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长郡中学 湖南长沙 4100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实际上,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各个方面的综合影响,不同因素对心理健康的不同方面影响不同。
20世纪60年代,在人们区分心理控制和行为控制两个概念之前,就己经开始心理控制的结构、概念及其对儿童和中学生的影响进行研究。Schaefer和Becker是较早关注心理控制型教养方式的研究者。Becker认为心理控制是影响父母与孩子的关系的负面行为,包括引导孩子的内疚感,表达失望,忽视和羞辱孩子。Schaefer采用儿童报告父母行为的量表,通过因素分析的方法揭示出种复杂的因素接受拒绝、严厉控制宽松控制和心理自主心理控制。他认为这可能是心理控制最重要的特点、它不允许儿童脱离父母而发展成独立的个体。这些学者认为心理控制是消极的、爱的定向一的控制,它把操纵父母和儿童之间爱的关系作为控制儿童行为的方式。由于早期的观点一致认为心理控制是一种相当危险的控制类型。[1]
目前的研究开始逐渐深入到探讨影响父母心理控制和行为控制的因素,而对影响心理控制和行为控制的因素的研究,也逐渐从对父母外部因素的研究深入到对父母本身人格和特点的研究。[2]
多数研究都没有把父母个体的内部特点作为考查使用父母控制的影响因素,而使用心理控制的父母事实上更关注的是自己的需要和标准。完美主义型父母以更多的干预、心理控制模式规范孩子的行为。这可能由于完美主义型的父母把自己的标准和规范强加给儿童。这样的心理控制模式阻碍了青少年的自主发展。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由于完美型的父母都有较高的自尊,只有当青少年的行为符合他们的标准和预期时,才表现出对孩子的爱和接受。研究发现,那些他们父母有过多的内疚感引导、贬低他们的观点、并只回应父母标准的青少年,在追求自主发展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那些报告其父母有较高水平心理控制的青少年怀疑他们自己的行为,进行消极的自我评价,并过分关注他们的表现和潜在的错误。
早期的研究就证明,心理控制是通过使儿童保持情感上对父母的依赖阻止或干涉了孩子发展独立或自我同一性的一种控制意图。在没有离婚的家庭中,心理控制在很大程度上调节父母冲突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父母的拒绝和宽松控制是心理控制的因素。在离婚的家庭中,父母的心理控制部分地调节父母冲突和心理健康。父母的强制和心理控制与孩子的不适应行为显著相关,强制和心理控制的水平越低,不适应行为较少,反之,不适应的程度越高。父母的温暖和侵入与孩子的情感的发展和心理适应性有关。同时,父母对个人事务领域的控制和内隐行为问题有关,如焦虑、沮丧、人际关系敏感,这些都是父母实施心理控制的结果。
Hoffman专门研究惩罚这一普遍性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他们把惩罚分为强制和“冷漠”两种。强制式指父母对儿童的体罚、冷漠地拒绝、剥夺以及威胁等;“冷漠”指一种心理上的惩罚方式,它表现为父母不理睬、孤立儿童、对儿童表示失望等。研究表明,“冷漠”会导致儿童与父母的关系变僵,使儿童体验到对自身安全的威胁和焦虑感,并且会使儿童感受到过度的内疚感,刻板地而不是灵活地遵守社会行为规则。Barber指出父母的心理控制对孩子的抑郁有预测作用,甚至在有些个案中能预侧其犯罪。对女孩来说,较高水平的心理控制与犯罪行为有较高的相关,在青少年以前的儿童中较高的父母教育子女的心理控制,子女的犯罪行为越低。Conger和Scaramella 的纵向研究发现父母的心理控制水平能预测学生的内隐问题,随着控制水平的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会降低。
综上所述,父母不同的教育心理控制滋生出不同的养育方式,养育方式的差异对子女病态人格的形成影响很大,溺爱和放纵的教育方式易造成子女的病态人格。因此,研究父母的心理控制对于提出改善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家中的独苗,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心切,但应该考虑自身的特点,考虑到他们的兴趣、志向及特长,对子女提出合理的期望。期望值过高会给子女造成一定的压力,可能产生自信心不足、抑郁等不良情绪;期望值过低,子女可能胸无大志,满足现状,不求进取。同时要抛弃从众心理,要根据子女自身情况确定发展方向。父母只有将期望转化为孩子的愿望和兴趣才可能是合理的、有效的。做家长的应该理解、尊重孩子,采取合理的方法将合乎实际的期望目标倾注到孩子的思想中,而不是父母强加的负担。
有的家长一味地忙于自己的工作,与子女相处的时间不多,交流更少了,在与子女交流时敷衍了事或指责他们的不足。子女希望能够得到家长的认可,不希望总是得到批评,希望努力得到认可,而不是在与别的同学的比较中得到家长所认为的不如别的孩子的表现,这是许多父母常犯的一个错误。当孩子取得进步时要加以表扬,不是一味地说不如别的孩子,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到孩子所做的努力,对于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不做评点,自然不能为孩子提出一些建议。家长应该对孩子给予正面评价,充分调动孩子的发展潜力,能强化良好行为。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父母的教养方式。由于心理控制型教养方式是对孩子心理世界的侵入,并且对孩子的影响比较大,因此,探讨中国文化背景下父母心理控制的特点现状以及其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就显得日益重要。
[1]陈巍.母亲的心理控制与一岁儿童自主性的相关研究[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8
[2]李冬晖、陈会昌、侯静.父母控制与儿童顺从行为的研究综述[J].心理学动态,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