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俊锋
(作者单位: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新闻中心)
电视新闻专题节目需要一定的采访技巧,这对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都提出了很高要求。现阶段,新媒体技术和平台崛起,因此,在新形势下,要进一步优化电视新闻专题采访技巧,增强电视新闻专题采访的灵活性。
中国自古就有一句俗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点对于采访而言,特别重要。在采访之前必须对采访中的所有步骤和环节都了如指掌,并充分准备。在准备过程中,不仅仅是知识的累积,更要对相关新闻事件有一定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进行深度采访。
采访的第一步就是确定题材,在确定了题材后,要准备相关材料,并需要对某个事件或行业有一定的了解,虽然记者不可能像某个领域的专家一样对事件的本质有深入、深刻的认识,但至少需要一定程度的涉猎。
比如,福建电视台《新闻启示录》栏目曾经在2015年4月连续播出三集新闻专题《医改三问》,对医改的“三明模式”进行深入探讨。节目不仅要对三明医改之后出现的现象,包括医生收入提高、病人看病费用下降等作准确介绍,还要提出“基层的‘网底’兜得住吗?”“好医生,基层留得住吗?”“医疗资源整合,有何妙招?”这三“问”。因此,在采访之前,记者需要查阅大量资料,对“分级诊疗”“保基本、强基层、转机制”等医改政策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这样采访时才能有的放矢。
按照在采访之前制定的新闻专题来收集大量的信息和材料,按照相关材料和信息确定提纲并设计方案,在设计方案之前需要对选题进行详细而深度的把握,找到采访的关键,确保整个采访工作可以顺利完成。采访方案的撰写,需要突出重点,特别是对于整个采访的过程、方法、事件、内容等,在采访提纲中需要进行全面而详细的概括。
在这里必须强调的是,在采访进行时,需要将方案和提纲作为采访重点,但提纲的制定并不是把所有的事情都考虑进去,在采访时需要对采访内容随时进行调整,比如,对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可以进行深度挖掘。如果在采访过程中只是按照事先拟定的方案进行,那么整个采访没有创造性进步,很可能没有注意到其中的生动细节,从而导致整个采访质量低下。
对问题进行深入采访,了解事情的本质,是新闻专题和短新闻的不同。在进行采访前,对于新闻记者来说,需要明确自身采访的重点是新闻事件的矛盾,借助矛盾的出现从而对自身采访涉及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整个采访需要深刻地揭示事件的本质。对于电视新闻专题记者来说,需要明确自身定位,在采访时需要借助自己的问题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通过问题揭示事物的本质。对于电视新闻工作者来说,自身在工作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些舆论,在面对这些舆论时需要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会从国家的角度思考问题,以正确的舆论来引导人民群众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辩论,电视记者在报道相关新闻时应做到有所选择,对于选择报道的事件应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然后再提问,力求对事件有一个本质的认识。
在采访时,电视新闻工作者对事件的起源发展经过以及最终的结果有全面的认识,这是新闻工作者对新闻事件进行评论的基本条件。特别是在采访时,电视新闻工作者需要对事件从头到尾相当熟练,还需要对当事人和现场相关人员进行采访,最好在事件发生的地点进行采访。为不断提高采访质量,记者可以在掌握事件发生的详细过程后,进行采访,为后续写作做好准备。
在新闻采访时,需要做到有的放矢,电视新闻工作者应重点强调新闻事件进行的高潮。在采访之前,电视新闻工作者在对事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后,找到事件的核心和关键,在电视新闻和编排的时必须详细阐述事件的重点。因此,对于电视新闻工作者而言,应具有一定的信息甄别能力,把握事件发生的重点。在进行采访时,新闻工作者应注重采访对象回答的关键点。
在对社会典型案件采访时,电视新闻专题记者应把握最具代表性的社会典型案例。对于广播电视节目而言,观众来自不同的年龄、性别、工作岗位、阶层等,电视新闻专题记者需要熟知大量的新闻事件,然后对其进行整理和归纳。比如,电视新闻专题记者可以到现场采访,整理关于社会上好人好事的相关材料,或者当地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这种材料的收集对于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社会有一定的帮助。
在进行新闻采访时需要关注细节,某些细节是事件发展的推动因素。在采访时,一些电视新闻专题记者的重心放在了新闻事件的发展,但忽略了对采访对象的交谈,这不仅仅影响了新闻事件的完整性,更影响了新闻事件的真实性,为有效解决上文阐述的相关问题,电视新闻专题记者在采访时需要将谈话记录下来,然后在后期写作时细细品味。
