宜的阅读书单,促进学生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课外阅读指导中,我们注意让学生有学语言的意识,不仅好读书,而且读好书,读文质俱佳的经典书。在课外阅读中,不能常规性地了解情节、知道故事大意,不能走马观花,只追求表面的浅层次的乐趣,而是要让学生把精读和略读结合起来,学会在反刍的过程中关注语言,关注表达,从中汲取写作的营养。如我们采用“采蜜本”——摘抄课外读物中的好词佳句,注重名言佳句、思想感悟等方面的积累,每天坚持让学生有半小时的阅读积累时间,为赏析迁移,鼓励学生在自己的日记写作中运用奠定丰厚的积淀。

我们重点做好日记书对儿童日记写作的引领以及读后感的写作指导。

一、日记书对儿童日记写作的引领

我们在广泛阅读世界日记书的基础上,选择一些适合儿童阅读的日记书作为各年级日记课程的教材,对儿童进行整本书的阅读指导,让儿童从丰富的世界日记书中汲取营养。然后利用日记书对儿童进行日记的练习指导。一年级进行一句话日记训练,二年级进行一段话日记训练,三年级进行迷你日记训练,四至六年级进行个性化日记指导。儿童将自己在日记书中的领悟,从内容、表达、价值领悟、习惯培养等多方面提升对日记意义的理解,掌握写日记的方法,提高写日记的能力,甚至是创作日记书的能力。

(一)低年级绘本与“行走日记”

一幅画+一句话

——《蚯蚓的日记》引领“涂鸦日记”的快乐之旅

[图书介绍:《蚯蚓的日记》是由明天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哈利·布里斯、朵琳·克罗宁。这是—本极为有趣的图画书,以日记书写的方式,记录和表达了小蚯蚓的观察及思考。从小蚯蚓的观点看世界,记录了学校、家庭和朋友之间的生活点滴,还有对自我、未来的想法,很容易得到孩子认同。我们给一年级儿童讲这个绘本故事,并开始“涂鸦日记”实验项目。]

一、学绘本,激发儿童画画写写的兴趣

绘本,又称图画书,老师带着儿童一起阅读、欣赏、猜测、想象,充满了无穷的快乐。打开《蚯蚓的日记》,看看图,读读蚯蚓的日记:

3月20日 妈妈说我应该永远记住三件事:1.地球给了我们需要的一切。2.我们钻地道的时候,也同时帮忙照顧了地球。3.绝对不要在爸爸吃报纸的时候烦他。

3月29日 今天我努力教蜘蛛钻地。一开始他全部的脚都卡住了,后来他又吞了一堆土。明天他要教我怎样倒立走路。

绘本故事让我们感受到:孩子渴望表达和倾诉,渴望老师、家长、朋友的聆听、理解和肯定。当学习了写字、阅读、说话后,写话也成了孩子喜欢的独特的表达形式。“一幅画+一句话”,表达的形式简单明了,加上日记的标志“日期”,就是—年级儿童的“行走日记”了。读了绘本,有了直观的范本可以模仿,孩子们跃跃欲试,兴趣盎然。endprint

二,学方法,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中对写话的要求:1.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一)儿童在画画写写的过程中,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

从蚯蚓日记看,儿童涂写的内容可分为以下几类:师长的教导、好朋友之间的游戏、家人之间的活动交往故事、各种学科的课堂学习内容、假期旅游、自己的小调皮、梦境等,都是平时学习、生活的反映。在此基础上,我们挖掘一个个主题,如“音乐课上”“我和好朋友”“假日旅行”“生日”等对儿童进行主题指导画画写写。

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孩子们生活中学会了处处留心:今天做了些什么,跟谁玩了什么,上课学了什么,午后读了什么。不用督促,也会写到日记里去,小朋友的口头表达、书面表达能力都获得了提高。留心观察、感受自己周遭的生活,不仅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还可解决日记写话的首要问题——内容。

对于儿童来说。涂鸦日记是一种游戏,把心里想的就这么任意涂画。任意涂写是他们获得快乐的方式。“涂鸦日记”把儿童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心中想到的,发挥自己的创造想象能力,尽情地画出来、写出来,就是一个表达的过程、思维想象的过程,符合儿童的天性和身心发展规律。

(二)儿童在画画写写的过程中提高表达能力

儿童的涂鸦日记,画面不要求完整、完美。画画是儿童经历场景的再现,是情趣的激发,是想象力的释放,是语言表达的依托。从语句的表达看,逐渐要求写一句完整的句子,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能把图画表达清楚,能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为了帮助孩子写好日记,我们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加强指导。如日记的格式,各种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如何写一句完整的句子,如何把学到的词语、句式用到自己的日记中去。这样孩子的日记指导得到了细致的落实,表达越来越大胆、越来越丰富。如:苏教版一下语文第十一课《月亮和云彩》的课后练习:用“一会儿……一会儿……”来照样子说话。用这样的句式来写写体育课上发生的事,既完成了书本上的教学要求,让孩子们运用到涂鸦日记中去,孩子们还能够有条理地将体育课上发生的事用上刚学的句式进行写作。如:

3月26日

妈妈天天忙于工作,没时间做家务,我一会儿浇花,一会儿扫地,是妈妈的小帮手了。(周刘雨乐)

3月26日

今天妈妈带我和妹妹去超市,妹妹一会儿想要这个,一会儿想要那个,真顽皮。(沈佑玲)

三、学评点,循序渐进,呵护儿童涂鸦日记的刨作热情

儿童。涂鸦日记”并非从零开始,他们从幼儿时期就开始学习画画、说话。我们多鼓励表扬,如画上星星,写上“画得好!”“你真棒!”“句子写得真完整!”我成了儿童日记的欣赏者、儿童倾诉的对象,成了他们的朋友。

同时,我们注意关注学情,顺学而导。如引导儿童比较全班的日记作品,看看比比,哪一幅作品你更喜欢,为什么,引导儿童从多角度品赏自己的作品。如“哪幅作品看上去更舒服?”“他的句子表达完整吗?”“你觉得哪个词他用得好?你也会用吗?”让儿童从自己出发,充分感悟整体设计的合理美化,句子表达的完整准确……在此基础上,我们根据每个孩子的作品情况进行点评,促进每个儿童的思考与表达。一个阶段以后,我们还让儿童欣赏自己以前的所有作品,感受自己的进步,体会其中的快乐!如姬刘荣一个多月来从画面到句子的书写判若两人。对一些优秀的作品,我们还将作为示范入选班级儿童涂鸦日记本的设计。

随着实践推移,孩子画的画越来越好,句子越写越长、越来越通顺了。句子表达渐渐达到“规范写”“运用学到的词句写”,渐渐地“乐于写”,乐于与好朋友、自己的家人、老师分享,写涂鸦日记的兴趣越来越浓。甚至有的小朋友每天一有空就画呀写呀。可见,“涂鸦日记”为儿童自主涂鸦、写话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日记以儿童生活为本源,进行自由、快乐、创意表达。当然,我们刚开始实验时,注意不让涂鸦日记变成学生的负担。要求不高,不要求每懒天都交,但是坚持每天的点评分享,让儿童在日记世界里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认识语文,感受到自己的成长与快乐。

(二)中年级日记书与“行走日记”

一本《亲爱的汉修先生》,让100%的孩子喜欢习作

[图书简介:《亲爱的汉修先生》(贝芙莉·克莱瑞著,获纽伯瑞儿童文学金奖)。这是一本由若干封真诚的“信”组成的经典童书。在书中,鲍雷伊向作家汉修先生询问一些写作的方法,他开始只是想敷衍完成老师布置的要和作家通信的任务。后来,他却喜欢上了这种方式,开始向作家倾吐学校的烦恼,倾吐父母离异后的悲伤,而正是在这倾吐中,鲍雷伊完善了自我,也练就了一番好文笔。这本书被称作“一本《亲爱的汉修先生》胜过所有的作文书!”]

一、《亲爱的汉修先生》一书的使用与效果

三年级习作教学已成为所有任教老师都想努力突破的教学难点。笔者曾经在自己所任教的三年级孩子中调查孩子们的习作困难,孩子们普遍反映有如下问题:没有东西可写;心里想说的,笔下却写不出来;有时候文章刚开始就结束;句子不通,漏字或错别字,用错标点,不会详细描写;有时看到的东西觉得很好,到写时发现全忘了……

“《亲爱的汉修先生》荣获纽伯瑞儿童文学奖金奖,是-本胜过所有作文书的作品。”看到这样的文字,好奇心驱使我反复阅读这本童书,思考着它是解决我们习作教学难点的一把金钥匙吗?阅读中我发现这本书的确有许多方面值得我们把它作为引领学生走进习作殿堂的课外教材。于是我决定在三年级学生中开展师生共读,并引领学生读读写写。

我請学生在自由阅读班级图书之外,确立本学期的共读书目为《亲爱的汉修先生》,人手一本,先自由阅读本书,然后在每周的读写课上有计划地和老师一起阅读讨论,跟着鲍雷伊写信,尝试与“汉修先生。写信,租他一起回答问题、回忆往事、起笔名、欣赏美景、创意生活,而后大家一起交流评价……回家后,把这本书介绍给父母或身边的朋友……整整一个学期的读写活动,学生人人完成一本个人版的《亲爱的汉修先生》(续集),人人经历了一次奇妙的日记写作之旅,个个都进入了习作学习的新境界:100%的孩子喜欢日记习作,10%的孩子开始自己的写书计划。endprint

二、《亲爱的汉修先生》一书的价值与反思

《亲爱的汉修先生》为何有如此大的魔力。让所有的孩子在习作起步阶段都爱上习作?在期末调查时,孩子们这样认为:我可以学到有趣的作文;可以写出心里话,日记、作文写长了;学会写信,可以给作家、自己、家人写信;我最喜欢读读写写,因为这让我把以前的快乐的、有趣的、伤心的都写出来,喜欢用写信的格式,对话的方式,把事记下来;读后就写,能写得很清楚;可以感受鲍雷伊的生活,我也学到了很多,我会把它当作一生的书;我们跟着鲍雷伊一起进步;轻松、幽默……

从孩子们的反馈中我们可以认识到我们可以这样培养孩子“行走日记”的兴趣:

(一)“信”的真实与自由:《亲爱的汉修先生》让孩子轻松地找到爱上日记习作的方式。

什么方式能改变一个人,让他不知不觉地爱上写作?《亲爱的汉修先生》中答案竟然这么简单——给亲爱的“汉修先生”写信。作家以这种方式告诉广大师生,坚持为真正的一个人或者假想的一个人写信,可以让学生真正爱上写作。

“写信真好!”首先,信的表达形式最好地诠释了。我们为什么写作”这一写作目的:“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需要。”写作不是仅仅在完成老师的作业,不是为了获得考试高分必须完成的习题。不是被迫地完成,而是展现自己的真诚与渴望的需要,是让他人了解和走近自己心灵的需要。

“写信真好!”信的表达形式最好地展示“真实自由”的写作品质。“信”这个会意字,本身的意思相当广泛。在金文中,信从人,从口;篆文开始从人,从言,即用人中所言会真实之意。隶书变成楷书后就写成了今天的“信”。《说文解字·言部》中这样写道:“信,诚也。”从这里可以看出其本义为言语真实。看来引领学生“写信”,坚持以“信”之本意,就可以将“真实”注入每一次日记习作之中,而使用“真实”,书写“真实”才是学生爱上日记写作必须要走的路。

写信的“真实”体现在孩子日记语言的童真表达,日记内容的真实展现,日记情感的真诚表露。当班里同学生病,无法过“六一”时,全班同学每人一封问候信温暖了病床上的伙伴以及陪伴的家人;10岁集体生日时,家长们写了热情洋溢的祝贺信,孩子们满合热泪读信、回信,“信”的真诚再一次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而信,就是日记写作的一种表达方式。

(二)“鲍雷伊”的生活与成长:《亲爱的汉修先生》让孩子欣喜地找到了日记习作的内容“金矿”

“写什么”的问题是习作教学的首要问题。汉修先生让鲍雷伊回答的十个问题:1.你是谁?2,你长什么样子?3.你的家庭是什么样子?4.你住在哪里?5.你有宠物吗?6.你喜欢上学吗?7.谁是你的朋友?8.你最喜欢的老师是谁?9.你有烦恼吗?10.你有什么愿望?这些问题引导孩子打开话匣子,争着把自己的情况告诉自己心中的“汉修先生”,不知不觉中,孩子就是一个个“鲍雷伊”,把自己的生活展示在读者面前,

