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学院医学院图书馆 广东韶关 512026)
进入2l世纪,大学图书馆面临着信息时代所带来的严峻考验:学科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广泛应朋,文献信息数量剧增,用户对信息的需求更加专业化、个性化。为适应这一变化,学科馆员应运而生。
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图书馆都建立了学科馆员制度,但成效并不明显。原因之一就是在人才培养上出现了短板,缺乏一个良好的学科馆员培养体制。本文分析学科馆员培养工作的瓶颈所在,尝试提出科学合理的学科馆员培养机制,推进学科馆员工作。[1]
“学科馆员”(Subject Librarian),又称“联络馆员”(Liaison Librarian)、学科参考馆员或学科咨询馆员(Subject Reference Librarian),是指图书馆根据某一学科专业的需要而指定的信息服务人员,为某一院系或学科专业建立联系,在院系、学科专业与图书馆之间相互沟通,为用户有针对性地搜集、提供情报信息服务。这些人员能够与对口单位建立联系,在学科专业与图书馆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为用户主动地、有针对性地收集和提供信息服务。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学科馆员最早出现在美国和加拿大的研究型大学图书馆。我国的清华大学也于1998年率先引入学科馆员开展信息服务,随后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图书馆也相继推行了此类服务。[2]
目前在高校已有百余所图书馆建立的学科馆员制度,学科馆员之所以能在高校图书馆大受欢迎,因为他承载了高校用户群对图书馆的很高期望:通过学科馆员在图书馆与院系间的密切联系,为各院系提供多层次的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美国康奈尔大学对学科馆员的职责有如下定义,馆藏建设、参考咨询、教学培训、院系联络,全面明确了学科馆员的四个服务方向和外延。由此可见,学科馆员是具有某种学科专业背景同时具有情报信息专业素质,能向特定用户提供深层次、个性化信息搜集与分析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在WEB2.0的网络环境下,高校学科馆员既要有丰富的文献学、信息学基础知识,又需有某个专业学科深厚的学术底蕴;既要有较强的计算机网络知识,又要有较强的信息组织加工能力和较高的外语水平;既要有一定的教学能力,又要有开展科研的能力;既要有较强的沟通和组织能力,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开拓创新精神。
国外学科馆员的基本要求是必须具备本科程度的学科背景和硕士程度的图书情报专业背景。美国的学科馆员必须有美国图书馆协会承认的图书馆硕士学位以及相关专业的本科学历。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洛杉矶加州大学的东亚图书馆均有文学或历史学的博士生作为学科馆员。我国目前的学科馆员多局限于学士,少数为硕士,极少数为博士。
国内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主要由3类人员组成:一是图书情报专业人员,他们有丰富的图书馆学、情报学、信息学基础知识,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但却缺乏学科知识,工作难以深入。在开展深层次服务时往往力不从心。二是非图书情报专业,但具有某一学科专业背景的人员。这类人员在专业方面易于与学校的相关院系进行沟通,但缺乏系统的图书情报学知识,信息服务的技术不高,也难以提高信息服务的水平。三是前两者兼有,这种人才是最佳人选,但人数少之又少。
各高校对学科馆员学历要求基本是本科以上,部分明确提出要硕士,也有高校考虑综合素质;大部分高校要求学科馆员具有一定的学科专业背景,另一部分高校会综合考虑各方面素质;大部分高校考虑综合素质,也有高校明确要求在图书馆工作一年或三年以上;大部分高校对学科馆员的外语能力要求在基本的阅读与听读上,对于熟练会话无要求;大部分高校仅要求学科馆员具备基本的信息检索、整理、利用能力,少数高校要求学科馆员具有网页制作能力。从目前全国各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素质来看,严格从学历、专业、工作经验、外语与计算机能力来要求学科馆员不现实,对学科馆员素质要求从“全能型人才”转变为“互补型队伍”是一种新趋势。
然而我国目前高校学科馆员的文化水平和业务素质参差不齐,这自然由历史问题与客观原因造成的。[3]
由于高校图书馆相对其他部门地位低、待遇差、不受重视,一方面,高校图书馆仅有少数的高学历、高能力与高素质的专业人员,这些人员通常也是高校图书馆的业务骨干,但由于外界诱惑大、缺乏发展空间,此类人员容易以各种方式流失;另一方面,高校人事部门为解决引进高职称、高学历人才的配偶及子女的就业、安置其他部门精兵简政后的剩余人员,而强行往图书馆安插工作人员,以致高校图书馆中大部分的馆员不具备一定学历、能力与素质,或者有学历却学非所用,干非所长,这些人员的才能缺乏充分施展的空间。
