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济南 250109)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正处在创新阶段,建设创新型国家在很大程度上是决定于人才质量和规模,而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又取决于学校。在《教育发展纲要》中提到,要把人才培养放在学校的中心地位,培养信念坚定、学术过硬、道德优良的专业性人才。因此,要想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就要突破原来“单一”的旧模式,构建“个性化”培养模式。[1]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培养的发展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当前的发展,培养的方式过于“同类化”,创新创业的能力极度缺乏,很难适应生产的需要。此外,培养的方式过于单一,弹性需求不能够很好的运用,很难满足现在学生的多样化的发展需要,同时,又与现在所倡导的“终生学习”相违背,因此重新构建创新创业的人才模式必须是当前所迫在眉睫的。[2]
当前,我国的学者逐步的认识到个性化的发展是对于创新创业十分重要,因此才提出了教育也要个性化,认为创新的人才是全面发展的人才,个性化的发展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总而言之,高校在这方面必须要坚持“个性化”培养的方向,树立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氛围,加强个性化人才培养的理念。[3]
在国外,很多国家早就树立起个性化的发展模式,如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等等一系列的国家都十分重视创新创业的人才培养,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培养模式。
要培养个性化的创新创业的人才,就应该要注重课程的变革,建立更加适合创新人才的培养课程体系,为人才的培养提供正确的理论导向。因此,世界上很多国家都不断地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比如在美国和加拿大的高校创业就有不同的侧重。比如,在跟本科上课的时候,开设的课程依次是创业或者是创建新公司、管理和咨询等,而给研究生开设的课程也差不多。英国在创业课程的培训上就分为创业意识、通识以及职业等三个层次。其中,创业意识是培养学生创业的精神,有意识的让他们形成创业的文化气息;创业通识则侧重在培养企业家素质;创业职业就是帮助其成为未来的企业家。在印度,也很早就开设了创新创业这门课程,不仅仅是重视课程教材的质量,而且在理论的基础上也更加与时俱进,在授课方面,也是注重教师的专业水平,大部分都是高校教授理论,实践的课程聘请校外有经验的老师来上课。
从国外的课程我们可以得知,是通过设置各种各样的创业项目来不断的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已经成为标准做法了。如美国的研究型大学在本科所涉猎的范围,已经超过本科所有所学的专业;日本为了提高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在高年级中以自主研究的科学为主,偏重实践研究的能力;印度为了满足各行各业的需要,高校在经费的投入上会专门设置创新创业的资金,用来对创新项目保驾护航。
当前,高科技在校园越来越盛行,已经成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发达国家为发展高科技,在上世纪末就纷纷建立了科技园区。比如,剑桥科技园、牛津科技园、索菲亚科技园等等。日本的高校也在近几年建立了科技园,并强化了科研与企业的合作,这些科技园在开发新科技的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的创新创业优秀人才。又如印度,在国家的科技局领导下,每年都能够研发百余种的经费,使之研发金额达到了十亿元以上,真正让科研得到最大的利益化
当前的高校都推行了“导师制”,在老师的引导之下,才能够更好的让大学生有创新创业的本领,这是国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经验,也是重要的路径。因此,在英国和法国都特别喜欢采用“导师制”,他们认为这不仅仅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还能够不断的培养学生的潜能,让其独立的个性和创新的精神逐渐的萌发。
创新创业应该要以培养人才的个性化为目标,逐步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在我国的教育规划当中已经提出,新时代的发展要以创新为突破口。为此,高校要不断的突破传统理念的束缚,正确的把握创新创业与素质、能力、专业等之间的联系,把创新的教育当成是人才改革发展的新模式,并需要贯穿在人才培养的每一个领域当中。创业教育应该要密切联系创新,以培养企业家的精神和能力为创业者谋取更多的岗位。通过借鉴“多元智能”的理论,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个性化学习的环境,逐步的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社交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只有针对不同类型的学校才能够确定不一样的培养模式,让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的形成。在我国,部分专家学者就提出创新型人才可以分为学术型、应用型、工程型以及技能型等四种类型。学术型人才重理论知识,培养的起点较高;应用型人才更强调工艺与设备的推广和管理;工程型人才比较注重工理结合;技能型人才就强调培养精湛的技艺,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困难的能力。
首先,高校要开设专业实践的课程,构建多层次的技能培训平台。通过校内的技能训练模式,让学生感受到专业的教、学、做合一的实践机会。要不断的建立每个学科的竞赛平台,以不断的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为目标,教师可采用竞赛、训练、培训为体系的培养模式;也可以健全大学生创新实践的原地,以科技园的形式,课题的研究,为大学生的创新提供必要的活动经费和场所。
个性化创新创业培训需要以个性化的教育为基本目标,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为宗旨,形成符合我国实际国情的培养方式,同时,不断的借鉴他国的培养模式,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方式,进一步强化我国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
[1]李贵敏;以用户评价为主导 构建高专教学评价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4年05期
[2]黄亚玲;马建辉;崔舜;吴雄文;郑军;;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年09期
[3]夏凤琴;杨景龙;;构建创新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