另外,孩子们跟着鲍雷伊还可以写:自己的日记本;给作家起个笔名;交一个笔友;回忆家庭中的快乐时光或烦恼事;写自己收到的礼物,可以是生日礼物,也可以是新年礼物等;记录与别人的对话;写读书感受;家里来了客人;和老爸在一起;—次外出就餐;身边的美景;生活中的小创意、小制作;和朋友一起玩;见到的作家或其他名人……

每一个故事,对孩子来说都是日记写作的话题,这样的话题可以勾起孩子对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回忆。使得学生觉得日记写作很有意思,渐渐培养“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变得热爱生活,热爱日记写作,并在—次次日记写作中升华对习作的认识:日记写作是记录我们童年的发现与创造,是我们的生命表现。

(三)“你写得像你自己”:《亲爱的汉修先生》让孩子们幸福地找到习作的方法与自信

《亲爱的汉修先生》这本书中有许多关于孩子如何习作的知识与方法的建议,让孩子们在阅读与习作中渐渐内化成习作的能力和习惯。如:多听,听别人讲话,而且把内容记下来;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写日记的时候,假装自己在给某个人写信;写信给自己崇拜的人;和家人聊一个话题记下来;一个主角在故事里应该解决一个难题,或带来某种改变;不要怕退稿;你写得像你自己,你没有想要模仿别人;可以向对方提问;我要另起一段,因为马汀娜小姐说文章里出现另一个人说话时,就应该另起一段……

有了这些指导和启示,孩子们觉得日记写作对他们来说,不再是“咬笔端”的苦恼,不再是“挤牙膏”的折磨。而是一种快乐的表达、幸福的创造,他們乐于一有空就写、读、改,头脑里构思着自己的文章,甚至是“书”。他们觉得,一学期下来,每个人都完成了与众不同的续篇,那么接下来写一本完全的自己的书是理所当然的计划,那份写作的自信油然而生,把日记写作当作自己的生活的必需也就有了一个美丽的开始。

(三)高年级日记书与“行走日记”

新时代的“鲁滨逊”

——《鲁滨孙漂流记》带领六年级孩子走进“鲁滨孙的游戏”

[图书介绍:《鲁滨孙漂流记》是丹尼尔·笛福所著,享有英国第一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的头衔。讲述了一个具有冒险精神的英国人鲁滨孙去海上历险,却被困于孤岛,孤苦伶仃,生存困难。但他并没有放弃希望,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在孤岛上存活了下来。经过他的不懈努力,运用自己的所知所学,历经千辛万苦,终于顽强地活了下来,并救援、教化了野人“星期五”,成了孤岛的岛主。最终经过28年的等待,找准机会回归祖国。这部小说里的日记达六十多页。]

《鲁滨孙漂流记》是苏教版第十一册语文教材中“我阅读我快乐”的推荐书,同时教材中还有一篇杨红樱的文章《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所以班里组织学生认真阅读这本书,学生很感兴趣。

进一步想以这本书带领学生做“鲁滨孙的游戏”,灵感来自于卢梭的《爱弥儿》。在这本经典著作中,卢梭把《鲁滨孙漂流记》当作“是爱弥儿要读的第一本书,而且在很长的一个时期里,他的图书馆里就只有这样一本书,而且它在其中始终占据一个突出的地位。它就是我们学习的课本……”。要按照事物的真正关系做出自己的判断,最可靠的办法就是使自己处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地位,并且完全像鲁滨孙一样,有自己按照事物本来的用途对它们进行判断。”“我希望他忙得不可开交,希望他兢兢业业地管理他的阁楼、他的羊群和种植作物,希望他不是从书本上而是从经验学习,从在同样情况下他需要知道的一切事务中学习,希望他认为他就是鲁滨孙,想象自己穿一身兽皮。戴一顶大帽子,佩一把大刀,带着奇奇怪怪的东西,就连他用不着的那把雨伞也随身带着。”endprint

卢梭的这段话启发了我们:在六年级整个学年都可以开展“鲁滨孙的游戏”并用日记形式记下自己的参与过程:让自己当一回鲁滨孙,在日常生活中以鲁滨孙的思维、生活方式来重新体验自己的独特生活,那一定非常有意思。游戏内容可以这样设计——

1,我的“魯滨孙时装”设计展。假设自已就是鲁滨孙,自己会是一身怎样的装扮,可以先想想画画,再用文字来描述,还可以用废旧物品来展示,走时装秀。

2.亲手种植的植物。最好是可以吃的蔬菜、水果之类。了解我们的食物从哪里来,它们是怎样生长的。

3.消除孤独。养宠物猫、狗或鸟等,记下它们的生活习性,记下自己与他们相处的快乐时光。

4.“孤岛“生活。尝试一个人独自过一天生活,自己买菜烧饭,安排自己的一天生活。

5,谁是“星期五”?去小区交一个新朋友,并和他做一件事;或认识同一幢楼里的邻居,为他送去你亲手制作的食品或礼物。

6.“孤岛管理”。对自己的房间、自己独立的天地有一个新的设想,并着手布置、整理。

7.野外露宿。夏天时在家里的阳台或露台住一晚。

8.和小伙伴一起,策划并组织一次郊游活动。

孩子们接到任务特别感兴趣,因为他们就是新时代的“鲁滨孙”了,开始在生活中体验,在生活中学习。大家分成几个组,有的利用双休日整理自己的“孤岛”房间,有的买菜烧饭,有的照顾宠物,有的种植物,有的继续在书中找乐趣。孩子们把自己参与的游戏写成了日记,连续写作成为可能。请欣赏两篇:

4月4日 星期二 天气阴

整理房间计划+整理房间

整理房间计划

六(2)徐子淇

我在“鲁滨孙游戏”中选择了“孤岛管理”项目。

别人来参观我的房间,留下的印象永远只有一个字——乱。当然,我也曾想过要整理一下它,只不过总是以没有时间,没有计划为借口,一直拖着。现在,我终于发现我的房间已经乱到了无可赦药的地步了,于是,便腾出时间写了这样一篇计划。

首先,我要将我的床整理整齐。我的床啊,乱得令人不忍直视:被子如一条蛇—样蜷在床上;衣服到处乱丢,摊开的、卷成一个球的,都如“醉汉”般“卧倒”在床单上、被子上;枕头呢,更不老实了,床上、床头柜上,都留下了它的影子……那么,我该如何“制服”它们呢?我想,我应该先把枕头收集起来,放到床头;然后,将散落在床上的衣服叠好,整齐地将它们摆放到枕头旁边;最后,叠好被子。

接着,我要整理一下我的床头柜。床头柜可算得上是我房间的第二乱了,上面放满了我的“宝贝”:一个眼镜盒、—本《意林》、一叠草稿纸、—本日记本、一支笔、一块橡皮,还有一些不知从哪儿淘来的小东西。这些东西啊,胡乱地堆放在桌子上,堆得还挺高,岌岌可危,随时都有可能倒下去。哦,这该如何整理啊?应该先将这些小玩意儿放到地上,将草稿纸最先放到桌上,然后,再依次放上《意林》、日记本,最后,将眼镜合、笔、橡皮放到日记本上头。那我的那些小玩意儿呢?将它们放在剩下的地方就好了。

最后,我还得整理一下床前面的桌子。那桌子应该好整理多了吧,稍微擦一下,然后把书整理一下,闹钟调整一下就好了。

这只是一篇小小的计划,能否成功地整理好房间还不知道。不过我相信,如果我按着这个计划来整理,绝对能成功。

整理房间

整理房间,计划已经列好了。做一件事,重在实践。如何证明计划的可行性,只有通过实践。现在,已经列好了计划,只剩下实践了,也就是去整理。

首先,我按照计划,先把枕头收集起来,放到床头。接着,我将卷成一团的衣服叠好。这叠衣服可有学问了,叠得松了容易散。叠得紧了又不好看。我试了许多次,终于掌握好了方寸。最后,我得把被子叠起来。叠被子算得上是最难的一项了,被子不仅大,而且重,与我相当。这该怎么办呢?我想起来了军训时教官教给我们的方法。好,就这么办!把被子摊开,一分三,折起来,再将它对折,然后打开,两头对准中线,对折。这样,我成功“制服”了这庞然大物。

然后,我和我的床头柜“杠”上了。我先将书依次放好,然后把眼镜盒、笔、橡皮放在书的上边。接着我把目光放在了小东西上。哦,这个雪人,是于婉馨送我的元旦礼物;那个杯子,是沈妍给我的生日礼物;还有那个香趣瓶,是我从云南“捎”过来的……放着放着,我发现,如果把这些小玩意儿和笔、橡皮一起放在书的上头,会更节省空间、更美观,于是,小玩意儿被我放到了书的上面,而像杯子这样的“大玩意儿”则放在了剩下的地方。

最后,我整理了桌子。我发现,那桌子因为—直没有人注意而布满灰尘。我先拿来抹布把桌子擦了一遍,然后,拿餐巾纸把它擦干。我将闹钟摆正了,并整理好了放在一角的书。

曾经觉得,整理房间是一件很难、很费时间的事。但真正去干这件事,发现它并不难,也不费时间,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之前不愿意干是因为懒,看来,只有克服懒,才能让我们变得更好。

2月18日 星期六 天气晴

我家的“二八”

“二八”吃饭

早晨起来,披上衣服,第一件事就是到阳台看我家早已起床的“二八”。“二八”是我给这只和尚鹦鹉取的名字,它长着一对绿色的翅膀,背部也全部是绿色的,前胸呈灰色。之所以没听见它吵闹的声音是因为我们用一块布把笼子罩住了,如果不罩住的话,每天六点它准会像喇叭—样吵死我们!我迫不及待地把布掀开,“二八”一看见我,也对我打招呼说;“早上好!早上好!”

“早上好,小家伙!”我也这么对它打招呼。

“二八”的嘴很尖,是为吃瓜子而生的。我们给它买了两种瓜子,但是它的小嘴巴可挑剔了,只喜欢吃其中的一种,不过等它把好吃的全部吃完时,它就会不情愿地去吃另一种。它吃瓜子时,真是绝了!你瞧!它先把瓜子叼在嘴里,—磕,瓜子仁就弄到嘴里,同时飞快地吐了壳,那又快又准的样子仿佛一台天然的机器。endprint

下午,妈妈买了一盒葡萄,那葡萄亮得让人神魂颠倒。我们把它端到阳台,坐在“二八”旁边吃,“二八”时不时地叫一声,大概也想吃了吧!于是,我如它所愿,拿了一颗放进笼子里,它马上从木棍上跳下来用嘴巴把葡萄叼起,然后,它开始慢慢品尝起来,刚开始还好,后来它越来越费力,最后干脆用它灵巧的爪子把葡萄握着,那爪子就好比我们人的手一样。接下来,就要展现它吃货的力量了!吃一口吐一口,吃的是肉,吐的是皮,中间的籽儿也吐了,一会儿工夫它就把一个葡萄都吃完了。但我也没给它再吃了。因为以它的肚量,一个就够了,吃多就“人工呼吸”了。这不,你看它身子左晃晃右晃晃的。该不会是酒精太多而吃晕了吧?

哈哈,“二八”呀“二八”,你懵懂无知被我耍!

“二八”睡觉

刚刚吃完晚饭,我们带着“二八”去小区里逛了逛,感受了一下春姑娘的脚步。可“二八”却不领情,死命在笼子里蹦,不知道为啥。我们实在拿它没办法,只好赶紧回家!

谁知一走到电梯口,它就停止了“唠叨”。看来这家伙是因了吧?于是,回到家,我就把它的小食盆里装满瓜子,倒满水,要不然夜里没吃的它会叫的。之后,我们就看电视了,电视声音很吵,它看起来好不耐烦哦,却没想它也叫了起来,“啊啊啊……”“二八”很调皮,硬是要和电视里的人比声音,听到一声,它就叫一声,不过,说真的,“二八”也不逊演员的声音,可总不能让它这样吵下去,我们就把声音调小了,这下看“二人”还叫不叫了!它对我点了点头,就不出声了,仿佛这个声音刚刚好,不会吵到它。

这小家伙,可真有意思!没一会儿,它就睡着了。它睡觉像人一样,闭着眼睛,眼皮很长,我凑近了看了一下,“二八”的眼皮是灰色的,还是独具特色的“三眼皮”!似乎是我的脚步声太重了,惊醒了正在做白日梦的“二八”,它看我在它前面,就转了一个位置,继续睡觉;我又跑到它前面,它又转了一个头,就这样,我们俩转了整整360度,终于我把它给转累了,它也不转了'只是用乞求的眼神看着我,似乎在说:“不能让我好好睡个觉吗?”

