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类综艺节目的发展与传播策略研究

2018-02-23 23:15
西部广播电视 2018年18期
关键词:科技类科学性科学知识

何 媛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观众收视需求的变化,科普进入科学传播阶段,科技类综艺节目开始兴起并快速发展。科技类综艺节目注重科技内容的娱乐化表达,强调科技力量和人文精神的高度融合,实现了“冷科技”的“暖传播”,具有科学性、娱乐性、趣味性等特征。整体而言,科技类综艺近两年来的发展态势较好,注重科学知识的娱乐化表达和与社会公众的互动,能为综艺节目市场带来更多创新血液。但同时也存在过度娱乐化、科学性不足等问题,需要更理性地思考科技类综艺节目未来的发展方向。

1 科技类综艺节目快速发展的原因分析

1.1 政策成因:国家政策的引导与鼓励

科技类综艺节目的快速发展与国家政策的引导紧密联系。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提出,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2017年7月20日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关于把电视上星综合频道办成讲导向、有文化的传播平台的通知》,文件提到要“进一步强化电视上星综合频道公益属性和文化属性”,总局鼓励“电视上星综合频道在黄金时段增加公益、文化、科技、经济类节目的播出数量和频次”[1]。《通知》中对于“科技类节目”的倡导,给综艺制作方在选题策划上带来了直接影响,也为综艺节目创新提供了一个新方向。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讨论热潮也为科技类综艺创新内容提供了方向。

1.2 自身成因:综艺节目市场内在创新需求驱动

目前,综艺节目市场上以选秀类、音乐类、文化类综艺为主,大量的借鉴和模仿行为导致综艺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精品型现象级综艺节目。不仅观众产生审美疲劳,节目的创新也越发困难,制作爆款综艺愈加艰难。传统的电视科普节目在新时期也处于艰难发展的状态,相比而言,科技类综艺算是综艺市场中的“新起之秀”,具有巨大的创新发展潜力,也将引领一场科学知识传播的风潮。因此,科技类综艺成为制作方的新宠,2017年共有18档科技类综艺,其中有8档新兴节目,2018年新兴科技类综艺数量增加到10档。从如今的发展趋势来看,泛科技类综艺将成为综艺节目创新发展的新方向。

1.3 现实成因:公民科学文化素质低且地区差异大

中国科协科普部在2015年发布了《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2],结果显示:2015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仅为6.20%,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从城乡分类来看,城镇居民的科学素质水平从2010年的4.86%提升到9.72%,而农村居民仅从2010年的1.83%提高到2.43%。男性公民的科学素质水平达到9.04%,明显高于女性公民的3.38%。此外,互联网已成为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公民利用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从2010年的26.6%提升到了53.4%。

由此可见,中国公民目前的科学文化素质仍处于较低水平,科学知识领域的“知识沟”长期存在,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短期内无法消除,这是科技类综艺发展不容忽视的客观社会现实。

1.4 受众需求成因:公众对获取科技信息的需求

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the Uses and Gratifications),观众观看综艺节目是为满足自身的娱乐放松需求,但纯粹娱乐性的综艺无法满足观众多样立体的需求。因此,不同类型的综艺开始出现,如文化类综艺满足观众的文化需求,体育竞技类综艺满足观众的拼搏奋斗需求,慢综艺满足观众对悠闲生活的需求等。随着互联网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观众对获取科学技术信息的需求也不断增加,特别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会极大激发观众对新技术的兴趣和关注度,使观众在满足娱乐需求的同时获取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的科学技术信息。

2 科技类综艺节目面临的发展困境

2.1 市场价值尚待挖掘,“叫好不叫座”成普遍现象

目前,国内科技类综艺节目的传播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收视率低迷,并未形成大规模的收视热潮。2017年18档科技类综艺节目中只有两档节目破1。《最强大脑4》CMS52的最高收视率达到了2.066,《加油!向未来2》第二季首播在全国网的最高收视率达到了1.17。在互联网点击量上除几档具有代表性的科技类综艺能过千万外,有不少节目在网络平台的单集点击量不足三万,收视并不乐观。

科技类综艺纵然为综艺增添了“科学属性”,给观众带来了新鲜感,但由于获取科学知识的高门槛性,往往能得到观众的认可却留不住观众的“眼球”,“叫好不叫座”的现象十分明显。这也是大多数严肃型和知识密集性电视节目的传播困境。

