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振国+李林
摘要:该区内的石英脉均沿韧性剪切裂隙糜棱岩化带充填,本区石英脉呈两期次发育,地表多呈红褐色,新鲜面灰褐色、灰白色混杂,断续发育褐铁矿化,呈蜂窝状细脉状或角砾状构造为主;深部多呈烟灰色、深灰白色,星点浸染或细脉状构造,黄铁矿断续发育。此期石英脉系该区主要的金矿成矿期次。
關键词:苏尼特左旗;金矿;地质特征;找矿标志
1.前言
矿区位于内蒙古中部低山丘陵区,区内地势平坦,山势低缓。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为内蒙古中部地槽褶皱系(Ⅱ),爱里格庙—锡林浩特中间地块(Ⅱ3)西部的北缘。
2.区域地质概况
2.1地层
区域内出露地层为华北地层大区(Ⅴ)、内蒙古草原地层区(Ⅴ3)、锡林浩特—磬石地层分区(Ⅴ31)。区域内主要出露早元古界宝音图群、中元古界温都尔庙群、桑达来呼都格组、侏罗系中下统、第三系中上统及第四系。
2.2岩浆岩
区域岩浆活动频繁而强烈,既有小岩株又有大的岩基侵入,其中规模较大的有突得布中酸性侵入体,即为晚古生代早期花岗岩、暗绿色片麻状石英闪长岩等。不同阶段的岩浆岩带,受区域构造控制,多呈北东向展布,主要侵入于温都尔庙群地层中。早期为中酸性侵入体,中期以酸性脉岩为主,晚期以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及花岗岩为主,构成复杂的构造岩浆岩带。
2.3构造
本区地质构造以华力西期褶皱为主,规模不大,发育不全。断裂构造以华力西期近东西向为主,燕山期则为北东向及北西向的破碎带和小断层。由于岩体的破坏,构造形迹已不完整。多数表现为破碎带、糜棱岩化带。北西向断裂构造及破碎带为区域上主要控矿构造、矿体多产于主体构造和次一次构造交汇部位或两侧。在区域内矿区附近发育白兴特音查干诺尔逆冲断层和马亥再呼都格南逆断层。
2.4区域矿产
该区矿产南部以包尔汗喇嘛庙铁矿为主,另外,其南侧尚有干觉岭岩金矿;中部糜棱岩化带分布多处金矿点,如巴彦合尔敖包中型岩金矿、白音宝力道岩金矿、阿尔盖特岩金矿点、南菜园沙金矿点等。
3.矿区地质
3.1地层
矿区内出露中元界温都尔庙群桑达来呼都格组,主要岩性为绿泥片岩、绢云石英片岩,主要分布在石英闪长岩体北侧,测区内主要呈捕虏体分布在石英闪长岩中,但主体被后期石英脉充填,仅在石英脉两侧见有不规则的残留体。
3.1.1桑达来呼都格组
绿泥片岩:呈残留体分布在矿区东部Au1石英脉群的边部及南部花岗岩与闪长岩接触部位,其蚀变较强,主要见有绿泥石化、绿帘石化、钾化,次为高岭土化、绢云母化。
绢云石英片岩:分布在Au4石英脉群的边缘地带,呈残留体存在主要蚀变见有绢云母化,高岭土化、绿泥石化。是主要矿源层。
3.1.2第四系
更新统:分布于测区的西南、西北,主要为淡黄色冲洪积沙砾石。
全新统:分布于测区的东北部,主要为淡黄色的风成沙。
3.2岩浆岩
矿区内大面积出露岩浆岩,岩浆活动具有多期性、多相性及产状多样性的特点。其中以华力西早期活动最为强烈,形成了突得布中酸性侵入体。
3.2.1黑云母花岗岩
主要分布在矿区南侧和南东、北西侧边缘地带,呈岩株或小岩基状产出。本次岩浆活动,为区内金矿体的富集提供了热源,同时使金活化、运移、富集起了重要作用。
3.2.2花岗闪长岩
主要分布在矿区东南角石英闪长岩与钾长花岗岩间,呈不规则的小岩基状产出。该岩性很可能与上述黑云母花岗岩属同期的相变产物。
3.2.3石英闪长岩
主要以灰绿色石英闪长岩为主,矿区内大面积分布,约占矿区面积的80%,呈大规模的基岩产出。
3.3岩脉
3.3.1石英脉
该区内的石英脉均沿韧性剪切裂隙糜棱岩化带充填,沿其走向呈脉状或透镜状断续分布;横向上多数是成群平行分布,很少有分枝复合现象。
野外肉眼观察该区的石英脉分为两期。早期的是伴随矿区南侧华力西期突得布中酸性侵入体,沿着石英闪长岩或地层的剪切裂隙带充填派生的,多呈灰白色致密块状,有的是半透明晶质结构,此期一般无金属矿化显示,偶尔有少量黄铁矿化和微量的金矿化。