我走开了,它就不动了,在那边打瞌睡,眼睛半睁着,头也左摇右晃的。突然,它的头“嘭”的一声撞到铁丝上了,迷迷糊糊叫了一声,一会儿就睡着了,睡的还很想香呢!

我的小“二八”,愿你睡个好觉!

曾经大家追捧“吃苦夏令营”,认为孩子离开父母才能学会独立生活。但是学会独立生活不是在离开父母之后的一刹那就学会了,這种能力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习得。“鲁滨孙的游戏”试图让儿童从“温室童年”“会所童年”“玩具童年”回归“露天童年”“旷野童年”“老街童年”,让他们到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读好经典书籍,过好自己有滋有味的生活,在生活实践中提高生存能力、求知能力,也提高了观察、写作能力。整个活动,学生都在不断地尝试、欣喜地发现、快乐地记录。

我们在每个年级都选择了相应的日记体课外书,并把它们当作日记写作教材,引领孩子读读写写玩玩。这是一种别样的日记习作指导。这样的习作引领,学生喜欢上了这一本本“一辈子的书”,也从心底里喜欢这一辈子需要的写作。这样的日记引领,老师喜欢。老师把每次的读写指导记录成教学笔记。在与学生一起成长中,跳出教材的局限,有“我的语文”“我的教材”,幸福地进行习作教学。这样的习作教学,学生感兴趣,老师感兴趣,师生都是幸福的、快乐的。

二、其他课外书的读后感指导

(一)听故事写读后感

刘绍棠先生的《师恩难忘》中写田老师在三年中给学生讲了上千个故事,学生觉得这些故事“像春雨点点,滋润着我们幼小的心灵”。于是我们豁然开朗:学生喜欢故事——故事的情节符合学生的心理吸引人,故事的语言丰富洗练打动人,故事的内涵揭示成长引领人。我们从《读者》《报刊文摘》《心灵鸡汤》等书报中收集、整理、选编100个精彩短小的小故事,按爱心、快乐、责任、耐挫、创新等主题编成《第二颗太阳——100个生活哲理小故事》。这些入选的小故事具有如下特点:

1.就事论理,寓理于事;或叙事抒情,寓情于事。从感人的事情、故事延伸、升华开去,说理不空洞。

2.每篇文章短小,文字深入浅出,可读性强,适合学生阅读。

3.中高年级的儿童开始通过生活来认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这符合儿童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逻辑抽象思维的年龄特点。

在具体的选文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一起阅读、遴选、讨论、研究。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领悟故事的精髓,我们在每个故事后设计了“心灵点击”,学生可以通过问题提示来理解其中蕴合的深刻道理。有的故事后面还设计了“经典存盘”,帮助学生读读写写文中富有内涵的语段,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我们利用晨会或节日、闲暇时间有计划地朗读故事,故事短小,一分钟左右就能讲完;故事精彩,儿童听完就能谈感受,写日记。

我们还结合孩子的日常生活针对性地学习有关故事,如对缺少关爱的学生,可以选读《请为你的冷漠付费》;对做事拖拉的学生可以选读《一分钟》《德国人走在时间钟表上》;对感到不快乐的学生可以选读《捕捉快乐》;在学生害怕困难的时候,可以选读《胡萝卜、鸡蛋和咖啡》;在做事毛躁的时候,可以选读《认真是一笔财富》;在学生需要自信时,可以读《最优秀的人是谁》;在做错事却不愿承担责任的时候,可以请学生读《法国人的自我检错》,读完后让孩子们写下自己的感受、体会。如:

《一碗馄饨》读后感

五(6)景文麒

我们都知道父母爱我们,可时不时还是会跟他们拌个嘴,闹个别扭,当自己冷静下来的时候,想想真的很不应该。

父母为我们做了十多年的饭菜,我们有说过一句感谢他们的话吗?没有!而当你生气的时候,别人的一句话,或一碗小小的馄饨,都足以温暖你,感动你,你是否还会觉得别人的父母比自己的父母对你还要好?你错了,真的错了!难道自己父母对你的万般呵护、无微不至的爱都不及他人的一句话吗?难道自己父母为你做了十几年的饭菜都不及他人的一碗小小的馄饨吗?如果你也曾这样想过,你会自责,你会难过吗?endprint

当读到“当她走到家附近时,一下子看到疲惫不堪的母亲,正在路口四处张望……母亲马上看到了她,脸上立即露出了喜色”这一段时,我突然就泪流满面,因为我也曾让我母亲担心过,伤心过。我自责,难过,但又很感动,自责的是当时自己的冲动,难过的是母亲为我付出了那么多,可我却让她扫心,感动的是母爱的伟大与包容。

这个故事深深地感动了我,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毫无保留的,是无私的。我希望等我长大了而你还未老,我可以亲手为你下一碗馄饨,让我可以为你做上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的饭菜……

(二)结合查找资料写读后感

结合生活实际,孩子们需要查找各种各样的资料:有的和课文有关,如秦兵马俑、世界名城;有的和新闻有关,如美国总统大选:有的与生活健康有关,如春季诺如病毒来袭。我们让学生查找网络资料,了解诺如病毒的真面目,自己如何预防,如果传染了怎么办。孩子学习后,以日记形式记录下来,不仅丰富了日记的内容,还学会利用网络追根究底,学到通透的知识,提高了健康生活的能力。下面—篇日记《我们拒绝毒豆芽》就是小作者在亲身经历和查阅相关资料后写下的文字,读者能感受到小作者行走的思路、学到的知识以及自己的切身感受。

11月1日 星期二 天气晴

我们拒绝毒豆芽

三(6)张嘉诚

常常听到有人说毒豆芽、毒烤鸭、增白馒头、地沟油等,我听了都吓得胆战心惊。

两个月前,爸爸买了个豆芽机回来,从此我们开始自发绿色豆芽。我们细心地比较了自发豆芽和毒豆芽,发现有些地方不一样:首先,自发豆芽有很长的根须,而毒豆芽没有根须,因为毒豆芽里添加了无根剂;其次,自发豆芽瘦瘦长长的,而毒豆芽又粗又肥,因为毒豆芽里添加了尿素和增粗剂;另外,自发豆芽没有毒豆芽那么白,因为毒豆芽里添加了漂白剂。

毒豆芽还毒在哪里?我又查阅了资料,发现毒豆芽里除了添加无根剂、尿素、增粗剂、漂白剂外,为了保鲜时间长,还添加了防腐剂、激素和84消毒液等。这些添加剂都是工业化学添加剂,人如果长期食用,可致癌致畸,对我们的身体伤割艮大。

我们不想得癌症,不想变畸形,我们拒绝毒豆芽!

(三)读后感的突破

孩子学会写读后感,阅读的收获也会随之增加,不仅有思想的熏染,还有语言的迁移。当我们阅读孩子们的读后感就会发现,感受写得太少,有的只写了课外书的内容梗概,感受部分則寥寥数语。因此,我们让学生领悟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重在联系自己的实际谈感受,提升读后感的质量。

1.明确要求。读后感,读是感的基础,感是读的结果,没有读的感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没有认真读书,不把书读透,就不会有深刻的体验。一篇好的读后感一定要有真情实感,要联系实际,写出自己真切的感受。读一篇文章是这样,读—本书、观一部电影的感受也一样。

2.领悟写读后感的思路。

(1)简单概述,就是对所读文章内容的叙述,内容有书名、作者、国籍、内容概要。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不能是整篇文章的复述或摘抄。这一步证明你读了这本书。

(2)简明评议,就是读者对书中人物或事件进行简单的评价,也就是对文中的人物或事件你有什么看法,体会到了什么,让你懂得了什么。这一步主要是谈自己简要的总体的看法。

(3)联系实际,即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与书中内容或场景做一下对比,我们的生活中是否也遇到过或者见到过和课文中所写的相类似的情况,我们又是怎么样做的呢?这一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和精彩点,说明你走进了所读的书,走近了主人公,想象和他共处相同的境地时的感受,仿佛过—次主人公的生活,丰富自己的情感、体会,也能发现差距,找到前进的方向和动力。我们要重点写好这部分,读后感的难点也就突破了。

(4)总结全文,也可以是文章其他方面感受的简要总结。

(四)别样的读后感

文章有法,当无定法。有时候,写读后感还可以将感想与文章内容穿插起来写。一边结合内容,一边谈感想,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来写。有时候可以给文中的主人公写一封信。我们曾经组织大家与作家杨红樱比赛写《鲁滨孙漂流记》读后感,每个人都认真阅读,读出和杨红樱不一样的感受,杨红樱写《—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孩子们写了《比困难更可怕的是害怕》《假如身处孤岛》等好文章。我们还把孩子们的读后感编辑成集子,书名为《群星璀璨一片天》,人手一本,激励大家读好书,写好读后感。

读后感还可以将文章进行改写,如将故事类文章改编成课本剧,并进行表演,这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种形式。如学生改写的课本剧《推敲》。

推敲

(三幕剧)

郭哲宇

时间:一天

地点:长安城

人物:贾岛(和尚,诗人);韩愈(著名诗人);差人;大街上的行人

第一幕

(幕启)

旁白:一天,贾岛骑着毛驴去长安城郊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

贾岛:(叹气)唉!李凝的住处到底在哪里呀?我都沿着山路找了这么久了,还是连房子的影子都没看见啊!啊!(高兴)终于找到了。(疑惑)有人吗?有人在家吗?(失望)看来今天李凝不在家,是碰不到他了,我留一首诗在这儿吧!名字就叫《题李凝幽居》。

第二幕

旁白:第二天,贾岛独自骑着毛驴返回长安城,想起昨夜写成的那首诗。

贾岛:(自言自语)我昨天晚上写的那首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里面的“推”字可能用得不太妥帖,改成“敲”会不会更加恰当一些呢?到底是“僧推月下门”合适呢?还是“僧敲月下门”更好呢?

旁白:贾岛不停地吟诵,坐在毛驴上边比画边行进,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

第三幕

旁白:当时在京城为官的韩愈,正巧在仪仗队的簇拥下迎面而来。贾岛骑在毛驴上一会儿做着推门的动作,一会儿做着敲门的动作,尽浑然不知闯进了仪仗队。endprint

差人:大人,这个人在毛驴上做着古怪的动作,还无理闯进仪仗队,要不要把他处决了?

韩愈:(淡定)且慢,等我先问清楚再说,也为时不晚。(恼火)你为什么要冲撞我的仪仗队,是不是不想活了?

贾岛:(无辜地)大人啊,求您宽恕,我只是在斟酌诗句里的一个字眼,无意间冲撞了大驾。我将过程都告诉你吧!(做耳语状)我已经将全部事情都告诉您了,实在是犹豫不决,不知道用“推”好还是“敲”好?您能否给点儿意见?

旁白:韩愈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就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

韩愈:(淡定沉着)还是用“敲”好一些,在夜晚拜访朋友即使家门没有闩上,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说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而且用敲可以衬托出月夜的宁静,读起来也响亮些。

贾岛:(恍然大悟)谢谢大人,您说得非常有道理,我马上把“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中的“推”改成“敲”。

旁白:后人把斟酌字眼叫“推敲”,推敲也成了家喻户晓的美谈。

(幕落)

第二节 课内习作与儿童“行走日记”的关系研究

儿童课内习作是行走日记的示范田,比较系统的写作知识,从构思、立意、起草、修改等写作流程,都在课内习作课上得到指导、训练,可以帮助提高儿童自由日记的水平。反过来,日记也为课内习作积累素材,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化解习作难点,分解记录,再统籌合作,确保课内习作高质量地完成。

一、课内习作的写作知识教学

记得第一次带女儿外出旅游,我告知她:出去带了什么,除了水果等消耗品,其余的回来时一样也不能少。女儿得令,每次出门前和回家前都要清点物品,从没有丢失什么东西。可见—次精准知识,特别是第—次,足可关照孩子的一生。

研究表明,作为一种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的实质是结构化、网络化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在强调能力重要性的同时,有必要让儿童知晓、掌握适宜的习作知识。当前的小学习作教材在编排过程中,只在习作主题以及内容上做考量。《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关于语法修辞知识”:“本标准‘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涉及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文体、文学等丰富的知识内容,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运用的实际需要,从所遇到的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和点拨。指导和点拨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识字、写字、阅读与表达,形成一定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良好的语感,而不在于对知识系统的记忆。”许多教师误以为小学习作不需要知识教学,更不需要学生系统地学习习作知识。殊不知,教师要胜任习作教学,自己首先要有系统的习作知识,才可能在“具体语言实例”保持教学的敏感性,熟知此处该教学生什么样的习作知识。否则,自己也发现不了自然不可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对于“系统的知识”,我认为有“大系统”和“小系统”之分,因此涉及某—方面的习作知识,就会相应有一个相对系统的知识链产生,这是由知识的内部构造所决定。况且在母语背景下的小学写作知识教学,不是从无到有的过程,而是从少到多、由不尽完善到相对完善的过程。所以,依据现有习作教材,结合具体的习作内容,开发精准有用的知识成为当下习作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

(一)立足习作类型,挖掘不同类型的习作的精准知识

习作内容最常见的可以分成四种类型:写人、叙事、写景、状物。每一种类型,言语特质不同,文体样式各异,所需要的习作知识也不尽相同。所以,我们不仅要开发出习作类型的结构性知识,而且还要面向习作内容,开发出各种适应这种类型的具体的程序性知识。如写人的习作,五年级《身边的小能人》—文中,“围绕中心词来组材”是重要的习作知识,让学生通过这次习作能正确获取知识,在感悟、运用中体悟习作成功的快乐。

[教学案例]《身边的小能人》

一、我寻找:身边的小能人

师:—看就知道,这是—篇写人的文章。但这篇文章,与以往写人的文章有什么不同?