2.2 节目“娱乐性”与“科学性”的平衡难题

科技类综艺节目强调“科学内容的娱乐表达”,科学性、权威性、专业性的节目内容是这类节目的精神内核,娱乐化的表达方式只是提高科学传播效果的一种手段。纯粹娱乐化的科技类综艺节目具有较好的综艺效果,但弱科学性的内容降低了节目的格调,观众观看节目带来的科学知识增量非常有限,真正意义上的科学传播效果甚微。过于强调节目内容的科学性、权威性等又会提高节目的接受、传播门槛,让观众对其“敬而远之”,科学传播效果同样不理想。这是科技类综艺节目的一个最大难题:如何平衡节目内容的娱乐性和科学性,增强科学传播效果。

2.3 节目科学知识的设计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

目前,国内大多数科技类综艺节目传播的都是比较零碎、分散、知识难易程度不明的科学知识内容,缺少对科学知识的系统化选取和严密设计,选题和知识设计的系统性和专业性较弱。节目制作方更注重对节目形式和舞美的设计,在抓住观众“眼球”的同时缺乏对观众深入思考能力的培养,忽略了节目的内在精魄——科学知识。这会导致观众在观看节目过程中吸收的是零碎的科学知识点,无规律不系统,且极易遗忘,这将极大降低节目的科学传播效果,不利于提升公众科学素养,更实现不了科技类综艺节目的传播目标,不利于这类节目的可持续性发展。

3 科技类综艺节目的传播策略分析

3.1 将“激发兴趣”作为科学传播支点

澳大利亚科学传播者Terry Burns认为,科学传播是使用恰当的方法、媒介、活动和对话来引发人们对科学的下述一种或多种效应——意识、愉悦、兴趣、形成观点以及理解[3]。这也为科技类综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方向,节目制作和科学传播要以激发观众的兴趣为基本出发点。因为观众只有基于对科学的愉悦和兴趣所引发的积极感受和态度,才有可能实现下一步与科学的良好互动,科学传播方能真正得以实现。因此,科技类综艺要以“激发兴趣”作为科学传播的支点,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实现“高科技”的“趣传播”,增强节目传播效果,提升收视率。

3.2 明确节目价值观与传播目标

著名科学传播学者伯恩斯等人将科学传播的目的和目标概括为“AEIOU”五个方面:对科学的意识(Awareness)、对科学的愉悦(Enjoyment)、对科学的兴趣(Interest)、形成与科学相关的观点或态度(Opinion-forming)、对科学的理解(Understanding)[4]。换言之,科学传播的最终目的是要激发公众认识科学、理解科学以及参与科学的兴趣。

在解决科技类综艺节目的科学性和娱乐性的平衡问题时,要时刻准确把握科学传播目标: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提倡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要以目标驱动节目制作和创新。科学精神的最高境界是人文关怀,在节目制作中除兼顾科学性和娱乐性外,还要注重人文关怀的表达,传播正能量,除让科学有趣、有益、有料外,还要既有深度也有温度,实现“冷科技”的“暖传播”。

3.3 增强节目选题设计的系统性和专业性

科技类综艺节目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娱乐化的表达方式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倡科学方法,提升观众的科学素养。科技类综艺的创新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具有“可持续性”题材的选择,只有选取有发展空间和传播价值的节目题材,才能既与时俱进体现科学性又吸引观众,符合节目定位。此外,要注重节目选题的系列化,在深化主题的同时形成节目的连续性,培养观众的持续收视习惯,让科学知识传递不再片面、凌乱,而是有规律、有顺序。

因此,在科技类综艺节目选题设计过程中,不能仅仅强调节目形式的创新和舞美设计的震撼,更要在节目传播的科学知识内容上下“真功夫”,增强节目选题和科学知识的系统性、专业性和可传播性,让观众通过节目能真正获取有益的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素养,而不是让节目变成“披着科学外衣的综艺”,丧失科学传播的宗旨。

4 结语

近年来,国内综艺市场蓬勃发展,但过度娱乐化和商业化的趋势也不容忽视,抄袭或引进海外成熟节目模式成为行业发展的“潮流”,节目内容和制作水平参差不齐。科技类综艺的出现是电视节目创新的新方向、新潮流,2017年以来发展的“小热潮”既是国家政策引导的结果,也是我国科学传播的现实需要。但从目前发展情况来看,科技类综艺面临着诸多挑战,怎样实现“高冷知识”的大众传播,运用哪些手段进行传播,传播哪些科学知识内容等问题是这类综艺发展需要思考的问题。此外,要警惕同质化现象,将节目创新始终摆在战略高度,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提倡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增强科学传播效果,提高观众的科学文化素质。

猜你喜欢
科技类科学性科学知识
月度荐书
月度荐书单
月度荐书单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蜗牛看牙医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滑雪运动研究可视化分析
北京与上海新媒体的科技传播发展对比研究——以科技类微信公众号和微博为例
说话写句要注意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