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魅力乡村建设”有哪些好做法

2018-02-23 08:28张薇秦兆祥
人民论坛 2017年25期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新型城镇化

张薇 秦兆祥

[摘要]日本“魅力乡村建设”运动是日本在二战后针对乡村凋敝、农业发展滞后所采取的大规模乡村重建运动。从整体上看,日本“魅力乡村建设”运动是以延伸农业价值链、延续乡村文化价值链和推进乡村生态景观建设为内容的人、文、地、产、景等方面的统合推进过程,对我国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魅力乡村建设” 新型城镇化 新农村建设

日本在战后经历了一段时期的农村凋敝与萧条、农业发展的滞后,但经过三次大规模的“魅力乡村建设”运动,如今农村社会进入了一个充满魅力的可持续发展时期,实现了人口、社会、产业与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同步,同时也促进了日本乡村传统和农耕文化的传承。

延伸农业产业价值链,推进乡村工业化的发展

延伸农业产业价值链。日本通过前两次“魅力乡村建设”基本上实现了农业现代化,为二三次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展示了一个人多地少、自然资源匮乏的国家是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在第三次“魅力乡村建设”运动中,日本成功实现了农业产业价值链的延伸。在这个过程中,农地制度改革和综合农协的组建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通过农地制度改革改变了土地分散与耕作效率低下的弊端,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制度基础;农协组织的发展则为农业价值链延伸提供了配套的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日本充分意识到仅凭农业的单一价值是无法实现其农业持续发展的,必须要在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上,发挥农业产业的多元价值,推进农业生产的经济、生态与社会价值的综合发挥,使得农业不仅是衣食住行的保障,更是乡村社会发展的资源和旨趣。1999年,日本废除了1961年颁布的《农业基本法》,以《粮食、农业、农村基本法》(至今已经修改4次)代之,由此开启了延伸农业价值链的历史进程。该法对农地的功能定位由原来单一的生产功能提升到复合功能,相应的农业功能除传统的粮食供给功能之外,还挖掘了其他的功能,如水土保持、水源涵养、自然资源保护、生态景观形成及农耕文化传承等方面。

推进乡村工业化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随着工业化的高速发展,为了解决大城市的人口拥挤、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在政府政策的协调和激励下,日本大城市中的部分工业开始向乡村地区转移。工业在向乡村地区转移的过程中,农民得以就近进入这些工业企业工作,降低了城镇化的成本。到1980年代,农村中约有85%的农民是兼业农民,其主业是在工业企业工作,副业是农业,家庭收入是城市工薪阶层收入的2.5倍左右。工业在向乡村转移过程中,不仅改变了城市化的发展方式,更是使乡村地区形成自身的工业体系,逐渐改变了乡村社会的产业结构和就业形态,使得日本中小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连成一体,实现了真正的城乡一体化。在此过程中,土地、资本等要素与人口城镇化形成了较好的互动关系,这种就近城镇化的方式是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的。长期以来,我国农民“候鸟式”涌入城市就业,不仅加大城镇化成本,更使得城市和乡村发展差距的拉大。此外,日本在乡村工业化进程中,为工业服务的其他产业也迅速发展起来,扩大了农村的消费需求,加速了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如此,大大提升了农村社会本身的活力,消弭了城乡差距。

延续乡村文化价值链,推进乡村生态景观建设

延续乡村文化价值链。日本在“魅力乡村建设”运动中,通过造街运动和造乡运动延伸了乡村文化的价值链。第一,造街运动。此项运动开展的背景是随着日本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很多传统的乡村历史建筑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使得乡村文化失去了传承的载体。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经过日本学者的倡议,该国发起了旨在保护乡村建筑及文化的造街运动。这个倡议得到了日本政府的回应,从1966年起,中央政府每年拨出大量的经费用于保护市町村地区的历史村落、街道、古建筑、人文景观,推进了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第二,造乡运动。如果说造街运动保护的是农村物质及其文化,而造乡运动保护的则是农村非物质文化。通过造乡运动,全面挖掘农村传统文化,提升乡村社区居民的文化自豪感,减少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带给人们的精神冲击,同时也提升乡土文化的魅力。在造乡运动中,日本各地乡村社区推进人、地、产、景与文化的结合,将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提升了农业和乡村发展的多元价值。造街和造乡运动,不仅给日本乡村建设提供了动力和活力,更是以这些运动为载体,提升了乡村建设的文化层次,使得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成为一种常态,充分调动了乡村社区民众的积极性,呈现出一种全民参与式的发展态势。

推进乡村生态景观建设。“魅力乡村建设”不仅需要产业发展和人文传承,也需要发挥其魅力的景观建设。如果没有景观的营造和建设,产业发展和人文传承也是难以推进的。日本在“魅力乡村建设”中,通过打造森林、农田、村落建筑、园艺载体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体,推进了乡村生态景观建设,形成了乡村聚落景观化、民俗文艺景观化等综合性特征,推动了各地乡村休闲旅游、观光旅游的发展。很多乡村由于人口减少和老龄化,面临着合并或撤销,但通过推进生态景观建设来开发乡村旅游业,促进农业多元价值的融合,使得很多离乡的人口又逐渐回来了。除了建立生态景观之外,日本政府还投入了大量的财力改善乡村基礎设施建设,通过建立涵盖城乡的交通、物流、通信、社会服务、文化教育等公共产品,不仅拉近了城乡之间的物理差距,更是紧密了城乡之间的人心联系,为乡村价值的综合发挥提供了保障。

日本就地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力、产业、土地、资源等同步发展,可以为我国所借鉴

我国目前推行的新农村建设是个系统性工程,涉及到“三农”问题的各个方面,如土地、资金、技术、产业等生产要素,也涉及到社会保障、农村组织体系等制度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法律制度的完善,特别是由于农村土地问题在我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三权分置”的前提下,理清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的分离途径,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基础性工作。

在乡村产业、文化、景观等建设方面,应该充分发挥农业的多元价值和功能,不能简单用城镇化建设的标准来推进,要充分依托各地乡村的特点,充分做到人、文、产、地、景五个要素的结合,以综合推进新农村建设。

在新农村建设的产业选择上,应该加大农业价值链的延伸进程,推进农业向深加工、高新化发展;在推进乡村工业化的路径上,不能一味地将城市中的重污染企业、高能耗产业向农村转移,且产业在转移过程中需要与农村地区的文化资源、生态环境、自然禀赋进行结合,致力通过工业化释放农业、农村的活力。在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协同发展中,可以借鉴日本就地城镇化的原则。当前我国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候鸟式”的务工方式尽管给农村社会带来了较丰厚的收入回报,但是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日渐导致农村人口的空心化。因此,日本就地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力、产业、土地、资源等同步发展,可以为我国所借鉴,大力发展农村工业,推进小城镇建设,加速就地城镇化发展进程。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重视乡村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保护,推进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可借鉴日本的村民主导方式,推进村民的广泛参与,发挥村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集体智慧和力量。

(作者分别为内蒙古师范大学旅游学院讲师;内蒙古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农村建设新型城镇化
国内各大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对比研究
中国在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支持的实证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失地农民就业路径探索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耕地保护的困境与制度创新刍议
新型城镇化是经典城市化的回归和升级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
关于对徐州市实施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实践与思考
新形势下提升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水平的有效途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