生:写能人。写这个人在某些方面有才能,语文、数学、英语可以,才艺方面也行。

师:写姚明可以吗?

生1:不行。姚明是大能人,不是小能人。

师:不行,姚明不在我们的身边。

师:那我们可以写谁呢?

生1:我们可以写我们班上的朱静文——小小书法家。

生2:周旗洋——学校手球队主力队员。

生3:马苏吉——二胡拉得好。

生4:宋奕琦——我班的小作家。

二,我发现:能人的“能”表演

师:下面我们请小能人自我介绍,表演才艺,同学们也可对他们进行采访,了解能人“能在何处”。

周旗洋:我得过苏州市手球比赛男子组第一名,全国青少年手球比赛优胜奖。我每天早上6:30到校,放学后3:30继续训练两小时。每一个动作都要练成千上万次,教练不让停就不能停。我为大家表演“甩臂投门”的动作,再请大家看一段我们的比赛。

马苏吉:我先为大家表演二胡曲《二泉映月》片段。

生:(报以热烈的掌声)它的琴声正如书中所写:起初……

三、我采访:了解能人背后的故事

生:我采访马苏吉,你是什么时候开始拉二胡的?

马:从小学一年级开始。

生:你拉琴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有没有过放弃的念头?

马:有过。刚开始学,一天练习一小时就够了。但越往后,曲谱有八页的,甚至有十几页的。一首曲子就学两个多月,每天起码练习一小时,假期里达到四五个小时。手上都起泡了。可想到以后长大了有个兴趣爱好,就舍不得放弃,坚持了下来。

四、我写作:身边的小能人

师:我们在起草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我们要围绕小能人的“能”来组材。

生:写的时候,可以写写他们在课堂上的表演,讲讲他们练就才能的故事。endprint

生:我们还可以写写平时观察到的他们的训练表现。

生:我们在写的时候,还可以写写自己观看表演和采访时的感受。

师:写的时候要注意这些事项,修改时看自己是否围绕能人的某方面才能来展开描写的,

儿童写自由日记时总是离不开选择自己的玩具、宠物、朋友、故事等,如果掌握了基本的写人、状物、写景、写事的精准知识,那么儿童在自由的日记写作中也会自然而然地运用,不仅复习巩固了课内习作的方法,也提升了自由日记的水平。

(二)搭建知识梯队,由浅入深掌握习作方法

朱作仁教授主张:“作文训练应是通过有计划、有目的、有指导的写作实践,使学生形成语言表达能力的活动过程。研究并建立这样的序列,是提高作文教学效率的需要,是当今语文教学的重大课题。”的确,同一种类型的习作训练,不同的年段和学期,应当有不同的教学内容,即不同的习作知识教学。而当下的教学中,对于同一种文体类型的习作训练,在不同年段、学段的教学内容大同小异。要改变这种含混模糊的教学现状,同种类型的习作教学,需要在各年段与学段之间构建一个层层递进的知识“台阶”,让习作训练拾级而上。让每次习作既相对独立,又互为基础——前一次教学是后一次教学的基础,后一次训练是前一次训练的延续。

以三年级《我的文具盒》和四年级《XXX的自述》教学指导为例。

[教学案例]三年级《我的文具盒》

一、學习例文,感悟方法

1.今天,我们来介绍我们的学习伙伴——文具(板书)。其实,它已经悄悄地藏在你的桌肚里了,同学们,找一找。把你找到的那个文具举起来,大声地告诉周围的朋友你拿到的是什么?

2.(走到学生边上问)你拿到的是什么?你拿到的文具好看吗?喜欢哪想不想得到它呀?要想得到它,老师可有一个小小的要求:你和你的同桌,谁能把你们拿到的文具介绍得清楚,老师就把这个文具奖给他。要想介绍清楚也不难,我们先来看看一位同学是怎么介绍《铅笔刨刀》的。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翻到第105页,自己读读例文。

3.这个同学他是怎样介绍铅笔刨刀的呢?我先找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篇文章,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教师相机点拨:

题目:铅笔刨刀(这是他要介绍的文具的名称,也是习作的题目。)

正文:

从外表看,我是一座塑料小房子。蓝色的屋顶。白色的墙壁,红色的烟囱,绿色的门窗,多漂亮啊!设,我的名字不叫小房子,叫铅笔刨力。刨刀安装在哪里?安装在烟囱里呀!只要你把铅笔插进我的“烟囱”里,顶住劲旋转,就可以削了。那扇门是专门用来倒铅笔屑的。我是小主人的好帮手,他特别喜欢我。

(1)从“外表看……多漂亮呀!”你看,这是在介绍铅笔刨刀的什么呢?(板书:样子)(操作中重复:蓝色的__,红色的__从整体看__,它是__。)

(2)除了样子,这位同学还介绍了铅笔刨刀的什么呢?请接着往下读。

(板书:用途)(操作中,老师做动作,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段写了什么。)

4.现在,你知道这位同学是怎么介绍铅笔刨刀的了吧?总结:他是从样子和用途两方面来介绍的。你看他介绍得多么清楚呀。

二、运用方法,指导表达

1.如果我们能够学习他的这种方法,就一定能够把我们桌上的这个文具介绍清楚。

2.下面。我们来看看你桌上的这个文具是什么样的,跟你的同桌相互地说一说。(大家说得真热闹!但现在我们又需要安静下来,比一比,谁的大脑司令部最灵,让自己能马上安静下来!这位同学最快,发奖。)

3.组织交流文具的样子。

火车刨刀

从外表看,它是一个塑料火车头。绿色的车顶,白色的车身,前边有两个黄色的车灯,后面还有一个绿色的摇把。

师:你们听出来了吗?他介绍清楚吗?我发现这位同学听得最认真。你听出来吗?他介绍的时候按照从上到下、从前到后的顺序来介绍,就更清楚了。请你按照这样的顺序再来说一说。

扇子笔

从外表看,它是—把塑料扇子。上面是粉色的猫头扇面。那只猫两只眼睛乌黑、发亮,上面还有漂亮的蝴蝶结。下面是细长的笔杆。

师:你们听出来了吗?对于比较简单的文具,我们不光要介绍它的颜色,还要介绍它的图案。

4.刚才,我们介绍了文具的样子。现在,和你的同桌再大胆地动手试一试,是怎么使用它的呢?(用铅笔刨刀削一削铅笔,圆珠笔可以在纸上写一写,铅笔盒可以打开看看……)

师:大家玩得很开心,现在我们来交流,需要大家再次静心地倾听、思考——他把文具的用途介绍得清楚吗?

多功能文具盒

打开盖子,里面有一排白色的笔架,可以放许多笔。边上还有一盏台灯。把它轻轻抬起,打开开关,灯就亮了。右边有一个红色按钮,按下去,刨刀的门就会自动打开。把笔插进圆孔里转动,就可以削了。

师:他把文具盒的用途介绍得清楚吗?

生:清楚。

师:它能放笔,能照明,还能削铅笔,是一个多功能文具盒,这位同学怎么用就怎么说,一步一步地讲清楚。

5.刚才,我们从样子和用途两个方面来介绍你喜欢的文具。再看看例文,作者的介绍和我们的介绍有什么不同呢?

(将第一、二、三句话变红,引导学生观察。——“我”变另一种红色。你发现了吗?这句话中有一个“我”,“我”是谁?)

6.作者把自己当作文具来介绍。你看,这样的介绍有什么好处?(生动、有趣)

7.现在你也把自己当作你手中的文具介绍一下,看谁能介绍得既清楚又生动。

引导:别忘了把你当作文具来说。

大家准备好了,老师请一位同学上来与大家分享。谁愿意——

我要表扬这位同学。老师没提醒,他已经做到了静心倾听,说明他已经养成好习惯了!我要给他发最佳聆听奖!现在我们大家都做到了,真棒!请你开始吧——endprint

现在,你是谁?看来你已经进入了角色。

脚丫子刨刀

从外表看,我是一只红色的脚丫子。我的五个脚趾头能够张开。我的脚掌的中心有一张圆圆的笑脸。我不叫“脚丫子”。我的名字叫“铅笔刨刀”。我的一侧有两个圆孔。把铅笔插进去,顶住劲旋转,就可以削了。掰开我的脚面。就可以把铅笔屑从我的脚掌里倒出来。我是小主人的得力助手,他特别喜欢我。

三、动笔书写,教师指导

1.刚才我们已经学会把自己当作文具来说它的样子和用途,现在请大家用笔来介绍。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文具,抓住它的特点和用途写一段话,写的时候不抬头、不停笔、不说话。

2.交流评价。谁愿意来分享你的作品?

[教学案例]苏教版国标本语文第七册习作5

《××的自述》习作指导

一、学习例文,感悟方法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吗?三年级时我们写过学习用品的自述,我们来看,这是一位同学的习作,大家放声读,看看我们三年级时是怎么介绍这个脚丫子刨刀的呢?

脚丫子刨刀

从外表看,我是一只红色的脚丫子。我的五个脚趾头能够张开。我的脚掌的中心有一张圆圆的笑脸。我不叫“脚丫子”。我的名字叫“铅笔刨刀”。我的一侧有两个圆孔。把铅笔插进去,顶住劲旋转,就可以削了。掰开我的脚面,就可以把铅笔屑从我的脚掌里倒出来。我是小主人的得力助手,他特别喜欢我。

(1)介绍了它的外形和功能。

(2)用了“我”来写,把自己当成想要介绍的事物;用第一人称“我”来写,这就是自述。

2.今天,我们还要用自述的方式来介绍熟悉的事物,我们的本领肯定要比三年级大_了吧,怎么写呢?打开课本,翻到第104页,先来读读第-篇例文,比一比,它和三年级时写的作文有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

3.在交流之前,我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大家推荐一位朗读水平高的同学来读吧1

4.组织交流:这两篇作文的相同点是什么?(都用了“我”;都介绍了外形和功能。)不同点呢?

(1)用到了比喻、拟人,你真会发现,这样介绍就更生动了。

(2)大小、颜色、花纹、小房子,你看他写得多细致,这样就更具体了。

5.那作者是用了什么好方法,让我们感觉到他把小闹钟介绍得很具体、生动的呢?大家默读例文,(出示例文1)圈画出有关的词句。

6.我们先来看前半部分,作者是怎么把它写具体、写生动的?

生:“巴掌那么大”这是它的大小;“天蓝色”写清楚了颜色;“透明的”玻璃罩,“精致的”小房子,“精美的”花纹,仿佛让我们亲眼看到了一样,多生动啊!

生:“嘀嗒嘀嗒”。是表示声音的,叫象声词,人们读了就有如闻其声的感觉。

师:接下来,我们重点来看小房子,作者是怎么把小房子写得具体、生动的?

(1)比喻:把小房子想象成古代帝王的宫殿,多么生动。

(2)整点报时:打开、弹出、张开,用了这一系列动词有什么好处呢?(这几个动词就把小闹钟时整点报时的过程写得十分清楚)

(3)定时报时:伸出、拿着、敲。我要请一位同学来读定时报时的句子,其他同学一起做做动作,你们现在就是小闹钟了哦!