某些高校图书馆作为教辅部门,并没有设置学科馆员的专门机构,通常由一些具有某专业学科的工作人员兼任;以笔者曾工作的高校图书馆为例,历史类学科馆员就由一位历史学研究生学历的馆员担任,而艺术类和理工类的学科馆员则是由两位相关有学科背景的本科生担任,这样自然造成某些学科的短板。
同时没有形成良好的人才引进和流动机制,人才外流现象时有发生。
另外我国图书馆学教育体制还存在不合理之处,图书馆学专业知识结构比较单一,无法提供更专业的咨询服务和信息支持。“学科馆员是做什么的?”这句话出自某位图书馆学专业前来实习的同学,可见作为科班出身的同行也对学科馆员的工作感到有些不解。
国内图书馆学界目前对学科馆员的培养一直处于探索和试验阶段,一直没有成熟的标准供各高校图书馆参考。探索一种能够衡量和提高学科馆员素质水平和工作水平的标准是摆在图书馆学界的课题。
高校图书馆既然实行学科馆员制度,首先就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学科馆员队伍,通过多种途径加大对学科馆员的培养力度,培养出具有丰富图书情报知识和文献检索技能、外语能力、对口专业背景知识以及具有开拓创新,敬业爱岗精神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以下本文将对学科馆员的培养进行一些简单的探索。
如前所述,学科馆员是一个学历及素质相对较高的群体,在他们担任学科馆员前都拥有大学学历,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和学科知识。他们有的是刚完成学业的应届毕业生、也有从各级院系资料室调入的资料员、还有随学校引进人才而安置的教师家眷。从年龄结构来讲老中青皆有,在人事关系上也分临时工、合同工、正式工等。就“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原则,只要是在馆工作的人员,都视为可用之人。若是提供一定的培训机会,使他们感到馆方的重视,自然是一种重要的精神激励,增强对图书馆工作的归属感。对馆方而言也是一种凝聚人心的方式,可为单位培养更多的学科馆员后备人才。[4]
学科馆员培养的方式主要有短期、中期、长期几种,以下将一一探究。
短期培养一般以短期的针对性培训为主。如岗前培训、讲座交流等。
人才培养中最便捷就是引进合适的人才。在众多图书馆员中选出掌握现代技术、具有发展潜力、能够胜任学科服务工作的馆员组成一支高水平的学科馆员队伍,如此只需进行短期岗前培训就可投入到工作中。
新的学科馆员入职都有一个短暂的工作适应过程,进行一些岗前培训是必不可少。这个可以根据学科馆员的工作内容进行设置。如针对学科馆员的具体工作,馆方可以邀请图书馆的其他学科馆员为新馆员介绍经验,或由图书馆领导亲自讲解。而针对文献资源建设方面的职责,则开展有关中外文图书的出版现状,采访原则、采购流程和注意事项等内容进行培训。具体而针对性强的岗位培训,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图书馆是高校的教辅机构,同样也会肩负起每年对入学新生和新教师进行如何利用图书馆的教育。针对学科馆员面向院系新生进行读者培训的职责,充分发挥高校人才集中这一优势,邀请本校教学名师为学科馆员培训教学技能。组织本馆学科馆员试讲和评课等,激励学科馆员逐步提高教学能力。
如果馆方有充足的经费,可以保证定期馆内学科馆员参加省市各地的相关会议。通过与各地同行的对外交流培训活动。可使学科馆员开阔了眼界,提高了技能,对学科馆员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针对承担的工作职责,学科馆员应具备较全面的综合素质。而这些素质也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形成,需要学科馆员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积累,有意识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学科馆员的中期培养应着力培养专业技能(业务知识和专业信息提炼能力)、基础素质(英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交往能力。
培养学科馆员的长远措施比较多样,根据实践总结归纳可行的有以下几条。
一是建立高校学科馆员继续教育制度,对学科馆员的继续教育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制订具体的规章制度与实施细则。学科馆员培养要目标明确,内容具体,效果明显。要对效果进行检测评价,并把评价与馆员的报酬、职务晋升等实际利益紧密结合起来。
二是鼓励学科馆员根据自身情况不断提高学历,攻读高一级学位(学士、硕士、博士)。目前国内高校学科馆员学历参差不齐,有专科,本科,也有硕士研究生,但博士研究生不多见,针对高校学科馆员身在高校这一优势,完全可以在职攻读高一级学位,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
三是选送学科馆员骨干参加专业进修。一些高校的图书馆学专业,公共图书馆、图书馆学会、高校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一些图书馆行业相关的商业性机构以及相关的继续教育机构经常会开办图书馆行业相关的专业进修班,讲授的内容通常专业性较强,知识新颖。高校图书馆可根据实际情况选送馆员骨干参加进修,以保证馆内部分骨干馆员的个体水平与时俱进,不断提高。
