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互联网+”背景下《思想品德》课教学策略

2018-02-23 14:01杜瑞鸾
关键词:思想品德背景融合

丁 芳 杜瑞鸾

(1.江苏省江阴市敔山湾实验学校 江苏江阴 214400;2.江苏无锡江阴市华士实验小学 江苏江阴 214400)

《思想品德》是以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及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品德为重点的课程,这门课程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以品德和社会的重要联系为注重点。这门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广大师生应该予以高度重视。近年来,“互联网+”浪潮如火如荼地开展,如何将《思想品德》与互联网进行有效融合,激发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素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等,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经验,谈谈一些具体的教学策略。[1]

一、何为“互联网+”

所谓“互联网+”,就是通过信息通信及互联网技术的合理运用,使得创新成果与传统行业进行更深层次的融合,进一步提高创新力、生产力,从而使得互联网优化和集成社会资源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具体来说,“互联网+”就是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及人工智能等不断推陈出新的信息技术,为当前信息化建设的优化配置提供信息技术支撑,从而促进各行业模式创新,推动相关理念的变革。

二、我国“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现状

当前,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已被信息化技术渗透,教育领域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冲击。但是,受我国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对于升学率的片面追求,课堂教育依然以教为本,广大师生的思想及手脚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受到严重禁锢,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的动态性常常被忽视,“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优势显现的还不明显,教学质量无法得到显著提高。其次,互联网的自身特点,在当前学生的学习及生活中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学生在网上进行资料搜索、作业下载、在聊天群里进行功课的讨论等已经得到学生的充分运用。“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帮助了解更多的未知领域,使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得到更大程度的激发,独立思考及探索能力得到一定的培养。但是,我国“互联网+”背景下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建设、应用过程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如:过分注重技能,对应用能力的培养及应用研究不够重视等等。除此之外,不平衡的区域发展现状,使得区域教育资源不均匀分配,东西部及城乡教育信息化发展差异不断加大,有效的监管缺乏及互联互通等问题也不容忽视。[2]

三、“互联网+”背景下《思想品德》课教学策略探析

1.巧妙选择“互联网+”与《思想品德》课的融合点

时至今日,互联网可以说已经渗透到人们衣食住行的各个领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领域内各个学科之间的融合已然成为必然的趋势,《思想品德》将品德、行为规范、法制教育及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集体主义与历史、国情、文化乃至地理、环境教育结合在一起,其教学内容绝对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而是贯穿课前、课中、课后,校内,校外,是一个连续且完整的活动过程。因此,在“互联网+”大背景下,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思想品德》的知识,广大一线教师必须找好融合的切入点,不能单纯的认为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学科教学,就是“互联网+”与学科的融合,决不能为了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要始终坚持使用信息技术是为了将学科知识进行更好、更加全面的展示,是为了全面实现素质教育这一原则,如果本课的课堂知识无需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可不必生硬地把学科与“互联网+”融合在一起。

例如,教师在讲授《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这一节内容时,就应将课堂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融合,因为,教师单纯的讲解与板书,直观形象度不够,这时候辅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播放幻灯片或者FLASH,将祖国东西南北的大好河山进行全面的展示,不仅能够使学生对祖国各地区的面貌有了更加充分的认识,更能增强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而在进行《人格不可辱》一课的学习时,交流、谈论的形式反而比利用信息技术,如播放视频等,更加能够体现学习的内容及目的。

2.做好教材知识与“互联网+”技术的取舍

现代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网络技术同样蓬勃发展,大量的相关学科信息在教师的鼠标、键盘敲击下,就会轻松的被搜索出,这无疑给《思想品德》教师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因此,在信息和资源集聚膨胀的当下,教师必须在沙中取金做好资源的筛选和甄别,让信息技术能真正为学科服务。

例如,在进行一些课程的教学时,要选好恰当的素材,在进行《面对诱惑,学会说“不”》这一课的学习时,针对学生喜欢上网、沉迷网络游戏的社会现象,教师通过素材,有意创造一些冲突矛盾,再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在网络进行沉迷网络后果的案例搜索,并进行辩论,各抒己见,从而真正了解网络的好处与沉迷网络的害处。[3]

3.重点突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

互联网催生了“网络三课”——慕课、微课、翻转课堂,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手段过分依赖,使得课堂教学本末倒置,信息技术喧宾夺主。因此,在《思想品德》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师的主导地位绝对不能忽略。教师必须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只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在做好相关备课工作之后,然后再对现代信息技术是否应用、如何应用予以考虑,绝对不能使信息技术成为课堂教学的全部或者主导。其次,不能动摇学生的主体地位。尤其是在现代信息技术与本学科融合的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时,尤其要注意创造更多的机会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结语

总之,“互联网+”背景下《思想品德》的教与学,给教师及学生,都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网络新技术的出现,是一把双刃剑,有一些不可避免的弊端。因此互联网渗透教育必须竭尽全力的克服本身的短板,必须竭尽全力发挥互联网教育的长处,并不断进行改进与提升,从而使教师和学生能够更好的运用它。

[1]王竹立,李小玉.林津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J].远程教育杂志.2015

[2]黎加厚.迎接“互联网+”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5(12).

[3]王乔峰等.“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发展情况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8).

猜你喜欢
思想品德背景融合
选择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黑洞背景知识
《融合》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