你发现了吗?作者在这里还写了小闹钟在唱歌,前面还有一处呢!让介绍的事物开口说话,这样就更加具体生动了。

小结:同学们,自述的形式就是把我们介绍的事物当作自己来写,可以写他的动作,可以让他开口说话,还可以写他的心情呢!第二篇例文就是這样写的,请大家默读例文,圈画出小溪流心情的词语。(快乐、孤独、难过)这三个词语就写出了小溪流的心情,我们待会儿介绍的时候也可以写写事物的心情。

二、运用方法,指导表达

师:今天我们的习作要求是什么呢?谁来读一读?

师:请你也用“XX的自述”的形式,介绍一个你熟悉的事物,要写得具体、生动。那你想介绍什么呢?(学生交流)

师:我们班也在写这篇作文,有一个同学想介绍他的书包,老师已经带来了,但是他感觉有点儿困难,现在请你们来帮帮他,怎么写好书包的自述呢?谁先来说说你看到的?注意,现在你就是书包了,要怎么说呢?

生1:我浑身都是浅蓝色,上面印着一个可爱的米老鼠,别提有多漂亮了!

生2:我全身上下有许多口袋,我肚子那儿有个特大的口袋,里面是小主人上学必不可少的东西——书。左右两边,一边是个小网袋,是装水杯的,另一边装着卫生用品。

师:老师想请一个同学上来,仔细观察一下,这个书包有什么特别之处呢?(拉杆)怎么用呢?你能不能一边做做动作,一边说说呢?

师:同学们,他一边做一边用了哪些动作的词语?这些词就能把拉杆书包怎么用介绍得具体生动。你再仔细听,听到什么声音了?(哗啦啦)我们可以用上象声词。我们还可以让他开口说话呢!你听到什么了?

老师把这个片段也写了写,你觉得我写的怎么样呢?

(出示例文)

只要一按我的开关,“啪”的一声,我就会伸出长长的手臂,小主人就能牵着我的“手”走进学校。“哗啦啦”这是我在高兴地唱歌呢!听我唱:“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

三、动笔书写,教师指导

师:我相信,大家迫不及待地想介绍自己熟悉的事物了吧,请大家赶快动笔,以自述的形式,把事物写具体,写生动。你可以用上拟人、比喻的手法,可以写它的动作,可以让它开口说话,还可以写它的心情呢!相信你一定能把作文写好!

(生交流评价)

这两个教学案例都是用自述的方法来介绍事物,三年级是学习用品,四年级拓展到自己喜爱的物品。首先老师注意了学段要求,三年级要求把事物写清楚、写有序,四年级要求在此基础上学习用拟人等表现手法把事物写具体写生动。最重要的是,在教学中,老师都注重习作知识的精准,“知识”呈现方式的鲜活有昧,让学生自己发现。endprint

范文引路,感悟写作知识。编者在例文中隐藏着写作的知识及方法的指导。在学生自己读、指名读、老师强调读的基础上,渐渐引导三年级学生领悟到两点知识:通过介绍文具的样子和用途把文具介绍清楚;把自己当作文具来介绍。四年级的孩子更要懂得如何把自己喜欢的事物写具体、写生动,在三年级的基础上学会用拟人手法,如让事物开口说话,拟声词的运用,一连串动作的词让读者知道事物的某些功能特点。这些写作知识也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有利于学生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攀升。

运用写法知识,提高介绍技能。学生感悟的写作知识要形成技能离不开训练,在运用中才能渐渐达成目标,形成能力。技能训练是学生自由写作的基础。好的训l练不是束缚学生的思维,僵化学生的语言,相反能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知识、方法,从而更有条理、更生动地表达,形成一定的表达技能。技能需要反复训练才能形成,学生通过自由说逐步感悟说样子,复杂的按顺序从上到下、从前到后说才能介绍清楚;对简单的文具,则不仅需要介绍颜色,还需要介绍图案。在学生自由交流的基础上,老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再次练习,直到达成要求:介绍得响亮、清楚。三年级学生要经历由说到写的过程。说得清楚,才能写得清楚;说得生动,才能写得生动。四年级在三年级的基础上,突出重点,让学生在实践中来练说,欣赏老师的下水片段,从说到写,也符合中年级学生学习习作的特点。

我们发现,习作中掌握的精准知识来照应孩子这一类的日记写作是完全可行的。有了这两次状物的习作训l练,孩子自然会运用到自己的日记中,如选择家里买的新台灯、同学生日时送的玩具娃娃、自己买的新铅笔来写,写得有序、具体、生动。这些优秀的孩子日记,自然是课内习作的精心指导下的成果的再现与转化。

二、写作情感与写作幸福感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习作的方法和技能的指导。其实比方法、技能更重要的是小作者对写作的情感与兴趣。《夏山学校》中就有这样的例子,当一个孩子乐于学习,能主动学习时,他可以把需要好多年学习的东西快速有效地学完。我们在教学中,更重视孩子“文心”的培养,帮助孩子寻找习作的幸福感,让儿童乐于学习,乐于写作。

(一)从名人的书中找答案。帮助学生寻找写作的幸福感

读了夏丐尊、叶圣陶的《文心》一书,我很想学习书中第三章“题目与内容”中王先生给学生上第一次作文课时的样子,问问学生:“我们为什么要写作文?”

在教学“记一次实验(苏教版十二册习作4)”时,我一改往常的指导风格,问出了上面的问题。

小然马上举手,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说:“我们要表达我们的情感——喜怒哀乐。”我笑着点点头,“这是小然的想法,你的呢?”

柏元同学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写作文可以让我们把经历过的事情记录下来,留个纪念。”

小桦不好意思地说:“我写作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我写作是你逼的。”

“我想考试时分数高一些,所以我认真写作。”

我趁热打铁,说:“老师今天要做调查:我们把前面的四种关于写作的想法编号。你们闭上眼睛,认为自己和第几种观点一样的请伸出相应几个手指,让老师能清楚你们的真实想法,好吗?”

孩子都闭上眼睛,郑重其事伸出他们的手指,有的伸出一个食指,有的则伸出二指或三指……我做了统计,认为作文是作业、应付考试的占70%,认为能表情达意的占25%,认为记录的占5%。

曾几许,我们作文教学时在怎样写上下功夫,从没有问过孩子愿不愿意写,久而久之,作文自然真成了作业,成了“作孽”,学生愁眉苦脸地学,老师愁眉苦脸地教,两者都远离了写作的幸福。

我拿出了《文心》,告诉孩子书中的王老师也问了自己的学生这样的问题,“你们想不想聽听20世纪30年代的学生是怎样回答的?”

“想!”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我捧起书读了起来——

“要和别地的亲友通消息,我们就写信,写信便是作文。”一个学生回答。

“有一种意见,要让大众知晓,我们就把它写成文字。这比一个一个去告诉他们便当得多。”

“经历了一件事情,看到了一些东西,要把它记录起来,我们就动手作文。”

“有时我们心里欢喜,有时我们心里愁苦,就想提起笔来写几句。写完之后,欢喜好像更欢喜了,愁苦却似乎减淡了。”

王先生点头说:“在这种情形之下我们提起笔来作文,作文是无所为的玩意儿吗?”……“是无中生有的文字把戏吗?”……“是生活中的一个项目。”……王先生解释道:“作文同吃饭、说话、做工一样,是生活中间缺少不来的事情。”……“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

孩子们侧耳倾听,听着这些观点,亲切自然,如一位长者向大家娓娓道来。“听到这儿,你难道不想发表一点儿自己的新想法吗?”

小桦一本正经地举起了手:“听了老师刚才读的一段话,我知道作文不是作业,不是应付老师完成的一种习题;作文不是老师、家长的逼迫,而是我们生活中需要做的一件事情。”我赞许地点了点头。

“你或许要问,在并没有实际需要的时候,教大家提起笔来作文,像课程表上规定着作文课,和老师刚才讲的不是自相矛盾吗?王老师也解答了这个问题——”

“要教大家练习,只好规定一个日期,作文。这是不得已的办法。并不是作文这件事必须出于被动,而且必须在规定的日期干的。到某一个时期,诸君的习惯已经养成,大家把作文这件事混合入自己的生活里头,有实际需要的时候能够自由应付,这个迫不得已的办法就达到了它的目标了。”

孩子们听了,对作文课有了新的感受。

“回到我们的习作课,我们一起来讨论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写—次小实验?它在我们生活里的价值何在?”孩子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新理解:

人类的重大发现都离不开实验。《夜晚的实验》中斯帕拉捷做了多次实验才发现蝙蝠靠耳朵“听到”声音;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向世人证明:雷暴并非“天火”,而是普通的放电现象;爱迪生发明电灯,经过一千多次实验,才证实钨丝是最恰当的照明材料;居里夫人通过实验提炼“镭”造福人类……实验,帮助人类发现规律,从而更好地造福人类。小学生做一些实验,动手又动脑,感受当小小科学家的甘苦,一定很有意思。endprint

第二个问题:写这个小实验是逼迫大家写吗?

实验在生活中就有。我们双休日在家里做过自己感兴趣的实验,科学课上经常做各种各样的实验,电视《大风车》栏目中的“奇思妙想”也一直引导大家去思考、发现、实践……大家把原来做过的实验拿出来就是了,这是最便利的事情。

第三个问题:怎样写?

怎么做就怎么写,写清实验的步骤;怎么想就怎么写,开始时的期待和猜测,过程中的挫折和修正,成功后的喜悦;发现了什么就写什么,那是你的收获。

“老师真心希望大家能寻找到写作的幸福感。如果你还有困难,随时可以和老师讨论。”

(二)在习作指导时让孩子们拥有自己的“文心”

只有拥有一颗对生活、对知识的热爱之心,我们的习作才会表达出这样的“热爱之情”。如五年级学生写《秋天的树叶》。第一次课上,老师仔细地介绍叶子的各部分的名称,帮助学生准确表达,但孩子们的文字更像是科学介绍。反思原因,孩子为什么写秋天的树叶的情感没能很好地调动。因此在修改阶段,老师先引导孩子们回顾《金蝉脱壳》一文,帮助孩子们去发现作者为什么能看到“金蝉脱壳”的全过程,在教材中发现作者的“文心”。

师:作者为什么能看到“金蝉脱壳”这神奇的一幕,而我们都没有看到?让我们来找找文中含有“我”的句子。

生(找出句子,读):我最爱捉蝉。

我决心揭开金蝉脱壳的秘密。

我轻手轻脚地爬上树,躲在一个枝丫后面,聚精会神地盯着这只蝉虫,等待着金蝉脱壳这一时刻的到来。

我再一次仔细地看着蝉儿

……

师:谈谈你的感受。

生:我觉得小作者最爱蝉,所以才会有决心去揭秘,有耐心去等待,有方法去发现记录,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师:发现得好。学习这篇课文,不仅懂得观察的方法,更要有一颗爱观察的心。我们再来看我们写的《秋天的树叶》,我们应该怎样修改呢?

生:我们不仅要有序地写出树叶的颜色、形状,我们还要用文字来表达树叶之美,更要用文字来抒发自己对秋天树叶的喜爱之情。

学生修改后的文章就升格不少。

秋天的树叶

五(6)汤泓晔

当飒爽的秋风拂过我的脸庞时,当微风把颜料洒在原本绿色的叶子上时,当第一片叶子离开大树掉落时,我便听到了秋天的声音,嗅到了秋天的味道……

秋天的树叶最有名的就是那从绿变成黄,又从黄变成红的枫叶了。枫叶是掌形的,就像金鱼的尾巴,在风中不断地摇摆。枫叶的叶柄又小又細,叶脉不断地往上“窜”,好像在比谁高。枫叶的叶面又光又滑,好似婴儿水嫩的小手;叶背和叶面恰恰相反,是粗糙的,仿佛奶奶饱经风霜的手。它的边缘是锯齿形的。叶子上面还有一些小白点,宛如一颗颗翡翠宝石镶嵌在枫叶上。它还散发出一阵阵泥土的芳香。看着这枫叶,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唐代大诗人杜牧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银杏叶是连云港的市树。秋天的银杏树叶,别具一番姿态。正着看如同一把小扇子,扇走夏天的炎热,带来秋天的凉爽!反着看又酷似裙子。叶柄也是又小又细,叶面层层叠叠,好似皱纹。叶面的颜色比叶背淡,边缘是波浪形的。风儿吹过,它悄悄地飘落在地,想把自己化为肥料奉献给大树妈妈,它想重新回到大树妈妈的怀抱!

