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河县图书馆 陕西安康 725899)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于2017年11月4日通过,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这是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一件大喜事,更是一部文化惠民之法。
该法共分6章55条,包括总则、设立、运行、服务、法律责任以及附则。通过多次自学和近日由市图书馆组织、孙鸿教授主讲的专题辅导,使我对该法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特别是对该法赋予图书馆及图书馆人的职责多了一份担当和敬畏。作为一名基层图书馆馆长,我尤其对第二章《设立》第十九条特别关注,因为该条明确规定“政府设立的公共图书馆馆长应当具备相应的文化水平、专业知识和组织管理能力”。这里的“文化水平”和“专业知识”是指图书、档案、图书情报专业本科以上文化程度,且具备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专业学术水平;“组织管理能力”是指至少有5年以上的图书馆管理工作经历,熟悉党和国家的文化政策及图书馆学科的发展动态,对地区的发展情况有所了解,思想解放,有较强的改革创新和组织协调等能力。[1]
那我们这些基层馆长与该法规定的馆长标准到底有多大差距呢?
依安康市为例,共有县区级公共图书馆馆长10人,图书专业本科毕业的仅有1人,具有较高政策理论水平和专业学术水平的有2人,担任馆长5年以上的有7人,大多熟悉文化政策,有较强组织协调能力。
虽然10人均有本科学历,但仅有1人符合专业要求,所以文化水平达标率是很低的。
9/10的馆长是中途从其他行业调入图书馆的,虽然调入后参加了中省市组织的不等数量的学习和培训,但均为不脱产形式且时间一般较短,最长不过一月,多为3-5天,这种时间短内容多的高强度培训效果与脱产几年制专业学习效果是不能比拟的,所以大家的专业知识仍较为欠缺。
7/10的馆长有5年以上馆长经历,8/10的馆长对党和国家的文化政策及图书馆学科的发展动态较为熟悉,9/10的馆长对地区的发展情况有所了解,思想解放,有较强的改革创新和组织协调能力。所以此项基本达标。但也有明显不足:由于基层图书馆馆长大多无行政级别,馆内组织管理问题不大,但协调馆外关系能力往往受社会地位和自身心理影响,造成不够大胆。
综上所述,我市基层馆长专业学历水平严重不达标,专业知识比较欠缺,馆外组织协调能力亟待提高。换言之,距离该法规定的馆长标准还有相当差距,合格率较低。安康如此,陕南三市自然相近,那全省也好不到哪里去。
2010年以前,政府对图书馆是不太重视的,个别市、县甚至没有公共图书馆,日常经费要么没有,要么很少,多数馆难以正常开放,政府对开放服务情况也不太关心。2010年以后出现好转,特别是2011年正式实行免费开放后,县级馆有了20万元经费,才正式走向正规。试想,在这样一种环境下,谁愿意去报考图情专业?进而高校在图情专业招生数量上也只好一再减员,最终造成社会上图情专业毕业的专业人才就少得可怜。
县级图书馆一般为股级事业单位,馆长不是科级领导,社会地位普遍不高,这必然造成学历高、能力强者不愿到图书馆来“虚度”时光,就算有“高.强”者来,也多是拿图书馆当“跳板”的,最终留下来的“高人”自然就少。
文化是消遣品,不是必需品,文化是软实力,不象其他物质领域,做啥能立杆见影,能给对方带来明显的实惠。加之过去文化不自信,文化人自然就底气不足,所以说话做事就放不开,外出协调能力就弱。
根据中外行业发展趋势,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特别是优秀的图书馆馆长,只有走职业化发展道路,才能抵达“精通图书馆学原理,有先进的办馆理念,不受任期的限制;具有较强的决策与管理能力;有自我牺牲精神,在任内全身心地投入到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中,做一个完全的馆长”最高境界。
鉴于目前大多馆长是非图书馆专业这一实际,让其快速由“外行”成为“内行”,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循序渐进地培训制度,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传授相关学科知识,最终实现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的普及以及实践操作能力的快速提升。同时定期开展高级研修,以达到推动行业规范、促进业务发展的目的。
行动受思想观念支配。为了应对各种挑战,馆长必须具备较强的管理能力、创新思维和宽阔视野,注重办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双提高,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伙伴关系,做到合理分权,集思广益,发挥所有积极因素,这就要实现从权力本位到能力本位的转变,实现从职务思维到职业思维的转变。
建立明确选聘标准的开放性职业化馆长选聘机制是推进馆长职业化建设的基础环节。打破任命制,公开招聘,扩大了人选范围,利于优中选优。
一是加强对馆长工作的评价与监督。成立由多方代表共同组成的评价组织,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对馆长工作进行客观公正的考核与评价。二是实行馆长职级评定制度,打破以编制数定职称岗位数的限制,依据能力贡献来定职级;三是设立合理的薪酬体系来大幅度提高职业化馆长的收益,使其摆脱传统仅仅依据行政级别来体现地位和声望的单一途径。四是完善内外约束机制。最终实现图书馆和馆长的双赢发展。