四是开展图书馆内部的业务培训。高校图书馆可建立一套馆内的继续教育班子,由本馆的业务骨干组成,定期的对馆员进行业务培训,培训的内容应系统而具体,注意知识的更新,目标要明确,培训的效果要便于考核评价。[5]
五是邀请馆外专家讲学。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高校图书馆除了开展内部业务培训外,还应邀请馆外一些专家,比如图书馆学专业的学者教授、公共图书馆以及其他高校图书馆的学科馆员以及其他机构的相关专家到馆进行讲学,以利于引进新的知识与好的方法等。
六是开展各种各样有利于促进继续教育的活动。高校图书馆还可以开展诸如知识竞赛、劳动比赛、岗位轮换、参观考察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科馆员的学习积极性,培养集体荣誉感与团队精神,促使学科馆员学以致用,增强学科馆员对图书馆各工作岗位的全面认识,激发馆员的创新思维等。
高校各级领导和图书馆领导应充分认识到图书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到学科馆员培养的必要性,因而重视馆员的培养,把学科馆员培养工作列入图书馆的重要工作日程上来,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各个层次的学科馆员参加到培养活动中,并尽可能地为他们的培养教育创造条件,以下是几点建议:
(1)图书馆应为学科馆员参加馆内外培训和学术交流、旁听相关院系的核心课程等提供条件,如对于需要加强学科专业知识的学科馆员,图书馆可以主动联系对口院系.让他们旁听或选修相关专业的部分课程,参加院系的相关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以此来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
(2)图书馆应定期举办馆内工作人员交流研讨会,营造学习、研究氛围。大家在一起可以交流工作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鼓励学科馆员从事科研活动,提高科研水平,对于取得学术成果的学科馆员给予一定的奖励。
(3)图书馆应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使馆员学习、研究活动制度化。如对于在职进修的学科馆员可给予相对灵活的工作时问。图书馆可根据每个学科馆员知识结构的不同,给予不同的进修机会,外出进修的学科馆员回来后,应召开座谈会将自己的所见,所学传达给其他的馆员,这样有助于学科馆员整体素质的提高。
(4)图书馆应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培养的目标,以此来激励学科馆员不断地从各方面来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服务意识,同时还可以吸引高素质人才加入到学科馆员队伍中,因为高素质人才都非常重视工作之后的发展前景及进修机会。
目前高校注重的是院、系及学科建设,每年会派大量的教师出国进修或进科研所和重点大学进修,并设有专门的师资培训费,而学科馆员外出进修的机会却很少,一方面是学校不重视,没有认识到图书馆在大学的重要地位,没有认识到馆员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质量。另一方面是经费不足。目前大部分高校图书馆都存在经费不足的问题,大部分经费都用来购置书籍、期刊、电子资源这些有形的资产,极少或甚至没有用于人才培养的经费。此外图书馆有必要向学校争取进修名额及培训经费或自己创收.将一部分收入专门用于馆员的培训工作,保证学科馆员每年有机会参加一定时数的会议或短期培训,有机会与国内外大学互派馆员等。另外,在图书馆对馆员培养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学科馆员自身也要树立起继续教育的投资观念。作为学科馆员参加继续教育活动,提高的是自身能力,使自己职业更稳定,收入进一步得到保证。
学科馆员的培养机制综合可分四方面,首先,开展岗前培训,内容包括基本政策与要求、基本沟通技巧、馆藏资源布局、数据库及平台使用、学科用户分析方法。学科馆员可定期参加网络知识培训,熟悉各种网络信息资源类型,熟练掌握网络信息资源检索方法等;其次,馆内定期举行业务交流及专题研讨会等;再次,尽可能多地给学科馆员提供与业界交流的机会,实现国内学科服务经验的共享;最后,学科馆员的自我学习和能力提升也是重要一环,对学科馆员的培养关键在与持续性和共享性,以了解和掌握读者需求的变化,技术的发展以及同行的发展动态。
[1]吴震,杨雪晶.我国学科馆员制度的环境变迁与发展脉络 [J].图书馆学研究,2012.(12).
[2]Corrall Sheila.The subject librarian and the 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Program [J].2011.Vol.45 (1).
[3]高雅佳,李琛.浅谈高校学科馆员人才引进及进修培养方案[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2.(4).
[4]贾一凡.试论学科馆员的能力素质与提升途径[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20).
[5]王莲.学科馆员管理制度优化策略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