秋叶离开大树母亲,独自去旅行。它要用自己最后的力量去体验五彩缤纷的人生,去谱写最美丽的乐章。

(三)在写作与生活中感受写作的意义

杜威指出,提高学生兴趣的办法,在于发现和儿童目前的能力有联系的事物和活动。这种材料能使儿童乐于从事,并使活动始终如一地、连续地坚持下去。所以,我们在生活中尽量让学生体会写作与其个人需要的内在联系。如写《我的烦恼》,就不仅仅是习作,我们对学生的烦恼进行分类,再根据情况开展教育活动和家校沟通。如开发班队活动课,解决起外号、男生女生人际交往等困惑;通过学习策略指导课、学习经验交流会,指导学生解决学习中记不住、文理偏科的问题;与相应的任课老师沟通,化解他们的误解;与家长沟通,让他们了解孩子的烦恼点,调整自己的言行……在整个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习作,不仅能倾吐和宣泄,还能帮助自己解决烦恼,帮助增长生活的智慧,幸福地成长。

另外,我们根据学生的需要,随机地生成写作机会,感受习作带给我们的幸福感。

[教学案例]让我们去摘枇杷

五月间,我让孩子们在校园内观察枇杷树。现在的枇杷,已经有核桃那么大,青青的。他们迫不及待地问:“老师,枇杷什么时候成熟?”

我告诉孩子们大约六月份。孩子们馋得舔了舔舌头。看着满树的枇杷,孩子们最想做的事就是摘枇杷。

让学生摘枇杷。首先想到安全问题,学校会同意吗?

听到愿望受阻,孩子们个个抓耳挠腮,有人建议:“老师,我可以跟校长说吗?”

“可是,怎样让校长信任我们呢?书面申请比较正式一点,校长说不定会考虑。”

我就让学生们写一篇申请书。

先教学生申请书的格式,然后,每个学生专心致志地写。看来,只要有实现目标的愿望。写作的目的明确,学生就很有兴致写,丝毫没有作业的感觉、作文的感受,似乎是重大的使命需要完成。

由大家推选出写得真挚的几篇申请书,再请学生代表去交给校长。这样,学生很自然地学会写应用文了。

写好申请书,征得校长同意,学生静等着枇杷成熟的时候了。

阳光渐渐强烈了,孩子们把外套脱下了,枇杷树上的枇杷由青渐黄,一簇簇,吸引了许多同学的目光。下课,中午,有些孩子会偷偷溜到树下采摘。我班的孩子自觉成立了护枇杷使者队,制止同学的不文明行为。另外,私心一点,生怕自己采不到枇杷。

五月底,终于轮到孩子们采枇杷了。他们四人一组,钻入茂密的枇杷林。拿袋子的,捡枇杷的,配合得多么默契。一会儿工夫,叫声传出:“老师,这里有很多,可是长得太高了,我们够不着。”endprint

“自己动脑筋。”

于是,男孩子爬到了凳子上、梯子上,女孩子扶住,防止同学摔倒。一张张专注的笑脸,一个个踮起的小脚。一个个伸长了脖子;在树丛中穿梭的身影。快乐,像流动的泉水,叮叮咚咚奏响着。

逐渐,只见浓绿的树叶,黄澄澄的枇杷越来越少。孩子们焦急得跺脚:长得那么高,怎么采?

“我们爬树吧!”粗重的枝丫应该能承受孩子们幼小的身躯。

刚说完,连女孩子都站到了树权间,但秩序井然。他们小心翼翼地攀上去,这情景使我想起了我们小时候爬树的情景,可是,对这些孩子来说,真是难得,也许,是生平第一次,但愿不是最后—次。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在林间回荡。

有一个孩子在日记中写道:

我一手抓住一根粗树枝,一手扶在树干上。然后,右脚一蹬,左脚一抬,上了树。左右张望,不见一个枇杷,再往前细瞧,枇杷全在前面。我的脚像蜗牛—样,慢慢向上移动。我用手小心翼翼地抓住枝条,“呀!”树叶子挡住了我的去路,手臂上划了一条条红红的印子。不管那么多了,我攀住树枝_个个摘着。下面接枇杷的同学越来越多,他们张开双手,一边接,一边喊:“好多呀!那边还有……”

我艰难地移动着。有时,平躺着身子,仰起脸,伸长胳膊,用力采摘。常常听到“嚓嚓”的声音,我以为是断枝了,心“扑通扑通”直跳。我看看脚下的树枝,完好无损,这才放心了,又快乐地采摘起来。

活动结束后,我又把孩子们的照片、日记送到学校橱窗“丰富多彩的生活”一栏中展出,同学们兴奋极了,说:明年,我们还想摘……

赫尔巴顿说:“我不相信没有教学的教育。同样不相信没有教育的教学。所有的教育都应该由教学来支撑,所有的教学都应该具有教育性。”在教育教学的相伴中,我们让学生寻找到写作的幸福感,习作教学也就成功了大半。

三、学会修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修改作文的能力和习惯也是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培养学生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的习惯,不仅可使文章质量更好,而且能提升学生分析判断思维的能力,更能锻炼熟练运用写作技能,同时培养做事严谨认真和有责任感的好品质。

(一)搜集故事,激发学生修改的兴趣

通过搜集、交流名人修改文章的故事、手迹,如《推敲》;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在原稿上先用“到”,又先后改作“过”“入”“满”,都不合意,最后才选定“绿”字;曹雪芹《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谈迁对400多万字的《国榷》修改六次;托尔斯泰对长篇小说《复活》中喀秋莎的外貌描写,修改了20次才定稿:曾国藩、李鸿章关于“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斟酌……让学生在名人故事中感受“文章不厌千回改,精雕细凿始成金”。我们的日记写作虽然不是作家的创作,但不能写一次就完事,必须反复修改,才能让我们的文章越改越好。

(二)示范引路,指导学生学习修改

中年段的孩子还不知道怎样修改,我们在讲评课上针对班级学生习作的基本情况,选一篇有代表性的问题习作,全文抄录在黑板上,通过集体讨论让学生学习修改。选用了本班学生的原作做修改教材,不仅是在实实在在帮助这位同学,而且,全班同学都感到亲切、真实,修改起来有积极性。

[教学案例]三年级看图习作修改指导

师:这是我们班刘志翰的习作,大家读一读,你能发现什么?(出示学生原作)

惭愧的小猴

有一天,小猴和小熊一起去旅游。

走着走着,小猴想,孙悟空以前在如来佛祖的一根手指上写过字,它想,我也能在这根柱子上写。于是,小猴子爬上柱子写孙小圣到此一游。过了一会儿被小熊看到了,告诉它不要写。

小熊说:“我们要保护大自然,不能破坏它。”小猴就下来了,惭愧地低下了头。

生:我发现文章中有许多错误的地方。

师:让我们一边读,一边改,并讲讲你这样修改的理由。(生口头修改,师用其他颜色的粉笔在原文上修改,然后再读修改后的文字。)

师:第一次修改,我们通过读来修改错别字、标点以及语句的通顺问题,这是最基本的修改。接下来我们重点修改——哪些地方可以发挥想象,写得再具体些。

生1:小猴和小熊一起去旅游,他们的心情怎样?可以加上词语“兴致勃勃”或者“兴高采烈”。

生2:他们如何旅游的,可以写出过程:“它们越过小溪,穿过树林,翻过小山,来到一个凉亭。”

生3:小猴是怎样爬的经过也要写具体,用上一串动词:只见小猴双腿钩住柱子,双手抱着,“噌”地往上爬,爬到顶上,小猴来了个倒挂金钩,尾巴也缠在柱子上做支撑,身子悬在空中,右手迅速地在另一根柱子上写下“孙小圣到此一游”。

生4:小熊怎样劝告小猴,可以写对话,提示语中注意写出他们的神情、动作;小熊看见了,连连摆手,生气地说:“你不能这样做。我们不能在景点上乱涂乱画。”小猴听了,脸红了,轻轻地说:“我错了,下次再也不乱涂乱畫了。”

师:经过我们第二轮的修改,我们抓住“合理想象”,把平时学到的词语用进去,把“过程展开来”的本领用进去,把“写一连串的动作”的本领用进去,文章变得具体生动了。接下来请大家用上这些本领修改自己的文章。

随着年级的升高,我们对高年级孩子修改的要求渐渐提高。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习作3就安排学生修改《拔河比赛》。方法指导也很到位:

(1)学会使用修改符号。

(2)看懂老师的批改,知道眉批是老师对文中词句、场面等某一处的具体指导,有的是赞扬;有的指出了不足或存在的具体问题;有的还会讲清那个问题应怎样修改,或增、或删、或改。总批则是对整篇文章的评价,一般分两部分,先赞美文章可圈可点之处,再指出文章的不足和具体的修改建议。

(3)按老师的眉批和总批进行修改。学生觉得写出了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特别是拔河中关键人物大力士及自己的表现,文章变得具体生动了。但在修改时要“不唯老师”,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让学生说说还有哪里有必要写上眉批进行修改的?学生觉得拔河的精彩处在决胜局,那么写作的精彩点也应该放在决胜局,特别是最后的“决胜点”,这样更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也更能表现赢者的兴奋感、喜悦感,建议把具体的描述放到最后来写。endprint

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随着修改的深入,学生感受到“百回改”换来“百回新”,文章变得越来越棒,也更愿意自主修改自己的习作。

(三)自主修改批阅,让高年级学生享受修改他人习作的快乐

在每一次的习作修改中,在一次次的老师示范、师生合作中,学生由少到多、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掌握学习修改的方法,提高修改能力。我们坚持给修改后的文章进行再次批阅,增加评价的等第或星数,让学生感受到因修改而带来的激励。

“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是传统的作文批改模式。随着学生自主修改能力的提升,渐进学会了写眉批和总批,我们尝试师生共同批改。先让学生批阅自己的小练笔,接着老师批改。老师不仅批改习作,还要批改学生的眉批和总批,将一些优秀的眉批和总批拿出来供大家学习借鉴,渐渐地由学生批改、打等第,直至把批改的权利全部交给了学生。接着,让学生做“小先生”批改别人的习作,促进学生之间取长补短,促进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有時,我们还邀请家长、亲朋好友、其他班级的同学对学生的习作进行批改,让学生在他人评价与评价他人中拥有更多的读者,在作者和读者的多重参与中获得成长与快乐。

四、创编班级作文书,让儿童爱上习作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小学中年段的习作要求为:“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我们通过“创编班级作文书”这一项目的研究,让孩子们爱上习作,爱上表达。

(一)班级作文书的创编要点与过程

班级作文书,顾名思义,是班级的主人——孩子把自己的每一次课内习作创编成一本本书。孩子在创编班级作文书的活动中经历习作的过程,培养习作的兴趣,掌握习作的方法,收获习作的喜悦,渐渐明确习作的意义,提升习作的能力。

1.组织发动,家校合作,理解创编班级作文书的意义。

首先是孩子的理解和支持。孩子是学习的主体,小学三年级是孩子学习写作的启蒙阶段。利用第—次习作起步的机会,笔者让孩子一起讨论:我们为什么要创编班级作文书?我们怎样创编班级作文书?创编班级作文书有什么意义?让孩子了解写作就是帮助记录我们的发现、我们的创造。班级作文书,就是把我们的习作汇编成册,变成“书”,便于我们学习写作,展示“真我”,让我们永远拥有童年的宝贵财富。

其次是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笔者给他们写了一封信:“为了培养孩子自信作文、自我修改的好习惯;为了让您和孩子能欣赏到所有孩子的习作,我想帮助孩子将他们的习作编辑成书,所以麻烦您回家和孩子一起修改,并将文字输入电脑,发送到我的信箱。”家长热情地回应,认为这是“老师用特殊的方式让家长看到孩子们的作品”,这是老师“专业而又特别的教学方法”,和孩子一起期盼班级作文书的诞生。

当然,在这过程中,老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不仅起到组织引导、有效沟通、编辑修改的作用,还要发挥自己的榜样模范作用,通过下水文、书信、写班级作文书的序等写作行为来诠释习作的方法、过程和意义。

2.精心设计,凸显重点,创立新的习作教学模式。

封面,有粘贴孩子草稿的地方。根据每次习作话题内容设计封面和书名,封面一有书名、学校和班级名称、日期。封面二中有一个粘贴习作原稿的地方。与正文中的孩子的习作两次呈现,封三中再次修改的三次习作呈现,可以清楚地看到在自己的努力和师长的帮助下习作获得的进步,增强习作自信,渐渐喜欢习作。

序,尽显老师的激励与指导。每本班级作文书的序即老师对全班同学的习作总评语,用于激励表扬、指点方法,也是写给全班同学、家长的一封信,是老师与每位孩子、家长的真心交流,更好地指导孩子,同时获得参与者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目录,不以文章质量来编排。目录与内容的排序是随机的,有时按学号编排,有时按男女生编排。这样的排序不给孩子比较,不给孩子压力,让他们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学习。