对于任何电视新闻专题记者来说都应学会对事物的表象进行分析,然后深入分析事物的本质,从纵向角度将新闻事件研究继续下去,在采访时一方面需要对事件有客观的评判,另一方面还需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对于新闻来说,主题是新闻核心部分,是自身选题的参考对象,是记者从感情到理智转变的过程,也是记者对新闻事件深度分析的过程,然后按照新闻题材留下关键性的内容,在讲述新闻事件的过程中需要保持新闻的真实性、完整性、普遍性等,并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对新闻事件的深入研究,是新闻专题工作者工作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成果,在这个过程中,新闻理论学习和自身的素质都会被提高。一个高效率的新闻专题记者对任何新闻都要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并形成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
在采访时,电视新闻专题记者需要考虑到采访对象的身份,对于存在有出入想法的时候应该保留,不必刻意追寻最终的采访结果。任何采访都应尊重采访对象,所以,电视新闻专题记者应该保留不同的想法和意见,在后续写作时求同存异,其中的“同”指的是客观的新闻事件,“异”是对不同新闻事件的想法。
对于年轻的电视记者来说,刚开始面对镜头可能有点紧张,虽然在采访时可以和被采访对象之间愉快地进行沟通,但在镜头前面,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紧张,甚至有的实习记者在镜头面前会出现口吃现象。为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很多新闻工作者前期在工作时,将采访的内容制定一个详细的计划,然后按照计划来念,在念的时候还是会出现不同的错误,但最终还是圆满完成了任务。对于这样的做法,笔者对其不能评判。之前,有个电视台的记者在采访当地城建部门副局长时,也是这样做的,可能因为主观因素导致采访失败,记者在发现这个问题后,积极想办法解决。在下次采访时,摄像师准备好了摄像,该记者与采访对象先愉快地聊聊天,然后再慢慢地进入工作,这次的采访非常顺利。
新闻记者在进行采访时被拒绝的情况很多,但对于一些节目来说,这些采访对于节目来说非常重要,毕竟偷拍然后曝光出来效果没有采访好,记者需要使用相关手段获取采访的资格。
比如,一个农村家庭因为成家的儿女没有履行赡养老人的义务。因此,老人将自己的已婚女儿打了一顿,但女儿又找别人将继母打了一顿,还在父亲的水缸中放大粪。在最开始时电视台记者对这个过程进行全程录制,老父亲义愤填膺,女儿撒泼骂街,令人发指。在事情发生后,记者去当地采访,人们对这对父女的看法是老人和女儿都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在记者采访时,女儿的态度非常强硬,使用棒子将记者从家中赶了出来。但是,有一个新闻台的新闻工作者说,这个女人也是可恨之人必然有可怜之处,希望给这个女人机会,在认识到自身错误之后,重新做人。但是,在事件发生之后的第五个月,记者在采访时候,还是被拒绝,在第五次时,这个女人是这样答复的“如果我不接受采访,是不是你的饭碗就没了”,在痛哭了一段时间后,她开始说起了自己的遭遇,继母喜欢闹事,自己的父亲对自己也特别怠慢,自己40岁之后还遭到毒打,但自己又没有固定的经济来源,因此,选择了不可理喻的方式进行报复,知道事情的真相后,记者和法官对父亲进行教育,从而修复了两人之间的关系。
新闻专题要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往往需要对事件、对人物进行深度挖掘、剖析,这需要采访对象的高度配合。但现实中,常常会遇到因为采访对象的不理解、不合作,或勉强接受采访的情况,从而导致采访失败。因此,与采访对象交朋友,是采访成功的关键。这要求记者首先要放弃“无冕之王”的姿态,放低身段,尊重采访对象;其次,要善于处理与采访对象的关系,与对方产生心理上的交流、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让采访对象打开心扉,使采访深入进行下去。
比如,辽宁庄河有一位农民文化名人名为林辉英,90岁高龄,学富五车,淡泊清高,本地电视台多次联系他采访均被拒绝。林老不图虚名。但对于庄河电视台来说,没有一部关于林老的影像资料是很大的一个遗憾,对庄河的文史研究也是不负责的。接受任务的记者在三年的时间里,跟林老多次联系,避开采访话题,探讨诗词歌赋、楹联与集邮,探讨庄河文化。其间,读完他6本著作,也带着他爱喝的酒去乡下看他。2016年夏天,林老接受了采访,庄河台倾力制作了30分钟的专题节目。林老的一生,就是庄河的一部文化史,也是庄河的一部编年史。节目在播出后,得到林老的充分肯定,传播到网上和微信平台,被庄河人广泛收藏。在这次采访中,记者充分发挥了媒体人的作用。
在应对突发事件时,采访记者应快速反应,以系统、深入的报道掌握舆论主动权,主动出击,缜密策划,设法得到现场指挥的认可和支持,进入新闻现场,在不影响现场正常运作的前提下,采访到新闻当事人和现场工作人员,把人文关怀融入到突发事件中,以深入人心的新闻报道蠃得良好的宣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