第二期伴随着东苏(贝勒庙)花岗岩的侵入,中晚期由花岗岩的残余热液与周边的变质热液混杂,沿着先期形成的石英脉的碎裂缝隙或糜棱岩化带间隙充填沉淀,此期石英脉的主要特征:地表多呈红褐色,新鲜面灰褐色、灰白色混杂,断续发育褐铁矿化,呈蜂窝状细脉状或角砾状构造为主;深部多呈烟灰色、深灰白色,星点浸染或细脉状构造,黄铁矿断续发育。此期系该区主要的金矿成矿期次。
3.3.2花岗岩脉
主要分布在矿区南部石英闪长岩与花岗岩接触部位之北侧,近南北向展布。
3.3构造
构造主要表现为北东向苏尼特左旗-达青牧场大型挤压破碎带和局部伴随的断裂及韧性剪切裂隙带,使矿区岩体均产生了片理化和碎裂岩化。由此破碎带派生的或后期的北西向破碎带,控制了矿区内金矿体的产出和分布。北西向破碎带,是迭加了北东向碎裂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表现为强烈的糜棱岩化,局部成为碎裂岩。镜下也表明该岩体早期为糜棱岩化,晚期有一次脆性碎裂,这与矿化作用是一致的。
3.4围岩蚀变
矿(化)体赋存于北西向糜棱岩化带中,中间为石英脉,两侧为黄铁绢英岩化蚀变。石英脉型矿体地表为浅红色或褐红色,裂隙发育,褐铁矿化,绢云母化、绿帘石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高岭土化多较强,褐铁矿化越强品位越高;深部呈深灰色为主,伴有黄铁矿化。强糜棱岩化带一般呈北东向陡倾斜,从矿体产出部位分析,一般产于断裂带的上盘,因上盘的破碎蚀变范围和强度较下盘发育。
3.5矿床(体)地质特征
本区金矿体受构造控制明显;多呈脉状、透镜状产出。矿(化)体主要赋存于石英脉中,近东西向,石英脉型矿体地表为浅红色或褐红色,裂隙发育,褐铁矿化,绢云母化、绿帘石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高岭土化多较强,褐铁矿化越强品位越高;深部呈深灰色为主,伴有黄铁矿化。
3.6找矿标志
从区域资料分析,温都尔庙群绿片岩是金的初始矿源岩石,糜棱岩中金含量最高。现已经多期次岩浆活动,使金活化、运移、富集到挤压破碎带中。
白音宝力道金矿形成于华力西晚期,及其绿片岩捕虏体中的韧性剪切糜棱岩化带中,严格受韧性剪切带构造控制的岩浆热液—蚀变岩型金矿,糜棱岩化带中的石英脉为主要找矿标志。
参考文献:
[1]李文国.内蒙古自治区岩石地层[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6.
[2]陈毓川.中国金矿床及其成矿规律[M].地质出版社, 2001.
[3]吕召恒.内蒙古苏尼特右旗干觉岭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分析[J].西部资源, 2011(02):74-77.
[4]马德清.内蒙古麦汗山地区金矿成矿地质条件分析及找矿方向探讨[J].西部资源, 2013(2):125-129.
[5]郭秉成,孙振洲,郭婧.内蒙古中部色尔腾山地区成矿地质条件分析[J].西部资源, 2011(06):56-57.
[6]段仲元,燕轶男,王静,等.内蒙古中部色尔腾山岩群金矿成矿地质条件及规律[J].西部资源, 2012(05):127-128.
[7]尚东汇,戴涛杰.特拜金矿成矿地质条件分析[J].西部资源, 2012(06):142-142.
[8]乔祯,蒋职权,张贤良.内蒙古乌兰德勒钼(铜)多金属矿综合找矿模式[J].西部资源, 2015(6):108-112.
[9]王宝彦.内蒙古东乌旗吉林宝力格银多金属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方向浅析[J].西部资源, 2014(05):165-16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