正文,增加孩子、老师、家长的评语。正文中最主要的是孩子的习作,增加孩子、老师、家长的评语,是为了更多的人能分享孩子的习作,孩子也可以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激励。

编后记,刊登家长、孩子阅读班级作文书的读后感。进一步反馈班级作文书的创编花絮、使用价值,孩子、家长、老师之间进一步沟通,发挥班级作文书的正能量,促进大家习作进步和继续创编班级作文书的积极性。

(二)组织实施,体验创编过程,发挥班级作文书的作用

班级作文书的创编重点是走好以下三步:

第一步,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当堂完成草稿和自我修改。回家读给父母听,并和父母一起修改,将正文输入电脑,写上自己的习作感受(“孩子的话”)、父母对本次习作的评语(“家长的话”),再发送到老师信箱。老师完成排版、输入评语(“老师的话”)、阅读校对。家长义工和部分孩子来校对、复印、装订,争取在一周内完成。

第二步,师生共同欣赏班级作文书,师生完成作后点评,孩子完成作后修改。大家在欣赏修改的过程中明确写法,分享习作的快乐,提高习作的能力。

第三步,孩子把作文书带回家开展亲子阅读,一起写下阅读感受,再发送到老师邮箱给老师反馈信息,同时在下—本班级作文书上刊用交流。

(三)对创编班级作文书的几点实践思考

实施一学年下来,调查发现班里100%的孩子喜欢习作,由于电脑中有大量自己的习作,所以学生都有出自己专辑的愿望和机会。有多名学生在各级竞赛中获奖或发表。笔者编辑的作文集《日记起步》由新蕾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1.班级作文书,提升学生习作的“作品意识”。

创编班级作文书成了孩子习作的动力,习作从“作业”提升到“作品”。因为班级作文书人手一册,老师、学生、家长都能读到,习作付诸于众,变得公开透明,所以孩子习作时变得特别认真,特别想去发现,特别想用自己新鲜的语言来表达。他们更愿意把习作当成作品,甚至精品来看待。每个学生都会反复地观察思考,反复地朗读修改,态度极其认真。如张嘉诚学生在写《小区拐角》—文时写道:“这篇作文我费了很大的心思!我先去观察,然后回来写,结果写得不理想,我又去反复观察,回来反复修改,终于完成了这篇习作。”在“摆玩具编童话”时,他花了整整一天,写出干字文《“六福星”宝石山奇遇记》。endprint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应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在这样的习作过程中,孩子们逐渐认识到:习作就是在记录自己的现实生活、所思所想,习作就是记录自己童年的发现与创造。一个学年下来,孩子们变得“留心观察事物,乐于书面表达”。这样的过程也使孩子们经历了完整的习作过程,特别是修改。“先打草稿,然后念一念,改一改,直到自己满意了,再誊写到习作簿上。”每次习作,孩子们都不厌其烦,反复念给自己听,念给别人听,直至修改到满意为止。

2.班级作文书,开发了学生习作的“评价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建议我们要“促进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应注意将老师的评价、孩子的自我评价及孩子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加强孩子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让孩子家长、社区机构等积极参与评价”。班级作文书中“孩子的话”重在孩子的自我评价,“家长的话”则邀請家长参与评价,“老师的话”即老师的评价。班级作文书使全班孩子、老师、家长以及亲朋好友都成为读者,也成为习作的评价者。这样就有效地促进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发挥评价的诊断、反馈和激励作用。

班级作文书让每个学生非常方便地把全班同学的每一次习作及老师的评语读完,会更清楚地认识自己,会对自己和别人做出评价。同学之间互相阅读,取长补短,加速了孩子的进步。如读了《今天我们写作文啦》,沈琳絮同学写道:“我被同学们的作文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很喜欢我们的作文集。以后我会更用心地写好作文。”在阅读过程中,家长了解孩子的进步,他们的欣赏、赞美、惊讶常常激励孩子,让孩子获得更多的习作成功的喜悦与自信,如刘美含妈妈看到女儿写的《秋到桂花香》时说:“孩子在这里着重描写了秋季盛开的桂花,很细致,很准确。”有的家长用自己的经验指导孩子,让孩子获得更多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的机会。如陈飞扬写了《游干岛湖》—文后,妈妈说:“这篇作文的初稿是孩子独立完成的,我发现他能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说得很清楚,各段之间也有衔接。唯一不足的是登梅峰岛观全景的描写他却省略了,于是我引导他回忆当时游览的情景,把山顶看到的美景记录下来。”

班级作文书的创编促进老师进行习作讲评。老师阅读学生的习作,不仅有对每个学生的点评,还有对全班同学的点评,在课堂上能更好地组织讲评,欣赏每个孩子的好词佳句,推荐佳作,指导后进,对一些共性问题进行指导。孩子觉得接地气,欢迎这样的讲评课。

3.班级作文书,促进老师、家长、学生的“成长意识”。

习作教学要努力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班级作文书,让老师、家长和孩子共享创造习作的快乐,共享习作阅读、评价的快乐,共享童年成长的快乐。最终,创编班级作文书的意义超过了它本身。

(1)班级作文书,促进孩子的成长。

全班所有同学都参与班级作文书的创编工作,都很期待班级作文书的新鲜出炉,拿到手后都一遍又一遍地阅读、修改、写感受,也—次次把它们放进自己的书柜珍藏起来,感受到习作不仅仅是习作,“是老师精心送给学生最好的礼物,有我们共同的成长回忆”。

同时他们都觉得只是按教材规定的课内作文不能满足他们对习作的渴望,于是自发准备日记本,有些学生一有空就写日记,有的甚至一天就写两篇;所有的学生认为可以把自己的习作、日记输入电脑,寒暑假时可以创编个人专辑。创编班级作文书以来,100%的学生表示自己越来越喜欢习作了,对自己能写好习作充满自信。有个学生说:“我因为三年级写作文才更喜欢语文。”有个调皮的学生因为习作有创意,受到不断地激励后变得热爱语文,热爱学习。

(2)班级作文书,促进家长的成长。

班级作文书让所有的家长最直接地了解老师的习作教学过程,从而理解老师、尊重老师、支持老师。班级作文书让所有的家长最直接地和孩子对话交流,领悟孩子成长的真谛。有位家长写道:“孩子们用自己的内心和语言描述着完整的画面,或许间接性地反映了孩子的内心世界。”还有一位家长说:“看着这些习作,我也渐渐地惭愧起来。以后我应该多看一些帮助我学习的好书,多尝试写写身边的小故事,而不能只去评判孩子的习作。”可见,班级作文书的阅读、点评让家长看到自身的不足,自觉要求和孩子一起阅读,一起写作,一起成长。

(3)班级作文书,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以创编班级作文书的项目研究对习作教学进行改革,同样也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首先认识到教师的主导作用,认识到教师阅读、写作对教学的重要作用。其次,班级作文书的创编,有利于教师了解每一位孩子的习作状况,进行因材施教;有利于教师保存孩子的所有作文,有利于分析、总结作文教学的得失经验;有利于在孩子小学毕业后,形成孩子个人的习作档案,研究孩子个体在整个小学阶段学习写作的规律以及对他们后续的影响研究。

五、“行走日记”与课内习作

教好了课内习作,儿童的日记有了知识的储备、能力的提升;反过来,日记写作也能为课内习作的高质量完成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日记写作为课内习作做好充分的作前准备

小学阶段的儿童观察力已有初步表现,但是他们观察时的目的性常常不是自觉的,他们不善于独立、系统、持续地进行观察。所以,他们对身边发生的事情常常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样各种现象仿佛看到了、听到了,片刻之后会成为过眼云烟,不会在大脑中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当触发习作时,学生就无法调用储存在大脑中的原材料,产生不了写作的冲动。日记训练有助于改变学生的这种习惯。老师让学生写日记时,引导学生以极大的热情去观察自己的生活,投身生活开阔视野,去分析、体验、思索和表现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爱憎是非,关注不断涌现出来的新事物、新现象、新观念。

[教学案例]观察自然景象

这是苏教版五下的一篇习作,要求学生多次观察一种自然现象,如朝霞晚霞、月圆月缺、春风春雨等。大家讨论后,选择观雾呐容,明确目标,在每日的日记中三言两语记录自己的观察所得。一周后写成作文,儿童坦言:有了前面的连续观察,我们看到了平时常常能看到却没有认真观察过的自然景观,写起来就得心应手。如:傅一洲同学每天晚上观察月亮并记下来,再写成习作,endprint

2月24日 星期五 天气晴

今天是农历正月二十八的夜晚,晴空万里。我和家人在家门口的广场散步,突然,天边挂着一艘黄色的小船,发着淡淡金光。原来那根本不是什么船,那是月亮。过了一会儿,月牙上泛了点儿黑色,我知道那是月海,在环境足够黑暗的情况下可以看到。有时月亮在云朵中玩捉迷藏,有时它躲进云层,迟迟不肯出来,有时它眨眨眼睛,放出又淡又稍有一点迷人的光芒。已经是正月二十八了,月亮的光芒黯淡了,但还是能看到它。

2月25日 星期六 天气晴

今天是农历正月二十九,晚饭后我又来到了离家不远的市民文化广场玩。今天月亮就“消失”了,怎么找也找不到。可能它很调皮,在和我们玩捉迷藏吧。广场上非常明亮,但那是路灯发出的光芒。

2月26日 星期天 天气多云

今晚是二月初一之夜,月亮还是“躲藏起来无处寻”。

2月28日 星期二 天气晴

今天是二月初三,晚上7点多钟,当我完成作业后,来到了阳台上,突然发现好几天没见的月亮露脸了。月亮很浅很暗,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到。今天是下弦月,月亮两尖朝东。由于月亮太暗了,月海月山一律看不到,只能看见那细细的银针似的小月牙。这次看到的非比往日,虽然暗淡,但给了人一种让人难以用语言表达出的美和宁静。好美的小月牙啊!

这样每天记录,写起作文来自然得心应手,看习作:

月有阴晴圆缺

月有阴晴圆缺,此话一点儿也不假。时而美如玉盘,时而弯弯似小船。请您跟随我的眼睛去看看那变幻多端的明月吧!

正月二十八的夜晚,晴空万里,天边挂着一艘黄色的小船,发出淡淡金光,原来那根本不是什么小船,而是一轮明月。过了一会儿,月牙上泛了点儿黑色,我知道那是月海,在环境足够黑暗的情况下才可以看到。有时月亮在和云朵玩捉迷藏;有时它躲进云层,迟迟不肯出来;有时它眨眨眼睛,闪耀着淡淡而迷人的光芒。

到了农历正月二九,月亮就“消失”了,怎么找也找不到。

二月初一之夜,月亮还是“躲藏起来无处寻”。直到二月初三,月亮才露脸。月亮很浅很暗,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到。那天是下弦月,月亮两尖朝东。由于月亮太暗了,月海月山一律看不到,只能看见那细细的银针似的小月牙。这次看到的非比往日,虽然暗淡,但给了人一种让人难以用语言表达出的美和宁静。

月亮真是千姿百态,初一初二看不见,初三初四似小线,初七初八半边天,十四十五满月圆。其实每天的月亮都是一模一样的,为什么从地球上会看到不一样月亮呢?因为太阳在变“魔术”,月亮不发光,靠太阳反射光,太阳照射的角度决定了地球上可以看到的月亮。当太阳月亮和地球在同一水平线上时,就看不见月亮了。

“月有阴晴圆缺”,我喜欢那一轮明月。

(二)“行走日记”分解难度,化整为零,又统筹整合,为写好习作做了充分准备

高年级的实用作文,有时就相当于一篇调查报告,让儿童感受到各科学习都能在生活中运用,以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那是燃起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的好时机。如苏教版国标本六下习作6:用数学课上学到的统计去研究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有的同学统计每天完成各科作业所需的时间,产生了一些想法,便向老师提出自己的建议;喜欢文艺的同学统计大家爱唱的歌曲,列出校园歌曲排行榜;还有的同学调查了解班级课外阅读的情况,从中发现同学们不同的阅读爱好……

找一个你感兴趣的内容,在同学中做一些调查,再将统计过程和结果写下来,然后根据统计数据谈谈自己的感受。

从教材设计的导语中,学生已经能感知这次习作的内容和要求,但仍感到困难重重,调查发现问题在于:调查什么?怎样调查?调查以后怎样画统计图?怎样分析调查结果?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组织讨论,选择有代表性的调查问题示范引路,把习作分解成三天的日记,日记的形式也较平常的有所不同。

第一天:选择调查的项目,设计调查问题。

经过讨论,儿童选择的调查项目可谓五花八门,有“关于同学看电视情况的调查”“关于做家务的调查”“关于假期同学们喜欢干什么的调查”“小学生完成作业所需时间的调查”“关于同学最喜欢的学科的调查”“关于学生喜欢的运动的调查”,还有调查儿童视力情况、养狗户、母亲节的礼物、课外阅读、十字路口闯红灯、学生睡觉时间、2003-2011年人口变化……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学生打开思路,来了劲,很顺当地开始了调查问题设计。我们选了一个大家相对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展开问题设计。如“六年级学生双休日安排的调查”,根据儿童自己的生活经验,可以分成做作业、看电视、和朋友一起参加体育锻炼、上兴趣特长班、课外阅读等项目及完成每项工作的时间。然后画成表格形式备用。设计好问题,同桌可以讨论这些问题的可行性,进一步完善。

第二天:选择调查的对象,记录调查结果。

调查的对象可以是同班同学,也可以是其他班的同学。利用下课、上下学时间,采用一对—方式,获取原始数据和相关调查结果。为确保调查的有效性,调查人数不少于30人。

第三天:统计调查结果,反思结果成因。

面对调查的项目及原始数据,运用数学方法,用饼状图或条形图、线段图制作自己的统计图。进一步探究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对我们以后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第四天:完成并修改习作,分享交流。

《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中说:“不仅要具体考查学生占有材料的丰富性、真实性,也要考查他们获得材料的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等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搜集材料。”这样的习作练习,借助日记的辅助记录,分解难点,整个写作材料的准备丰富、真实,引导儿童对周遭生活的观察、思考、记录,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写起来感到有内容写,有真實的感受和思考,有效地提高了习作水平。如:endprint

关于六年级学生视力情况的调查

六(6)王姝静

如今,小学生近视的人数在逐年地增加,我们班就有许多人近视了,一个个都戴上了眼镜。因此,我想开展一个关于视力情况的调查。

调查开始了。我把整个班分成六组,每组大概有7个人左右,我按照分组的方法逐项调查。我调查第一、二组后,发现有十个人都近视了,大约占这两组的66.2‰这数目真惊人啊,一、二两组都有这么多人,全班肯定会有超过一半的人都近视。调查完了以后,我发现我们班有27个人近视,在近视的人数中有22个人是戴眼镜的,还有5个人近视了却没有戴眼镜。(见“六(6)班同学视力情况调查表”。)我想告诉那些近视却没有戴眼镜的人:你们近视还不戴眼镜的话会让自己的近视程度加深,所以如果近视了,还是要戴眼镜的。

我又看了一下统计表,在一年级时总共只有1个人近视,二年级时总共有2个。可是按这样一年增长1个人近视,到现在也不会有27个人之多了。什么时候,近视的人会增加得这么快呢?原来在五、六年级时猛增了16个人。(见“六(6)班同学近视人数趋势图”)在五、六年级近视的人数是原来的3至4倍。是什么原因使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近视高发?我又设计了统计表,发现认为“读写姿势不正确的”有15人,“电子产品、手机、电脑游戏的”高达32人,“营养不良”有6人。

我们班近视的人大约占全班的60%。通过这两张调查表,我感触很深:我们一定要早睡早起,看书或写字时的姿势一定要端正,不要长时间看书、看电视、看手机、玩电脑……不管看什么一次都不要超过一个小时,看完后也要适当休息,可以看一看绿色的植物,也可以把眼睛闭上一会儿,让眼睛得到一定的放松。我们一定要保护眼睛,不要过度用眼,不要让眼睛受到伤害。要知道,眼睛是我们心灵的窗户啊!

第三节 儿童生活与“行走日记”的关系研究

叶圣陶在《文章例话》中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在日记写作的指导过程中,我们越来越发现:生活是“行走日记”的源头活水。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中指出:“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在第二学段中指出:“观察周围的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在第三学段中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自己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我们可以看出整个小学阶段的习作教学都需要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

一、生活是儿童“行走日记”的内容

本学期,我们班进行每天一篇的日记实验。我选择班里尹俊阳同学从2017年1月17日至3月28日的58篇日记进行整理,发现:

1.写兴趣爱好的12篇:《足球训练》《旅游》《课间玩耍》《围棋》(5篇)《国画课》《海绵宝宝(一)(二)》,自创笑话1篇。

2.写读书、看电影的读后感、观后感6篇:《草房子》读后感、《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2篇)、《诺如病毒》、《彭罗德的2岁》读后感、《卡推女王》观后感。

3.写人物3篇:《感恩爸爸》《同桌“卷土重来”》《“百变”班长》。

4.写事情的最多,28篇,分别是《领素质报告书》《结束旅程》《快乐的一天》《大年三十儿》《到了爷爷家》《可喜可悲(与儿时好友的聚散)》《回到昆山》《挤公交》《等公交》《让座》《开学第一天》《语文书“走丢”了》《要做个“乐天派”》《发奖品》《有趣的游戏》《盲哑游戏》《垫板的作用》《谁是卧底》《第一次“失职”》《自己热饭》《发奖品》《当一回“小小卖报家”》《“土匪”来了》《突如其来的惊喜—暑假游学报名》《动人的一幕》《换了个新老师》《意外的惊喜》《没吃早饭》。

5.学科日记5篇,分别是《痛苦的体育课》《数学考试》《数学故事》《数学检测》《语文课》。

6.状物类4篇:《我的卧室》《漂亮的金鱼缸》《多功能台灯》《可爱的小苍鼠》。

班里的其他孩子其他类型的日记,如辛子豪同学写想象日记,21天写《连环梦》,反思日记4篇《“除”网迷》《朋友》《加油呀!辛子豪》《发表文章后》。日记中还出现了讨论、写给自己的信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日记的题目看,生活就是“行走日记”不竭的内容、丰富的素材。

再者,生活为儿童“行走日记”提供了观察、思考、表达的机会。“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亲近自然”“观察”“思考”“表达”这些耳熟能详的字眼是生活的关键词,也是儿童浸润其中重要的学习内容。如日记中还出现了讨论《先救女孩还是男孩》《我的压岁钱怎么用》《同学过生日该不该送礼物》《我们为什么还需要练字》,那是儿童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积极主动地思考、选择、应对的结果。可以说文字可以引发儿童在生活中深入思考,将课堂上的“知识”“技能”自觉自发地到生活中去广泛运用,在实际运用中提高语文素养。

3月13日 星期一 天气晴

校门口

三(5)黄逸舟

我一到校门口就看见堵车,听见喇叭声。

学校门口有的车要出来,有的车想进去,互不相让。司机们“嘀嘀——”按着喇叭,不管门卫叔叔怎么喊也没有用。后面的自行车没法骑了,只好推;有的驾驶汽车的人甚至探出头来“哇啦哇啦”地叫个不停;有的人把自己的车停在车道上,拦住了其他的车辆,使道路不通畅。我想:如果我们的车还不开到校门口,我就会迟到的。我越想越着急,呆呆地坐在车上。

这时,我听到有人和门卫说:“看看你们这个学校,门口都堵成这样了还不管管。我们送了孩子,还要去上班呢!”门卫心平气和地说:“我们这个学校不像其他学校,其他学校的学生都是住在学校附近的,只用走过来,不用開车。”“哦,我懂了,真是错怪您了。”endprint

随着“嘀嘀吧吧”的喇叭声,道路终于通畅了,我也进了学校,一看手表,已经6:55分了。我匆匆忙忙地跑进食堂,只吃了一点点面条,又急忙跑进教室。还好,没有迟到,我松了一口气。

看来,我们每个同学都要小手牵大手,让爸爸妈妈按照学校规定的线路开车,我们才能又快又顺地上学。

二、生活是刨作“行走日记”的源泉

科勒涅斯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当我们消除学校与生活之间的隔阂,将儿童从课本世界、课堂世界里解放出来,拓展语文学习的视野,将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语文与生活之间的渠道打通,那么资源是取之不尽的,它就像一座丰富而亟待开发的“宝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儿童将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打通,为儿童“行走日记”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有利的条件。

再者,生活本身是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那么儿童表达生活、表现生活的方式也是多姿多彩、不拘形式的。儿童是自由的,“行走日记”的表达方式、方法也随之呈现自主选题、自选素材、不拘形式、自由表达的状况。

再从儿童的角度来看,儿童是最富有个性的个体,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喜好,又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这就决定了学生会选择不同内容、不同的表达方式去反映自己眼中的世界,从而能创造出学生自己心中的缤纷世界。

减少对学生日记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让儿童心灵舒展。如景文麒的自由日记《光》就是在这种自由状态下的创意表达。

4月6日 星期一 天气晴

景文麒

我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写这个题目,就是忍不住写了下来。

光分很多种:月光、阳光、星光……都是光,每一种光都很关。例如:一杯水放在窗口,在陽光的照射下水会被照耀成金黄色的,就像一杯现榨的橙汁。又例如:某天晚上,满天的星光,就像一双双会说话的小眼睛,忽闪忽闪,强劲而有力。皎洁的月光照在井口,月光映衬着井水,映出大大的月亮,就算闭上眼睛都能感觉到月光是多么的关。

光是心灵的向往,不信你看:当你在黑夜中前行,什么也看不到,你怕吗?但就在这时,总会有一丝微弱的光,指引着你向前,就像有人在你耳边轻柔地说:“别怕,跟着我走,总会到家。”有时候当你碰到了一些不幸的事,你可能会很痛苦,但你只要拉开窗帘,心情就会豁然开朗,因为阳光会替你擦干眼泪,抚平你破碎的心灵,它就像一双温暖的大手,呵护着你……

光不是无形的,不是无色的,更不是无声的。在我心里,它是彩色的。我向往光,追逐光,我相信只要我们心中有光,一切都会迎刃而解。

三、“行走日记”是自觉的生活习惯

陶行知认为:“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发行动是自然而然的原始行动,可以不学而能。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可见让孩子的“行走日记”走到自觉的境界是需要培养的。我们在日记写作的指导上不断地帮助儿童挖掘日记写作的内容,懂得留意生活,生活中什么都可以写;在技法上,我们帮助学生掌握写人、记事、状物、抒情的基本表达方法,提升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的迁移运用能力。培养让儿童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即每天写一写,还要创造条件,开展各种形式的日记写作,如班级日记、循环日记、男生日记、女生日记、个人日记、学科日记、博客日记,召开“日记大会”等赏评活动,不断地反馈、调整、激励、宣讲,引领儿童的“行走日记”逐步走上自觉自愿的境界。

针对儿童日记写作的习惯培养,在试行了一个月后,我们让学生做出一月反思,发现儿童对待日记实验的态度、情感,发挥儿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我培养、自我教育。傅一洲写道:“连续写了一个月的日记,我一共写了25篇,这让我体会到了写日记并不轻松,其实有好几篇日记都是苦思冥想‘逼出来的。我觉得,要养成天天写日记这个习惯,光用心写和天天写还不够,还要主动写。”郑景文写道:“21天可以养成一个好习惯。既然是习惯培养,那么就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都要坚持下去。”辛子豪认为:“日记像游戏,不要说一天一篇,一天写几篇都没问题。”绝大多数的同学认为:我们支持日记实验,虽然有种种困难,我们还是能坚持下去。

天天写日记实验第二个月到了,我们又了解儿童对日记实验的感受和反思,为把“行走日记”变成孩子们的终生生活习惯而努力。摘抄几个同学“行走日记”试行两个月的感受:

我们已经写了两个月了。我觉得每天写日记是在帮自己,因为写日记有益于我们写作文,而且每个人很快就会忘记自己经历过的事,写日记可以留住这些记忆。我觉得可以在班级里多搞些活动,可以不用去苦苦地想题材。

——涨宇轩

自从写一个多月以后,我感觉我的想法有很多改变。之前是恨不得不写,可是应付一下老师还是写吧。但现在,我恨不得每天都写,但只恨没时间会缩短日记的内容,但还是有大概内容。感觉日记是生活中与自己一起回顾美好,放弃伤心的连心朋友。

——孙凡博

我特别喜欢写日记,生活中有特别多的新鲜事,也特别好玩,我希望我的心连着它的心,我可以把一切倾诉给日记。写日记已经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了。

——景文麒

我现在觉得日记就像吃饭一样,你“饿”的话就多写,“不饿”的话就少写一点。日记就像朋友,可以和它“聊天”,它还能记住。写日记已经变成习惯了,就像一天不睡觉明天就上不了学一样,特别好玩。endprint

猜你喜欢
日记习作儿童
成长日记
里约日记
成长日记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成长日记
习作展示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